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小石猴】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抢占软生态能力的先行者(上)

韩元,斯图尔特蒙奇,作家,石猴。

本周长安汽车也发布了“双胞胎场景开发开放平台”,继蒸汽长城之后,另一家汽车企业正式加入了“软生态能力”竞争赛道,捍卫了品牌自主的“灵魂”。

一块石头落下来激起千层浪。按照这些方向和步伐,汽车企业的业务合作模式、云服务功能、车辆电子电气体系结构、应用服务软件体系结构都将伴随着长期的重组和变化。

从“软件定义汽车”到“服务定义软件”,再到“场景定义服务”,围绕“该做什么、为什么该做、该由谁做、该怎么做”的几个问题,探讨场景化服务定义汽车的可能性,探讨中国汽车企业应如何在智能赛道上抢占“软生态能力”

1、被打破的沉寂

一次完美的蜕变因外部作用力从内部打破,与当今汽车企业的数字变革过程非常相似。这个外部作用力来自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了其他目的,他们先迈出了一步,但一直在兜圈子。(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科学)我们沿着时间线整理了过去几年外部公司推动从功能化向服务化产品转变的外部作用力。

2018年斑马网络(阿里系)发布了MARS3.0,包括“AI场景引擎”。首先,系统需要收集车辆、用户(包括淘宝天猫消费数据等车外互联网世界的用户数据收集)。只是推测)、交通、环境等数据,通过算法(或规则)判断用户偏好和需求,为不同的环境或个人提供差别化服务。

2019年,腾讯发布了“生态车联网”,其中重点提到了“AI场景引擎”,定义了类似斑马的东西。更多的焦点是谈论生态服务,发挥很多小程序的优点,或者叫“场景小程序”。前面一篇我们已经讨论了微信以车社交身份上车的问题,上车的目的是社交或其他商业想法,将在后门场中单独讨论。

2020年,科大发布了“飞行鱼垫”,其中还包括了命名为“场景魔方”的场景引擎,工作原理基本相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MATE电视剧),MATE(MATE)顾名思义,更多地关注用于人机交互的信息服务层,在数据获取中更加关注汽车环境和人的信息识别和信息表达,不会感到惊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语音的相对优势。

技术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创造新价值是发展的本质。除了这里举例的三家企业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汽车旅游领域引入场景化服务、主动服务的概念,包括硬件系统集成商、软件集成商、互联网公司、技术公司等。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各家都有自己的商业目的。移动互联网的扩展业务场景包括汽车、消费者生活的全部数据、结合旅游场景实现生态服务、大规模应用新的智能硬件、信息交互技术更好的宣传、新技术和云服务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商业化的过程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

这条路进展不顺利,技术和服务资源已经到位,试点应用也有机会。场景化、主动的故事、更多的信息和娱乐水平(如导航路径推荐、歌集推荐、旅行的美食推荐等)。

这种小闭环尝试是有意义的,但还没有达到用户旅行的价值体验水平。事实上,稍微比较一下就知道了。这些在手机上同样可以实现,不是吗?至少在目前阶段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01车辆系统障碍。目前,车辆识别模块和控制模块仍处于相对孤立的孤岛阶段,从数据采集到个性化控制,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的控制范围。即使能给汽车聪明的大脑,在眼睛和耳朵不好、腿不灵活的情况下,怎么能做出实际行动。对于用户和环境的认识、执行或接触,必须以实现车辆容量为基础,车辆的工作方式取决于OEMs的计划,取决于许多Tier1企业的产品支持。成本、质量、可靠性和生产力限制了体系结构和模块升级决策。单车辆平台上的R & ampd周期和费用分担周期,一台用户使用周期不符合敏捷模式和容错性的要求。

02互联网服务壁垒。上一代移动互联网竞争留下的生态壁垒在汽车行业也一直是个问题。汽车服务目前占据三个主要部分:信息和娱乐服务、车辆相关服务、旅游周边服务、未来交通云和道路协作。

信息和娱乐服务,主要包括地图、音频视频、物联网等,在不同生态系统资源之间有优势,往往是集成的,即使预先安装在一些大型工厂产品中,也是彼此独立的应用程序。

车辆相关服务,长期存在

于传统汽车产业链之中根深蒂固,汽车的保养、维修、金融、保险等高频服务一直趋向于本地化、社区化,缺少跨区域和信息化的管理,仅仅是打通服务通道都是困难重重。

出行服务和周边服务,往往又会跨度到多个行业,也涉及到了很多垄断型民生行业,比如加油、充电、停车等相对高频服务平台,充电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服务的信息化和运营上明显具备优势,符合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聚合服务本身就是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单一企业无法实现。

  • 03 汽车数据壁垒。

俯瞰整套系统的现状,车辆本身及出行相关性的服务数据之间,已经存在割裂的情况,沉淀的数据无人问津或者无能力处理已经成为常态。

此外,出行虽然作为一个大场景,但持续时间和有效信息量无法同智能手机相比,依靠单一场景的数据想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无法速成。这也是互联网公司推出超级ID的初衷,这条路走得也很坎坷,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手机号注册的高德账号,在手机端和车机端已经实现信息同步了吗?数据的安全、个人的隐私要求已经进入法规高度敏感期,没有人喜欢被无条件、无差别、无限制、无标准的监视。

