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快讯:王鲁湘,生于湖南,1978年进湘潭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 1984年进北京大学研修中国美术史,并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

一本大型图录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让读者在翻阅中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产生创造性阅读并有所发现的乐趣。高润民这本《中国史前陶器》就能这样。举一个例子,有三件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一件刻十字符(684号),一件刻字符(688号), 一件刻字符(696号)。

684.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8.6厘米 口径21.4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688.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9厘米 口径23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696.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9.4厘米 口径22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十字符发展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就演变出了大量的彩绘十字符,字符发展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演变为彩绘变体人纹,而且发现的数量也比较多,字符发展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时更似抽象的蛙图形,蛙在史前就是人类生殖繁育的崇拜对象,但我认为其下部的菱形应是代表女阴。对不对呢?请看彩陶 卍字纹变体人纹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624号),豆内两个对应而绘的变体人纹,下身为菱形,清楚地表示其为女性。再看一个更写实更具象的,彩陶双变体女人纹双耳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21号、122号),叉开的双腿间是夸张而具象的女阴。这三组图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由符号过渡到具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轨迹。

624.彩陶卍字纹变体人纹双耳豆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15厘米 口径18厘米

121.彩陶双变体女人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高29厘米 腹径34厘米

甘肃省康乐县采集

这样我就猜想,这三只陶钵分刻这三个符号有什么意义吗?我能猜想的是,它们是祭钵,祭祀时分别由首领、男人和女人捧着。这样说还能找到支持的证据吗?有的。钵类器物中正好有另外四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钵(735号、736号、737号、745号),可以一一对应上面的这三只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由此可知,凡有十字纹的彩陶钵,规格可能是最高的,是首领级的。

735.彩陶变体人纹钵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2厘米 口径22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736.变体人纹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高2.4厘米 直径6厘米

甘肃省康乐县采集

737.变体人十字纹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高13厘米 口径16厘米

甘肃省和政县采集

745.彩陶菱形十字圆点纹钵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7厘米 口径17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菱形或菱形的一半三角形,是比较抽象的女阴的符号,有些彩陶研究者也曾指出过这一点。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给予了更有力的证据支持。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变体人纹壶(1334号、1335号),在壶身上用黑红二色画出了非常粗犷的连续三角形纹,每一个三角区间都绘有一正一倒的多个小人,还应该是表示怀孕或者生产的情景。

1334.彩陶变体人纹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32厘米 腹径28厘米

甘肃省永靖县采集

1335.彩陶变体人纹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28厘米 腹径24厘米

青海省民和县采集

我想借此机会特别探讨一下十字纹的意义。中国史前彩陶上的十字纹(包括其变体卐字纹),是一个十分常见普遍的图案母题。最通常的解读是太阳纹,我认为值得商榷。我认为十字纹是远古人类对方位的认识和简易表述。两根木棍一交叉,就有了明确的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或左、右、前、后、中。把这个十字放置于圆圜中间,就能分隔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再加上中心,就是“九宫”。天与地,本来是一团混沌无序的乱象,用这个十字一格,即刻有序。十字为人类带来了空间秩序,人类用它为天地定位,这才有了天文和地理;为宫室和城市定位,这才有了规划。用这个十字,人类找到了或者说随时可以定位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这就是十字纹的伟大意义,所以执十字者,纹十字者,必是指引方向的首领和导师。卐字纹是十字纹的旋转,十字纹是静态的,卐字纹是动态的,但中心是恒静不动的。这里有一个深刻的发现和道理。远古人类发现世界宇宙中一切都在变动,那么,有什么是不变不动的吗?通过仰观俯察,找到了紫微恒星区的天北极,它是宇宙天地间不动常居者,而天地间一切,包括星辰,都围绕着它旋转,故命其为太一,或天心。找到这个宇宙天地间不变不动的一,对思想史的意义特别重大,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包括科学,都要建立在这个一之上,“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的解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卐字纹以中心不变不动的一来运转四极,体现出天地宇宙动与静的统一,万动而一静,静为动君。佛教徒转山转湖转庙转塔,佛不动而众生旋转,佛居于中,不动常居,天地与众生常动不居。这或许是卐字符进入佛教后的意义吧。

翻阅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有时会有意外的惊喜。我是一个史前玉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在翻阅《中国史前陶器》时,不断会找到可以与同时期同区域发现的古玉器相参照的陶器。如河姆渡文化的兽塑(1915号),作为主体纹饰的那只大眼,所有纹饰的细节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大眼完全一致无差。我们知道,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浙江境内两支史前文化,一个在宁绍平原,一个在杭嘉湖平原,中间隔着一条钱塘江,年代相差三千年。我们过去不知道河姆渡文化是如何消失的?去了哪儿?从这一件兽塑来看,她很可能北渡钱塘江,直接影响甚至创建了良渚文化。

1915.兽塑[河姆渡文化]

高19厘米 长24厘米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还有齐家玉器,民间收藏很多,而官方考古发掘与馆藏相对较少,有些精美的玉器得不到专家认可。其实完全可以同齐家陶器相参照。如齐家文化堆塑人形罐(1840号),罐上的符号在齐家玉器上也常见,尤其是阳线起棱同玉器上的阳线起棱不仅工艺神韵极似,细察之,此陶罐上的阳纹图符,不是用小泥条堆塑上去的,而是用玉器中才会用的剔地法做出的。看来,制作此人形陶罐的工匠或许同时也是玉器工匠,所以才用了同样的工艺。

1840.堆塑人形罐[齐家文化]

高25厘米 口径14.5厘米

甘肃省广河县采集

齐家文化的器物以素面陶为主,间或有少量彩陶,其最典型的器物是红彩几何纹和斜线纹罐。齐家文化的彩陶从造型、工艺、图案几个方面来看,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有着非常整饬的审美取向,那种蕴含其中的几何感觉,给人很強的异域感。在齐家文化器物中,有人首塑(17 95号),完全是白人形象,典型的高加索人种,深目高鼻卷发翘下巴。有西方学者指出,在4000年前左右,有古代巴比伦国的巴克族酋长曾带领族人东进,沿塔里木河进入中国西北地区,这个时间同齐家文化相当。如果把这一史实同高加索人种的人首塑和具有几何趣味并非常整饬的陶器风格联系起来,我们也许要承认,在中国史前陶器的制作者中,也有白人,他们带来了异域文明的工艺和风格。这在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中也能得到佐证。

1795.人首塑[齐家文化]

高18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采集

你看,随便翻翻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就弄出这么多有趣的猜想。所以,我想说,读这本厚厚的陶器图录,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最好的工具。写下这些文字,算不上序言,只是表达先睹为快的意思罢了。

2014年10月26日于北京城南

《中国史前陶器》

1.《史前人类 史前陶器(序)——人类文明一次伟大的跳跃(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前人类 史前陶器(序)——人类文明一次伟大的跳跃(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