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启动仪式上,小学生为夏景堂院士戴了红领巾。

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走进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从“何院士”变为孩子们的“何爷爷”,他向小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人生中两次生日会的照片,分别是60岁和80岁生日。他说,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中小学生的心中播下红色种子、读书报国的种子,教育中小学生感恩党,珍惜幸福生活,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这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有机会我就常来!”何镜堂向孩子们承诺道。

讲求学▶▷

“你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与小学生面对面,何镜堂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看到你们现在都戴着红领巾,我就想到了我戴红领巾的少年时光。”

面对这群小学生,何镜堂精心准备了课件,用故事分享的形式将自己的求学、工作和生活经历娓娓道来。“讲大道理孩子们可能吸收不了,我选了一些图片、讲了一些故事,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斗志。”

何镜堂和学生们分享的第一张照片就是自己戴着红领巾的中学时期照片,阳光朝气、蓬勃向上,引得小学生欢呼“好帅”。“少先队员有一个呼号,‘时刻准备着’,你们也应该铭记在心,你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立大志,树立人生奋斗目标,又要勤奋学习,打好成才的基础。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一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幸福人生。”

1938年,何镜堂出生于广东东莞。他回忆道,年少时期,他最喜欢的事莫过于跟着哥哥去野外写生。阡陌纵横的乡间小道,古朴雅致的建筑群落,钟灵毓秀的岭南水乡,启蒙了他对于美学的原始认知。

出于对绘画的热爱,加之数理化成绩尤佳,大学时期,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将擅长和热爱的事完美结合起来的专业——建筑学,也由此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我一直觉得,人要养成好的习惯,所以有规律、有准备地保留了这些学习材料。做人也是这样,应该有条有理。”讲完自己的经历,何镜堂开始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也纷纷在自己的笔记本下记下感悟。

而最令学生们惊叹的,莫过于何镜堂手抄外文文献的经历。研究生时期,何镜堂到北京为毕业论文收集材料,看到了一本英文文献,想要细细研读,但只允许外借3天。囿于当时条件所限,文献无法复写和拍照,怎么办?何镜堂最终只有一个办法:把这61页的英文文献抄下来。

当时,他买了一批半透明的纸,用3天时间徒手描出一个个蚂蚁大小的英文单词和各种类型的图表。写几行字,得把笔蘸蘸水,才能继续写。当时的何镜堂住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房间里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就这样,他坐在床边,花3天时间抄下了一本书。“那个时候,学习很有劲头,很有定力、很勤奋。所以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不管你聪明与否,都要勤奋,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不怕困难。”何镜堂对同学们说。

讲坚持▶▷

“机会来的时候就要抓住”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无忧无虑的求学时光后,何镜堂开始和学生们分享他的追梦故事。

经历了一段沉寂的岁月,1983年5月4日,何镜堂响应国家研究生归队的号召,举家南迁,回到母校。这一年,他已经45岁,职称只是普通的“建筑师”。

还乡的喜悦,何镜堂的孩子们并不能理解。经过火车长途跋涉36个小时回到广州后,一家人在招待所暂住,深受夏日蚊虫困扰的女儿说“做梦都想回北京”。

“机会来了,我一定要抓住。” 何镜堂回到母校的第3天,建筑设计学院时任院长陈开庆就告诉他,深圳科学馆正在举行设计竞赛,但是时间只剩下3个星期。

何镜堂说,当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战书”。接下来的20天,他与夫人夜以继日,将数十年的创作激情注入,在比赛前夜通宵制作出了建筑模型,驱车半天来到了招标现场。

当晚,评标组就决定采用这个设计。深圳科学馆设计获得了巨大的回响,相继获得了国家建设部1989年优秀设计二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等多个荣誉。“孩子们,你们也要坚持奋斗、永不放弃,机会来临的时候才不会错过。”何镜堂这样勉励学生们。

何镜堂建筑事业的“头炮”,由此打响。也是从这个项目开始,何镜堂给自己定下了“三到位”目标,今后每做一个工程,都必须是精品,必须获得奖项,必须认真总结、提高,发表论文。

“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靠自己艰苦奋斗去创造。我一定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抱着这样的信念,何镜堂又主持设计了多项获奖作品,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用十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1992年起何镜堂担任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至今,1994年获得全国设计界最高荣誉称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7年担任华工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何镜堂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华工第一个院士。至高荣耀加身,此时距离他正式开始建筑设计事业,仅仅16年。

讲奋斗▶▷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拿下国内学术界最高“认证”,何镜堂选择将一切归零。“可能有些人想有了荣誉之后就到此结束了,但我觉得,我要从零开始,重新开始奋斗。”何镜堂用自己的奋斗人生、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获评院士以后,何镜堂和团队主持设计了广州解放中路旧城改造项目,钱学森博物馆、国家南海博物馆等一大批作品。

在何镜堂的分享中,一张他乘坐吊车吊臂升上半空的照片引起了学生们的惊叹。何镜堂分享道,在钱学森图书馆外立面巨型头像浮雕制作过程中,当时年过七旬的他借助吊车吊臂,升上20米的半空中俯瞰浮雕整体形状。“坐这个不像坐电梯,它是分段加速上升的,说实话,当时还真有点害怕。”

“您最喜欢的建筑设计是什么?”面对学生们的提问,何镜堂徐徐答道,“都喜欢,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国家名片,71岁的何镜堂亲自披挂上阵参与竞标,“中国馆首先要体现中国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另外,在设计中还要体现新的科学技术,要满足大家的喜欢。”

屋顶面积超过两个足球场,场馆总面积超过故宫,设计这样大型的建筑,一草一木,一步一景都蕴含着何镜堂和团队的巧思。中国馆的“中国红”是团队经过10个月研究出来的,室内外共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中国馆外立面的“东南西北”四个篆体印章,以及金属百叶构成的二十四节气叠篆体文字,都能起到通风效果。

最终,这个蕴含“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寓意的中国馆设计,在344个来自全球的招标方案中脱颖而出。“很多人说,他们在中国馆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面貌,那一刻,我觉得这一生值了。”

除了中国馆,另一个最令何镜堂印象深刻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扩建项目。“南京大屠杀、世博会两件事正好发生在我出生的时代和当今时代,它们一个代表悲惨苦难的中国,另一个代表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国,希望通过我的作品,人们可以不忘来路,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互动

何镜堂对话小学生:

要想做事

先学做人

17日,在东风东路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廊前,3位学生向何镜堂介绍了学校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营造书香文化氛围的做法。何镜堂点赞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人品,有了好的品德,不管你做什么,都能成功。”

“何爷爷,您能和我合影吗?”“何爷爷,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理想,不忘初心?”“院士爷爷,您最骄傲的设计是什么?”面对心中敬仰已久的明星,学生们求签名,拍合影,问箴言,何镜堂一一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四年级(4)班学生李承允看到何镜堂院士分享的丰富照片、听到照片后面的故事以后问道,您最喜欢的瞬间是什么?何镜堂说,“我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我最喜欢。我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我觉得最珍贵的是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导师。”

讲座环节末了,一位学生给热爱绘画的何镜堂院士送上了一幅自己画的水墨画,何镜堂承诺,下次也要送一幅自己的画给学生。面对孩子们童真的目光,何镜堂动情地说,“你们喜欢画画就去画画,喜欢体育就去发展体育,一个人不论做什么都没关系,‘行行出状元’,只要是与社会需求一致,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成功。”

南方日报记者 陈芳庭

统筹:辛均庆

1.《【李承允】在学生心中播下读书报国的种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承允】在学生心中播下读书报国的种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5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