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磕出各种大大小小的伤口。面对小伤口,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殊不知,当这些小伤口遇上可怕的细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一男子因感染食肉菌引起坏死性筋膜炎而丧命的新闻,在小编的朋友圈里一直有人转发,看到这种新闻,让人感到十分震惊和惋惜,想起身边许多人习惯于忽视小伤口的处理,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科普一波~

食肉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细菌?

坏死性筋膜炎是什么疾病?

日常生活中怎样处理伤口才能避免感染?

……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则新闻

1

男子身体发臭导致飞机迫降

元凶是“食肉菌”

据《每日邮报》,一架从荷兰飞往西班牙大加那利岛(Gran Canaria) 的泛航航空(Transavia) 波音737客机,在抵达目的地前临时改变航线,紧急转向到葡萄牙迫降,迫降原因竟是一位男乘客的体味实在太臭,导致多名乘客出现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

据悉,起初机组人员打算采用“洗手间隔离”的方法将该乘客与其他乘客区隔开,但由于其身上的臭味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机长最终决定迫降葡萄牙,将他请下飞机。而据比利时乘客回忆称,该名男乘客好像几个星期没洗澡,体臭熏天,导致多名乘客明显不适。

真相也在最近揭开。该位患者是俄罗斯摇滚音乐人苏其林(Andrey Suchilin),他下机后被立即送医,被诊断出是在旅行途中染病,上飞机之前曾经看过医生,被告知是“普通的沙滩感染”,开了抗生素,但是他其实所患的是坏死性筋膜炎,病情恶化很快,部分肌肉组织遭到食肉菌啃食坏死,才会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苏其林随后被送往重症病房救治,但不幸于6月25日不治身亡。

△苏其林生前照片

2

食肉菌离我们并不遥远

其他案例

案例一:广州七旬老人被蟹钳钳伤,不治身亡

案例二:非洲回来下不了飞机

37岁的王先生前不久在非洲肯尼亚刚果出差,那时他就开始感觉到腹部、肛周会阴部肿痛,到后来范围逐渐增大,疼痛程度加剧,他只能回国看病。

在回国的飞机上,王先生出现流脓症状,肿胀的位置甚至还发出阵阵恶臭,病变迅速进展到腹部以及左下肢,左下肢肿痛到以至行走都十分不方便。

飞机降落后立即将其送往附近120急救。

案例三:70岁广州务农阿伯中招

在田间耕种的70岁阿伯感觉肛周出现肿痛,他自以为是简单的肛周脓肿,没去理会,继续在田间劳作。

结果第二天出现高热,肛周皮肤发黑,红肿迅速蔓延至臀部、阴囊、腹壁等处,在被当地多家医院拒诊后转入医院,也被确诊为坏死性筋膜炎。

经过治疗,阿伯这才保住了性命。

3

“食肉菌”到底是什么鬼?

虽然名叫“食肉菌”,但“食肉”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食肉菌并非单一细菌,而是指由不同细菌引发的坏死性筋膜炎,是对于链球菌或者能造成肌肉组织损坏的菌类总称。食肉菌(flesh-eating bacteria)亦非靠食肉繁殖,主要透过伤口入侵皮下筋膜,在感染阶段向感染者释放毒素破坏患者的表皮和肌肉组织,该毒素会触发T淋巴细胞的防御机制,因此也会导致患者的局部组织细胞增生。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已曾描述食肉菌的症状,令食肉菌首次走进人类文献。1884年,法国病理学大师巴斯德(LouisPasteur)再进一步发现一名女性身上出现食肉菌的踪迹,成为现代同类文献的先驱。

不过,在过去百年,即使该病菌毒性剧烈,但因较为罕见,一直没有引起外界注意。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媒体为该菌冠上“食肉菌”(flesh-eating bacteria)“恶名”后,此菌才备受关注。

4

毒性大,严重的话24小时就能“吃掉”感染者!

食肉菌的可怕之处就是毒性太强,抵抗力差的人根本无法抵御。它在人不经意时就袭击到人的体内,可能是你在花园里割草时不小心划破伤口的时候,也可能是在你洗虾子,被虾钳戳了一下手的时候,甚至是被一些微小昆虫叮咬,食肉菌都可以从这些小小的伤口进入人体吞噬着生命。

此外,人感染“食肉菌”,未必就会出现严重病发。患者的皮肤及脂肪可能只会出现所谓“蜂组织炎”,病情一般较轻,但若病情拖延,病人可患上“坏死性筋膜炎”。病人患病的严重程度,往往取决于个人体质,若本身免疫力较差,譬如有肝脏问题或糖尿病,易出现比较严重的感染。

噬肉菌非常容易在海鲜上出现,涉及弧菌性的个案多与海产品有关。垂钓、潜水或是在街市买海产被海鲜弄伤了手,都有机会感染食肉菌,但在众多感染途径中,吃生蚝风险最高。如果不小心被买回来的海鲜弄伤了手,记住,要马上用消毒药水清洁,不可随意处理,这种病菌会侵蚀你的肌肉,严重的话可能会在24小时之内将你致命。

5

感染食肉菌有哪些症状?

食肉菌感染在早期也可能无任何表现,随着感染的加剧,逐渐出现中到重度感染的表现,如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呕吐、腹泻及脱水等流感样症状,典型的体征为感染局部皮肤出现红斑,并迅速向周围扩散,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数小时到数天内,红斑逐渐变成暗黑色或暗紫色,多个斑片融合形成大片皮肤坏疽,皮下组织大量坏死。

此时皮肤出现特征性的紫色大水疱伴有剧痛,坏死沿筋膜表面迅速扩展,产气并出现恶臭,皮下窦道形成。局部可出现捻发音(类似在耳边捻转一簇头发时所产生的声音)。

正常情况下,病变不累及肌层,在黄绿色坏死的筋膜之下仍可见流血的肌肉保持健康的红色。若未及时治疗,病变可能进一步累及深部肌层,导致肌炎或肌肉的坏死。

6

有了小伤口,千万别大意!

可以发现,食肉菌感染的共同特点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伤口均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因此,预防食肉菌感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正确处理伤口:预防食肉菌感染的最好方法,是保护皮肤的完整性。但实际上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当皮肤破损后,一定要将伤口清洗干净,涂抹碘伏消毒伤口,保持伤口的干燥,避免污染伤口。(圈重点!)

游泳时,要避免损伤皮肤,一旦发生皮肤的损伤应该立即停止继续接触水,进行伤口处理。

对于比较大的伤口,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处理,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慎用创可贴:创可贴只适用于小切割伤伤口,且使用前伤口要清洗消毒、保持干燥。而其他情况下,使用创可贴,反而可能对伤口不利,一是伤口没有有效的清创,二是创可贴将伤口密闭,无疑是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厌氧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对糖尿病、肿瘤和肾病等抵抗力较弱的患者,出现伤口后,更应该重视及时处理。

感染食肉菌很可怕,

但大家也不用过于恐慌,

毕竟遇上组合作乱的食肉菌,

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总之,日常生活中受伤了,

记得要注意伤口处理,

如有恶化一定要及时就医。

转发出去,

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病菌吧~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检验医学网、春雨健康科普、羊城晚报

1.《食肉菌”离我们并不遥远,严重时24小时就能“吃掉”感染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食肉菌”离我们并不遥远,严重时24小时就能“吃掉”感染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