即便在移动互联网这些年野蛮生长的阶段,即便推荐算法在优化,即便用户愿意接受精准推荐,实际效果怎么样大家都清楚。只能说在局部细分场景下的用户画像是可用的,比如某一类高频购物习惯,比如听歌和观影习惯,等。这种用户习惯沿用到汽车的出行场景,能有多少发挥空间。

“跨场景的主动服务、服务找人”这种充斥着广告行业的想法,在其它行业都尚未立足,在出行场景能否站得住脚也还有待验证,在汽车使用习惯这个垂类场景做到小闭环是可以尝试的。

  • 04 商业模式壁垒。

从整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是产业政策里多次提及的,也是传统车企所需的,服务环节带来的收益也被估值很高。前面谈到的问题偏向于跨赛道的结合,而如何“分钱”则是跨赛道融合后马上要解决的。在不改变现有商业模式的前提下,是很难让新的参赛选手分到钱的,包括车企自己。因为蛋糕如果没有变大而只是改变切的方式,是会损害产业链绝大部分企业利益的,这种不是发展的思维。

体系外的众多企业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沉寂,激荡起的阵阵涟漪,却难以撼动偌大的湖面。诸如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不触及本体的变革,无以继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2、更有远见的舵手

不知从何时开始,舵手们开始醒悟了,经过周详的调研和决策,开始逐步调整自己的航向。上汽、长城、长安,这些智能化变革浪潮下的先锋企业,位于市场梯队前列的中国品牌,相对更快地完成对战略的补充,对前路进行的布局。

2021年4月份,上汽发布的规划中,包含了集中式电子架构、SOA软件平台、智能汽车数据工厂,以及支撑应用服务的场景服务平台、开发者平台。

2021年6月份,长城发布的规划中,包含了EEP3.0电子电器架构、SOA软件设计架构、开发者众创平台,落地点在围绕智能座舱为主的四大域。

2021年8月份,长安发布的规划中,包含了SDA软件架构、场景孪生开发开放平台,落地点是座舱、驾驶、车控三大域。

2021年10月份或11月份,在行业峰会或广州车展的前后,相信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中国品牌发布自己的战略和布局。吉利?广汽?都有可能吧。相信若干年后的我们回顾2021就会想到,这是中国车企全面布局“软生态能力”的元年。

这几家车企集团发布的规划信息基本相似,核心基盘都是围绕第三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集中式架构)、SOA软件设计架构、面向用户或开发者的共创平台,基于这三大平台构建自主可控的软生态能力,实现用户场景化服务。回到第一部分的第一个问题,车企作为整车的云管端设计研发的绝对掌控者,也是改变系统性壁垒的最有力推动者。回到圈内的汽车-服务-用户核心铁三角,搭好台子再唱戏是首要工作,匹配整车控制和服务的行动执行能力。

车企主导的基盘升级过程,也会存在很多挑战,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 01.软件设计能力

国内外头部车企近些年都在建设体系内的软件研发中心,急于扩充人员规模,其目的就在于掌控下一代电子电气和软件架构的设计。在这一代规划中,底层控制器软件将专注于处理通讯和驱动,也就是各家所说的原子化服务能力。各类服务都需要解耦,并支持自由化的重新组合。

这就要求软件设计及研发团队,能够充分掌握上一代每个控制单元所处的技术领域,而不再是只做系统集成和适配性工作了,这对于任何车企仓促组建的这支队伍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对于中央控制器的定制化需求,对于兼容性和运行的性能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 02.资源管理能力

作为总设计师的车企,对于合作伙伴的管理不再是分层式的了,需要进行对接和管理的硬件、软件、技术、服务合作伙伴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传统意义上的Tier1供应商已经不再能代表车企去完成产品具体设计、集成研发和采购、质量管理。面对这些跨行业的合作伙伴,大家都有自己的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如何去管理和控制节奏,以保证自己的产品集成能够顺利达成预期,是个系统性的活儿。

我们因此也看到了,很多车企的技术中心,尤其是在智能网联领域分的越来越细,甚至每个具体功能或单元件都有多个产品专职工程师在负责。这样臃肿而庞大的工程团队,既要做规划,又要做设计和研发管理,当面对越来越多的交叉型业务时,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决策流程长、系统性考虑不充分的问题。

  • 03.成本控制能力

对于电子电气硬件部分中央化集中控制器,相比于上一代分布式的、独立的ECU组合,整体成本上是有一定优势。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于,任何车企的单一车型,都会区分不同价位的版型,其对应的也是不同的车型成本配置。对于分布式的硬件组合,通过选择性配置,就可以完成车型成本的调控。

