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伟:周村帮助民心

陈泽伟,男,195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宣恩县师徒居的普天浦溪村义务扶贫志愿者。

陈泽维是州邮政公司退休职工,他于2008年开始驻村扶贫工作,2012年退休。本该安享晚年,他却申请继续驻村扶贫,选择远离亲人,扎根深山老林。

由于工作时的一次意外,陈泽维的一只眼睛永远失去了光明,但却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

走村串户,心有群众,为民解忧,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心。11年的日夜辛劳,辗转3个县市、6个乡镇、12个村。陈泽维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情怀,同村民一起建起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大爱无言,大美无声,村民为他竖起的大拇指,堆满家中的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先进个人证书,是对他多年默默奉献的最高褒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直在阡陌中、风雨里、高山上践行一心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罗才胜:司法为民好榜样

罗才胜,男,196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鹤峰县邬阳乡司法所所长。

罗才胜于1984年参加工作,2009年进入司法系统,工作期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4200余件,咨询人数达5600余人,直接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50余件,为弱势人群维权340余件,处理人身损害及各类民事赔偿案件20余起。

2012年,罗才胜筹资修建法德教育培训学校,“六五”普法期间,他根据邬阳乡山大人稀、多年来基层法治建设难接地气的现状,大胆提出“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努力实现法律意识进村入户,并构建了以乡有一个法律顾问团、村有一名法务联络员、组有一名义务调解员、户有一名“法律明白人”为主要内容的“四级法务网”。

“七五”普法启动后,他与邬阳乡共同探索创建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被《半月谈》专题报道。

2016年,州司法局给邬阳司法所记集体三等功;2018年10月,罗才胜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城乡基层法治研究中心聘任为研究员;2019年1月,罗才胜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

王正东:退而不休忙扶贫

王正东,男,193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原建始县老促会会长。自1997年担任建始县老促会会长以来,发挥县老促会在减贫中的作用,开展减贫工作。

他用募集到的老区扶贫基金帮助村民修路18处14公里、修建水池15个、维修水利设施2处、改造学校3所、维修改造乡镇医院2所,参与消茅5户,扶贫济困每年都在5人以上。

2005年,他组织发展甜柿,获得了世界银行11万元的无偿捐赠。全县累计发展甜柿7800亩、高接换头5.5万株,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甜柿500多亩,其甜柿产品在第五届全国柿生产和科技进展研讨会上获优秀奖,帮助群众获得收入逾1000万元。

他尽己所能智力扶贫,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30余人,受助学生都已成为老区减贫的中坚力量。

王正东当选为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理事,并被推选为全国甜柿主产区产业联盟核心成员。先后被评为建始好人、恩施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国家思源功勋奖章,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老区工作者,获得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

刘信刚:深藏功名守初心

刘信刚,男,192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恩施市新塘乡双河居委会居民。刘信刚于1949年11月在广西南宁解放入伍;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因身体原因转战后方医院治疗。治疗期间,在医院遵守院规、积极协助医护人员以及自学文化表现突出,院党委给刘信刚记二等功一次。1952年,因战事紧张,刘信刚回到了战场,9月26日,在朝鲜马良山194高地96号阵地上,刘信刚和战友们浴血奋战,志愿军39军116师348团党委给他记三等功一次。

1969年退役转业后,刘信刚先后到恩施大集芭蕉沟铜厂和恩施玻璃厂工作。工作中,他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退休之后,刘信刚回归故里,虽然年事已高,但他非常热爱学习,笔记本上写满了党政方针。他说:“经常看一看,读一读,感觉党就在身边。”

作为一名退伍多年的老兵,刘信刚时刻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还将功名深深地埋在了心底,贴身衣服的口袋中是一个塑料包着的袋子,军功章、立功证书、参战纪念章、和平鸽印章以及转业证书都在里面。老人的女儿说,这些东西他都是自己随身带着,很少拿出来。今年8月底,恩施市新塘乡双河居委会的干部例行农户走访,和这位退役老兵闲聊之时,才无意间揭开了这位老英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邱建红:潜心炼茶三十载

邱建红,男,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利川市飞强茶业公司首席制茶师。邱建红曾经是乡镇供销社的一名职工,1989年8月被调到利川市茶叶公司负责销售,从此也爱上了茶叶这一行。1997年,邱建红下岗后来到茶乡毛坝,痴迷于茶的他,放不下老本行,作为原始持股人加入飞强茶业公司。

“拒绝瑕疵、精益求精”,成为他的座右铭。每年的3月下旬至6月底,邱建红的大部分时间都扎在车间,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最长的一次17个多小时。30多年来,邱建红坚持钻研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利川红”制作工艺,牵头起草了“利川工夫红茶(利川红)”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2018年4月,武汉“东湖会晤”茶叙国事用茶“利川红”,就出自邱建红之手,成为恩施州茶叶“利川红”“恩施玉露”“一红一绿”的杰出代表。2019年4月底,“利川红”跻身武汉军运会红茶类独家供应商。随着“利川红”品牌一天天成长壮大,邱建红决心通过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让更多的茶农脱贫致富。2017年,毛坝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1元,70%的收入来自茶叶产业。全镇9个重点贫困村有6个,因发展茶产业而脱贫。近年来,邱建红多次深入利川其他乡镇,指导茶农种植和加工技术,惠及利川市20多万名群众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邱建红作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农村实用人才,先后被表彰为恩施州第二届优秀高技能人才、首席恩施工匠、“荆楚工匠”等。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恩施州优秀人才奖”。

陈其胜:身残志坚谋富路

陈其胜,男,1974年8月出生,宣恩县万寨乡梭龙坝村村民。2010年,陈其胜在湖南省郴州市一煤矿工地上作业时,被垮塌的煤炭掩埋,导致腰椎骨折断。经过抢救后,虽保住了生命,却不得不面对下半身瘫痪的人生“后半场”。面对母亲的痛惜、子女的无助,他坚定了再次站起来的信念。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承担高额的后期复健治疗费用,陈其胜只能在家进行治疗和复健。就这样,陈其胜在没有专家医生的指导、没有专业医疗机构介入的情况下,通过自身两年多的努力,他由一个大小便都在床上的病人奇迹般地变成了能借助拐杖行走的人。

为补贴家用,妻子外出务工,家中的农活、家务活便全部落到陈其胜身上。因为自身行动不便,加上从家到责任田有3公里多远的上坡路,常人30分钟的路程他却要用上两个小时;常人只要两个小时就耕完的一块地,他需要6个多小时。为了赢得时间,他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拄着拐杖,带上一天的干粮,打着手电筒就去下田。他在田地旁搭建一个简易小屋,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天黑了才会回家。这样“两头黑”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8年来,他先后用坏了8副拐杖,双手也长满了老茧。

不等不靠,陈其胜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劳和坚韧,改变了贫穷的生活面貌。如今,家里盖了两层的小楼房,一双儿女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下一步,他打算流转村民土地,将烟叶面积扩大到10亩,再多养两头猪,让生活过得更好。“我的愿望就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身残志不残,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贫困不可怕,就怕等靠要,只要勤劳就没有过不去的沟坎。”

1.《【罗美胜】2019年第三期恩施楷模上榜人物事迹撷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美胜】2019年第三期恩施楷模上榜人物事迹撷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8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