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之死,作家版谢永强《三毛私家相册有感》。

聪明敏感的孩子,在生命探索和生活价值上,往往过于执着,拼命探索得不到答案,因此,不可轻视的悲伤可能会占据他以后的很多时代,甚至永远无法摆脱。(莎士比亚)。

——三毛《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

以前我跟你讲到乡愁的感觉,那时我也许还小,我只常常感觉到那种冥冥中无所依归的心情,却说不出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似乎比较明白我的渴望了,我们不耐的期待再来一个春天,再来一个夏天,总以为盼望的幸运迟迟不至,其实我们不明白,我们渴求的只不过是回归到第一个存在去,只不过是渴望着自身的死亡和消融而已。

——三毛《极乐鸟》

近来又拾起了三毛的书,这是本作家版的师永刚先生写三毛的传记作品。这是我继早年读完《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全集》之后又一次进入她美丽的文字世界。不知为什么,总是放不下三毛的书,放不下她这个人。此次来鲁已是四年之后,而四年前在此地读的是《三毛作品集》。每一段漂泊的路上,总有三毛的陪伴,这是我的幸福。在现今选秀横行,国学乱品的时代,读三毛的书是清净、安静的。

亲爱的三毛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可我总是怀疑她尚在人间,那些我所挚爱的文字一直在陪伴着我的成长历程。

三毛一生短暂,却经历不凡,雨季不再来里的她也曾经自闭,叛逆,游学欧美后,她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陈平。更艳羡她与荷西的异国之恋,那份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成就的传奇爱情。或许是上天刻意弄人,爱人的意外落水身亡,三毛再次跌入人生的谷底。她再度出走,游历南美,但人生的际遇终不因个性是否完美,价值是否成就而改变,三毛最终选择死亡来超脱自我。不能说她的选择是一种懦弱,相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那样勇敢和坦然的面对死亡,但文坛自此殒灭了一颗璀璨的恒星,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喜爱她的读者扼腕。

三毛的文字是质朴无华的,但同样也是真挚感人的。人生的历程总是在坎坷中奋起,无奈中坚持,我从十九岁以来也同样游历各地,跑了数不清的地方,当然还仅限于国门以内,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使我一直笔耕不辍。其实很多次在逆境中的我很想放下这支笔,甚至放下一切解脱自己,但还是写啊写的。当然,不敢奢望能有三毛那样的文学成就,但正如三毛所说,我也只是想记录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我想三毛亦是想从中得到生命的慰籍,并以此来陪伴她注定孤独的一生。

三毛有一双开明且支持她的双亲,这是值得庆幸的,毕竟年少的她辍学七年,青年时代独闯欧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不是一般中国家长可以轻易做到的。我和三毛一样深爱我的母亲,但也同时压抑着悲苦,多年来,我大半时间以驴行这种生活方式抗争几度破碎的家庭,抗争不公正的命运,抗争着自己,我渴望心灵的归宿,渴求事业的明媚,但那斯人之果总遥不可及。三毛的文字曾多次鼓励了我,我还要继续努力,走下去,写下去。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三毛与王洛宾的忘年神交是令我惊叹的,不过这样特立独行的情感经历一直是我所期盼的。可三毛就是三毛,停不下脚步的她,浪迹天涯即是她生命永恒的旋律。但我仍觉得那不是那个内心深处的三毛,越是喜欢流浪的人越是渴求一个能真正让那颗流浪灵魂栖息的家,但那已逝去和飘远的帆还能扬得更远吗?

三毛总说她是一个非小说的文字工作者,写作一定需要天分吗?我想着我的那篇深锁的处女作《青枣树之恋》找不到答案。记得中学时代的我的作文也是经常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的,我也同样喜爱美术,不过止于硬笔山水,且是多年没有画的了。三毛是在她的三位美术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艺术世界的,可三毛没有画,却选择了写,这也是人生的机缘了。

1991年1月4日,三毛自缢于台湾荣总医院。

为什么,她要选择结束(我不想用自杀这个词,因为那是对三毛人格的亵渎)?

文首摘录了三毛《雨季不再来》里的两段话,我想三毛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如果你不懂三毛,如果你不喜爱三毛,那么你会想象为情所困,为名所累,为病所扰等等,可是,那些与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三毛其实皆相去甚远。

结束,意味着重生,意味着解脱,意味着不灭。

1956年,三毛爱上了他的国文老师并早恋失败,她才13岁,这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子。并且因为遭受另一位老师的侮辱而休学,一休七年。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历程,在这个历程里,自闭,孤僻,怀疑,悲观的性格铸就,而且之后学画乃至发表她的第一篇作品《惑》,奠定了她的人生追求——寻找。寻找什么?寻找生命中的“橄榄树”。这注定将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人生。

1967—1974年,这八年是三毛人生历程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她开始执着探求生命价值的开始。在此期间,她的足迹遍及欧美,止于撒哈拉,止于荷西。与荷西的相恋和结婚也非一帆风顺,在此之前曾遭遇了前未婚夫的暴毙。这是为她的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1974—1979年,与荷西生活在一起,旅居加纳利岛,这是三毛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撒哈拉的故事》结集出版。可是,幸福真真是短暂的,1979年秋,荷西丧生。三毛的悲剧人生就此开始。因为精神家园从此消失,再找不到。

1980—1985年,开始了三毛真正意义上的“流浪”,漫游中南美。1986年回到台湾。结束了前后长达18年的漂泊生涯。

在此之前她曾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这是三毛人生的第四段历程。

1989年,回大陆探亲,开始写剧本《滚滚红尘》,该片大获成功,可是世人独独忘了三毛。三毛在不停给予别人的同时,她的灵魂越来越空乏,没有人能够给予三毛真正的精神支撑。她也同样越来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也无法自拔。因为那个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子,在哪,或许连三毛自己都不知道了。

