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741”的老人们

(农建/地图)

(2017年《记者回家》特辑14。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

变化以一种无法抵挡的速度滚滚而来,曾经被称为“小上海”的“741”却被落下了,衰落到无人问津。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里成了全市老龄化最严重的辖区。

婶娘半夜三更又离家出走了。

年初二凌晨三点,睡梦中,咚咚咚,有人敲门。舅舅吓了一跳。穿衣开门,竟然是远房亲戚婶娘。

过完年,婶娘八十五了。两三年前,她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一开始只是健忘,比如忘记楼道的开门密码是多少;忘记大家刚才说过的话。渐渐地,她从一个聪明贤淑的人,成了一个时常胡言乱语无法控制行动的“老糊涂”。她背驼得像口陈旧的大锅,爬楼梯就算扶着栏杆还常常打个趔趄。她失去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常常无节制地喝酒,凌晨醒来,又突发奇想,想要去她打过太极拳的花园看看。

这一次,正月里,她穿着单衣就溜出了门,“没什么事,就来看看”。舅舅怕老人家着凉感冒,赶紧找了床被子,一边回应她嘴里无人可以理解、含混的咕哝,一边忙着把人安顿好,天色拂晓才通知了家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婶娘一个人住。

春节回家,我发现了不少像婶娘这样的空巢老人。我的家乡是上世纪苏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外人习惯叫它“741”。1937年,上海吴淞机厂因战备需要迁址于此,众多上海工人一同迁来,这片区域由此兴盛。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铁道部直属的大型机车车辆制造工厂,从子弟学校、医院、商店到电影院、图书馆,这个人口上万的厂里应有尽有。上海员工把精致的海派生活带到这里,让面积不大的“741”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当年,爷爷也是受此感召,刚从上海交大毕业就来到了这里。印象里,很多个阳光微醺的午后,他在老房子阳台的藤椅上,教我英文字母和九九乘法表。一件洗到发白、领口垮到开了V字领的汗衫,开裂后露出半截笔芯的红色圆珠笔,在读过的报纸和书上留下一水儿隽永小字。

小学第一次考试,我拿了双百分,他比父母都高兴,去全市唯一的肯德基给我买了汉堡和薯条。

大概觉得我孺子可教,他欣慰地把我带到他的书柜前,像传授独门秘籍那样把里面的书介绍给我。他喜欢讲他读书时的事情,喜欢给我念西方作家的小说,我常常好奇地问他“鱼子酱有没有肯德基好吃”,“坐飞机是什么感觉”,他总是摸摸我的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如果你好好学习的话,就能去看很大的世界,见识很多的风景。”

我按部就班地长大。像周围人期望的那样,进了市区的省重点中学。因为课业的原因,我一周才回去一次。但每次回去,爷爷总来到我身边,拿起我的随笔本。“写得不错,继续努力,”他拍拍我的肩膀,“等哪天你文章发表了,我让老同学每人去买一百份。”我翻开本子,所有空白的地方都写满了批注。

和我一样,越来越多的小伙伴择校去了市区的“xx实验中学”,而没有选择直接升入对口的“子弟中学”;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开始移居主城区。变化以一种无法抵挡的速度滚滚而来,曾经被称为“小上海”的“741”却被落下了,衰落到无人问津。每次散步于此,总能感受到异于市区的安静和悠缓。年轻人越来越少,冬日懒阳的斜照下,老人们拿着小板凳在楼下拉家常,常州话夹杂着上海话,形成了独特的“741”方言。官方曾做过统计,这里成了全市老龄化最严重的辖区。

曾经无所不能的爷爷也老了,长出了弯弯的白眉,像个寿星。我每次回家,他都打电话问我去不去他那坐坐,带着恳求的语气。但我一听到他讲起“想当年”,就不耐烦地跑开去上网了。

在一次独自外出摔了一跤后,爷爷的身体不再让人放心。子女们有的还没退休,有的在外地照看刚出生的孙辈,有的身体不好,暂时都没工夫照顾他。大家商量后决定,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公办福利院。

房间宽敞多了,饭菜也不错,每天还有护理人员照料,但充满讽刺意味的是,这成了痛苦的开始。福利院有规定:年满80周岁的老人,未经家人陪同不得独自外出活动。腿脚还算灵便、头脑还很清醒、没事就爱四处溜达的爷爷,不得不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同处一室,每天在有限的空间内活动。

子女们成了日历上的时间,每隔两三天就会出现,再三关照他不得擅自行动,并答应完全康复后就接他回家。但他每天仍要打无数个电话,哇啦哇啦地控诉自由受限,吵着让大家赶紧把他弄出“监狱”。他整天看着身边的钟,向我们抱怨每五分钟如何拖得那么漫长。