但对于中央化的集中控制架构,或者在各个“域”的集中化控制架构中,这种硬件成本的灵活调控方式已经很难实现了。我们能看到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选择了硬件标配、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传统车企的管理,是个巨大挑战。特别是对于自主品牌车企,大部分车型的价位还集中在中低档,对于硬件服务实现的软件订阅模式是否可行,不得不慎重考虑。

此外,各个车企对于硬件平台定制化的需求会更多,不同的车企之间会保留差异化,导致硬件供应商很难像从前一样在一个平台阶段出售标准化产品。在不具备规模效应的情况下比较难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如果销量再跟不上,更是容易丧失议价的权力。

这种发展路径是必然的选择。在过去十年,汽车智能化已经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越来越多的车辆接入了移动物联网,一部分服务可以触达汽车和用户,大量的出行数据也涌入到云端。进而,信息交互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车内到车外平添了更多的感知设备,面向用户体验也增加了更多信息展现设备。基于部分场景,已经实现了“感知交互-认知决策-服务执行”的小闭环,包括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和信息娱乐服务领域。这些积累是汽车智能化从0走到1的过程。

现阶段,汽车的智能化已经进入从1向2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整车的服务和执行能力会发生质变,为更智能化的车——认知智能提供生长土壤。从1走到2的过程并不是单线的,而是同步迈向第3个节点的渐进螺旋上升过程。在感知智能积累了不错的基础上,适应全新的软硬件架构,可以逐步实现一个个服务小场景的完整闭环。在过程中积累数据、优化体验,同时提升“汽车大脑”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才是用户、汽车、开发者共生共长、常用常新的良性循环。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汽车从联网的交通工具,进阶为服务化的移动空间。更聪明、更能干。

电子电气及软件架构的升级在各家车企都已经未雨绸缪了很多年,从整个行业来看大家的步调基本一致,电子系统和通信的标准化。也有新的品牌比较激进地追求一步到位,而传统车企集团有着更重的平台包袱,步步为营是妥善的选择。

基盘升级是为了服务升级进行的铺垫,车企在主导控制域建立完善的执行能力后,其发力点会更关注到驾驶域和座舱域。这些直接面向用户体验的环节,也会直面第一部分提到的四个壁垒性问题。

3、可控与开放的关系

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运营商的角色转换中,车企既要强调自主可控,又要倡导开放共创,这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业务边界如何定义。是决定新型合作关系能否发挥1+1>2的关键因素。

将前面讨论过的产业系统关系图,按照结构分为左半区和右半区。可以看到左半区是围绕汽车相关的生态系统建设,包括车辆本身、车企现有产业链上的服务商、城镇交通道路网的连接,对于传统体系内的资源整合,车企作为品牌方直面用户。右半区是围绕其它服务型行业同汽车相关领域的生态系统建设,包括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出行和周边服务,对于传统体系外的资源聚合。

在体系内,车企从自身长期发展角度,应侧重于自主可控。对于车型平台的规划和设计,产出有品牌特色的差异化竞争力。对于汽车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为长期开展用户运营创造条件。对于体系内的用户和车辆服务链进行数字化改造,为触达用户和保持品牌黏性建立业务基础。

在体系外,车企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的角度,应侧重于开放共创。对于出行相关服务的聚合,需要更灵活的合作机制和研发效率。提供开放化的工具平台,期待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能加入到生态系统贡献之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下面统计的信息可以看到,近些年,中国的车企集团一方面在体系内调整组织架构,将智能网联业务和软件研发团队独立运作,加大对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团队的投入。另一方面,从体系外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关联一家汽车科技软件公司,这类公司往往同体系内是业务协同关系,减少体系内的管理限制提升效率。

将这两张图对应在一起,从协作关系上已经比较清晰。体系内团队要提升规划和设计能力,提升平台化管理和长期运营的能力,解决整车系统性壁垒和体系内服务的孤岛生态的转型问题。体系外团队,有更强的嗅觉和快速成长的进化能力,发挥前瞻性技术的优势。更灵活的商业合作模式,解决网联服务的壁垒,运作更开放化的合作生态。最终的落地点在于智能化场景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将内外部资源的融合,快速迭代形成一个汽车品牌自己的软生态能力,充分体现在用户的实际服务体验中。

1.《【小石猴】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抢占软生态能力的先行者(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石猴】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抢占软生态能力的先行者(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70581.html

上一篇

【恬欣】《十八岁的天空》兰菲林经常聚会,没想到逆袭最美的是林可瑜!

下一篇

【隋唐演义罗士信】李元霸和罗斯辛谁厉害?隋朝没有答案,原来都是神仙下凡的

【小石猴】可能会微信消失,但社交会将进入下一个旅行时代

【小石猴】可能会微信消失,但社交会将进入下一个旅行时代

小石猴相关介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斯图尔特蒙基,作家,小石猴。 互联网出来后的每一个阶段,从当地到移动,社交都是触发市场的战略。今天,平均每天3.7小时的人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使用时间与巨大的用户流量和商业价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