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无事,和作协一位朋友闲聊。

朋友讲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作家”和“大家”的区别。

他说,很多作者即便作品畅销,可以被称为作家,未必成为大家,这点在民国时期尤为明显。很多民国作家成不了大家,原因就是,能成为“大家”的人不但笔下有风云,心中有丘壑。

对于他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大家只有两个字,“大”与“家”,“大”是胸怀大,有良好的德行,“家”则是代表这个人有出类拔萃的才华和突出的贡献。

“大”排列在“家”的前面,其实也恰恰印证了一个方面,一个人的品行要比才华来的重要。

什么是“大家”?“大家”风范又是什么样子的?

且看民国名士鲁迅先生是如何解答的。

01

1924年冬日,鲁迅先生又像往常一样,收到了一大摞读者来信。

因手头有文章要写,鲁迅先生便吩咐助手读这些信,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打扰自己。

过了不久,助手敲了敲书房门,黑着脸对鲁迅先生讲到,“这封信还是你自己看一下比较好。”

助手一向稳重,鲁迅先生不明所以的拆开信件,看完之后反而哈哈大笑。

助手有点生气的说道,“人家都给你下战书了,你还笑得出来。”

鲁迅先生说,“莫生气嘛,小事小事。”

原来啊,这封信是由一个叫做季小波的人寄来的。季小波认为鲁迅先生的翻译不够好,把他认为很好的译文给一并寄过来了。

怎奈,这位季同学还十分认真,将两本译文给统统对照了一遍,将鲁迅先生翻译不好的地方全部标注出来。

这封信的最后,不怕死的季同学写了一句,那本好的译文“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

也怨不得助手生气,这种揭短行为放谁身上也受不住啊,何况当时已经成名的鲁迅先生呢?

鲁迅先生仔细对照了两个译文之后,发现季同学总结的很对,所以亲自给季同学回了信。

几天后,季小波的同学们都炸开了锅,因为《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先生给籍籍无名的季同学回信了。

信中,鲁迅依旧不改黑色幽默的本心,说道,“时下有白话文重写文言亦谓之翻译,我的一些句子大抵就是这种译法。”

这话说的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季同学的眼光,又把自己恶搞了一把。看到鲁迅先生如此自谦而幽默,季同学却感到无比羞愧。

02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这本书的另外一个译者耳朵里。

其实,这个人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一个人物,他就是中国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而写这封信的季小波则是他的学生。

听说学生为自己打抱不平,而又被鲁迅回信的事情,丰子恺觉得真是很感动。一直想去拜访鲁迅先生,但因为时局原因未能成行。

而导致两位民国大V不打不相识的这本书,就是日本著名学者厨川白村的代表作《苦闷的象征》。

《苦闷的象征》于1924年2月出版于日本京都。

曾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买到这本书之后,十分喜欢,便于当年九月底开始翻译。翻译部分于当年十月在《晨报副刊》开始连载。

对文学的敏感度,文学家都是相通的。丰子恺先生也于此时翻译完毕,只不过译文发表在《上海时报》。

当时的通讯手段并没有这么发达,又是相隔甚远的北京上海两地,所以出现两位译者同时翻译,同时发表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丰子恺先生此时仅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作者,论影响力、论知名度,那都不如鲁迅先生。所以,鲁迅先生能写信承认“自己的译文并不完美”,实在是太难得了。

而鲁迅先生之后的做法,更加令人确信,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民国名士。

译文连载完毕之后,照理出版社是要出版成书发行的。

当丰子恺知道作品和鲁迅先生撞车以后,想停止发行已经来不及了,这书都已经开始卖了。

而鲁迅先生这边也一样,出版社已经告诉先生,这书籍已经装订成册,广告也做好了,就等卖了。

鲁迅先生却做出一个惊人地决定:推迟书籍发行时间。

03

负责发行丛书的北新书局编辑们,都不理解先生的决定。同一本书,丰子恺的译本先上市,势必会影响鲁迅先生书籍的销量,而鲁迅先生拿的版权费也会减掉不少。

编辑们轮番上阵劝说鲁迅先生,先生不为所动。丰子恺的译文是1925年3月初上市,因为是当代日本作家的作品,又通俗易懂,所以销量很好。丰子恺的名字也第一次为大家所知道。

而鲁迅先生的译本推迟到三月底才上市,纵然鲁迅先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但因为上市晚,读者的新鲜度已经过去了,他的这本书销量还是比不过丰子恺先生的。

其实,鲁迅先生的意图也不难猜到,如果他的译本先上市,那么以他的号召力,必然是当年的畅销书。

这样一来,作为初出茅庐的丰子恺自然就会受到压制。销量不好,丰子恺可能被出版社弃用,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丰子恺先生一直对鲁迅先生心怀感恩。

两年后的1927年,丰子恺终于在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二人一见如故。

聊到当时的情形,丰子恺说道,“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了。”

鲁迅先生回到,别这么说,“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了。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

在鲁迅先生这里,丝毫没有文人相轻的想法。他觉得同样一本书,有多种译法是很正常的,这样不仅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有助于文坛的良好而有序的竞争,

鲁迅先生这一做法,不仅仅留下一段文人互助的佳话,也保护了一个未出名的作家。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家。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卓雅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1.《作者为什么不称那位日本人为日本作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作者为什么不称那位日本人为日本作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1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