1991年1月,因病住院,谢世。

1986—1990年,这五年是三毛写作生涯的巅峰,广受喜爱,海内知名,可是却是她人生的最后篇章。

三毛的文字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动人的情节,甚至既不像散文也不像小说,可是却时时震撼和感动着我的心灵,因为,她是用心在书写着她漂泊的人生,执着的追求,她所有的情感,精神,快乐,哀伤都可以从她的文字里找到。

她的个性,是自我张扬的,没有世俗的世界可以容纳。

她的追求,是不羁唯美的,没有现实的物质可以界定。

她的哀伤,是无法逾越的,没有任何的疏导可以治愈。

她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假定的因缘可以承载。

她的生命,是无法完满的,没有健康的精神可以长久。

三毛,她的结束,是一种生命缺憾的美,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求,是一种心灵释放的终。自闭的个性,疮痍的情感,漂泊的负累,内心的孤独,文字的抑郁,病痛的折磨,这些构筑了三毛精神崩溃的基础,她无法超脱自己,找到终极的快乐,孤独和抑郁占据了她人生历程的最后主题。她也曾努力,也曾徘徊,也曾挣扎,但是,心灵的魔障重重的缠绕着这个本脆弱,孤苦,无助的女人。她必须选择一种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因为,心中的“橄榄树”再找不到,而彻悟的超越让她选择了丝袜,她只需站立,就可再次的回到世俗的世界,可是她没有,生生的窒息了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决绝和悲悯啊?她留下了她最后的美和文字,却给世人留下了疑问和嗟叹。

没有死亡,只有不灭的精神。这是三毛在用她最后的意志力在告诉我们,我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没有缺憾,直到最后一刻。

她没有留下遗书,因为她写累了,倦了,这是一个纯真生命的最后绝响。

执着之美,如三毛。

2010年7月23日写于烟台 张锋

附录:三毛小传(1943—1991)

三毛,原名陈懋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3岁。

三毛曾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三毛本人曾说: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基本履历:

1943 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1948 随父母迁台,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1954 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  1955 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后休学在家   1956 一度复学,後正式退学。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切腹自杀获救  1962 在《现代文学》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惑》   1964 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 初恋失败,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圣诞初结识荷西  1968 与荷西分别。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1 返回台湾,任教於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   1972 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  1974 进入撒哈拉沙漠   1974 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   1974 十月六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作品《中国饭店》   1976 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五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1979 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九月三十日,荷西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回到台湾   1980 五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  1981 十一月,开始中南美之行   1982 十月,返回台湾任教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游记《万水千山走遍》出版   1984 赴美度假治病  1985 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   1986 十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1988 六月十二日,给「三毛爸爸」张乐平写第一封信   1989 四月,曾回大陆探亲;同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滚滚红尘》  1990《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   1991 一月二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一月三日,进行手术。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绕颈窒息身亡。享年48岁。

人物评价: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三毛父亲陈嗣庆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三毛母亲缪进兰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汉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  ———演员林青霞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贾平凹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作家梁羽生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作家李敖

出版作品: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剧本:《滚滚红尘》  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  译作:《刹那时光》《兰屿之歌》《清泉故事》。三毛的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三毛与丈夫荷西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三毛的作品,特别是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便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1990年,亦是三毛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取得八项金马大奖的时候,她与中国民歌大师王洛宾发生一段真挚的忘年情。后来虽然三毛和王洛宾因各自背景悬殊的关系分开。然而,三毛那种敢爱敢为的性格,与她作品中充满炽热的感情是相互交融和一致的,也是两岸三地无数读者喜爱她作品的原因。

死因相关: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张景然指出,如果说“因病厌世”,那么三毛不知要死去多少回了。须知,三毛从小就疾病缠身,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她有很多作品都是忍着病痛完成的,包括《滚滚红尘》。可能有人会说,三毛怀疑自己身染绝症,感到悲观失望、来日无多,在这种极压抑、极灰暗、极消沉、极颓废的情绪下,采取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三毛真的患有不治之症吗?确实,三毛曾经怀疑过自己和母亲患有同样的病——子宫内膜癌。为此,她决定住院做进一步检查。1991年1月2日晚,三毛到荣民总医院住院。第二天上午10时,医生为三毛做了个小手术。根据手术判断,三毛患的是一般妇科疾病,并非她自己所怀疑的癌症。三毛的主治医生赵灌中在手术后明确告诉三毛:手术后加上服用药物治疗,内分泌会慢慢改善,月事也会正常,并嘱咐她不用担心。院方决定安排三毛5日出院。但谁也没有料到,三毛在4日凌晨便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谁又能解释,她怎么可能在医院已经为他排除了癌症之后而绝望自杀呢?三毛崇敬爱情。但是,张景然指出,三毛虽然被“情”的旋涡所扰,但绝不是为情所困。荷西逝世以后,三毛也接触了几位男朋友,但都没有结果。一位有妇之夫曾向三毛求爱,但三毛很清楚,那人的妻子很爱他,他这是见异思迁。三毛明确拒绝了他,三毛说:“在我的道德观念里,一个已婚男人即使对我再好,我也绝不会动心。” 张景然说,在三毛的感情世界里,从来都是主张智慧、勇敢和道德的,三毛绝对不会为情所困而自杀。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所以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张锋搜集、编撰于2016年1月 三毛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

部分内容来自于百度百科

1.《三毛是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毛是怎么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12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