在福利院找不到合适的聊天对象后,他开始变得暴躁、易怒。他也知道,自己有心脑血管老毛病,情绪波动特别犯忌。但三个月后还是因为没控制住血压,脑梗倒下,从此再也没能离开病床。

他不再会讲英文,不再能写一手隽永的蝇头小字,不再发email询问我口语是否过关。他接受了自己的无能,乖乖地由护工喂着,阿姨说“啊”,他就张开嘴。

我如愿以偿发表了文章,献宝一样拿去爷爷床前。他有时会分出些眼神望着我,更多的时候,是空洞疏离。我看着他的茫然,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渐逝。我们无论再做什么、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法阻止这种逝去了。

在人生的最后半年,爷爷深受脑梗困扰,在昏迷中慢慢耗尽了人生的养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人知道他到底痛不痛、难受不难受,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在饱受折磨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会不会因为突然想不起某一个单词而沮丧,会不会因为连勺子都举不到嘴边而羞愧,会不会想要抓住生命里的什么,却只能看着一切如流水般在指缝中溜走。

讲故事的人总在寻找一条完美的叙事弧线,可惜这是真实的世界。就比如,婶娘年后搬进了平房,子女每天给她送饭,还封死了煤气灶防止意外。她好久没拄着拐杖在“741”的工房区晃悠了,而我却一直没来得及去看看她。再比如,“741”已经撤区划归武进,从此成了历史。

1.《【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741”的老人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741”的老人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94485.html

上一篇

H.O.T时隔17年重新合体,我们90年代的青春全都回来了!

下一篇

【2016全明星扣篮大赛】NBA全明星周末:罗宾逊三世夺得扣篮大赛冠军

关于1937特种兵秘籍我想说一代宗师 茅台往事

  • 关于1937特种兵秘籍我想说一代宗师 茅台往事
  • 关于1937特种兵秘籍我想说一代宗师 茅台往事
  • 关于1937特种兵秘籍我想说一代宗师 茅台往事
1937特种兵秘籍,干货看这篇!国图这个“镇馆之宝”,曾惊心动魄逃难

1937特种兵秘籍,干货看这篇!国图这个“镇馆之宝”,曾惊心动魄逃难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国立图书馆捐赠给镇远县的《赵城金藏》份复印件。 王箭在沁源县水峪村西水峪沟内考察藏经窑洞。记者孙亮全摄 800多年前,山西一位民女断臂募缘刻经。 几十年后,我国第一部木刻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复刻本《赵...

【1937特种兵秘籍】韬光隐晦五十年:夹着尾巴的崛起

【1937特种兵秘籍】韬光隐晦五十年:夹着尾巴的崛起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9500.163.com)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经史纵论-No.21 韬光隐晦五十年:夹着尾巴的崛起 作者:李墨天 编辑:戴老板/楚团长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

【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词语笔记:延安时代创造创新的汉语词汇(中)

【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词语笔记:延安时代创造创新的汉语词汇(中)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原来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5期上 单词笔记:创建延安时期的创新汉语词汇 @文/胡松涛 词的创造是伟大的创造,词的秘密是世界上最深奥的秘密之一。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延安时代的词语,带着鲜...

【1937特种兵秘籍】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研复习:会议秘籍

【1937特种兵秘籍】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研复习:会议秘籍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研究生考试中,一些细节知识需要记忆。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考生一定要注意将这些单纯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记忆。现将抗日战争时期内党的重要会议为各位考生进行总结。 1.瓦窑堡会议(1935.12) ...

1937特种兵秘籍看这里!《石头记》甲戌本归去来

1937特种兵秘籍看这里!《石头记》甲戌本归去来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甲术本《石头记》主页 1960年,胡适(右一)与长子何朝望、儿媳曾叔祖、孙子厚在一起 当年胡成潭的信信封和信保存得很好 《石头记》甲术本的出现被认为是红学考证派最终取代少恩派成为学术主流的历史转折点。...

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之老字号新活力|被13万篇笔记“示爱”,老爱群变身新网红有何秘籍?

1937特种兵秘籍专题之老字号新活力|被13万篇笔记“示爱”,老爱群变身新网红有何秘籍?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城市飞速发展,高度也在不断被刷新。其中,最高的建筑就像名片,讲述着城市故事。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在不断长高,刷新广州高度的建筑不断,其中有一个建筑,曾做了...

1937特种兵秘籍看这里!她西征马家军,拳打悍匪!担任红军武艺总教官,许世友:甘拜下风

1937特种兵秘籍看这里!她西征马家军,拳打悍匪!担任红军武艺总教官,许世友:甘拜下风

1937特种兵秘籍相关介绍,门:逆风的小草 引用 毛巾不让须眉,红颜比阿郎好。 ——《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英雄辈出。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多少往事都淹没在烟尘中。要问哪一个年代的英雄人物最多,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