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兴亡盛衰,考验今天得失的《资治通鉴》现在又被炒得冷饭热炒,很多页面上懒惰的零碎笔记和不时需要停下来想想,读书有时像爱自己的人一样,喜欢的感情充满话语,但总是要找机会才能表达出来。(大卫亚设)。
现在写其他东西的机会,补充下该书印象深刻的部分及个人感受:
1.刘邦与项羽的汉楚之争中,比鸿门宴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张良建议的建立中央集权控制全国的战略。
张良与刘邦的餐会才是具有历史性意义。
2.西汉灭亡的因为王政君的妇人之仁,导致外戚政,“仁”不是仁爱仁善之意,而是明智之理。
孝元皇后家族得势,更说明君主需仁也需勇。无论是汉文帝仁孝宽厚,汉武帝刚毅(为防外戚干政,不立燕王旦和广陵王胥,而立弗陵王为太子,同时杀死其母钩戈夫人的人伦残忍之事),外戚干政最终灭亡西汉,末帝孺子婴被软禁到无人能识,六畜都不认识,太可悲了。
3.西晋灭亡的原因在于“立言结余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职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的歪风邪气的滋长无度,因此,“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
面对西晋的“五胡乱华”局面,能人“卫瓘外交金钱贿赂逐层分解外族势力的”和“孙皓(即使是君主)”无能之人的执政管理对局势影响甚大。历史对比,晋元帝抑制能人忠诚之士之举令豪杰丧气,个人认为,与曹操相比,前者抛弃人才,后者拉拢人才,都是非常手段,都是奸雄,但结局差异巨大。最终,以一句“国之将亡,本必先颠”为后世长鸣警示。
4.南北朝时代后赵王石勒崇尚武力,是杀人无数的胡人主。
但后信佛,虽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以武力建立的国家如无深入的文教驯化,朝代事业必不长久,最终也会因武力而灭亡。
南北朝的战乱灭国,其陈氏亡国的原因(破坏社会经济之法),让人对南北朝的发展兴衰轨迹,值得做个明白清晰的横纵对比。
5.隋朝建立,隋主杨坚篡位谋害周静帝,不自觉在对历史做个对比,曹操、司马昭、杨坚都是挟天子篡位夺权,个人认为杨坚的做法与曹操、司马懿篡位,手法手段更为卑鄙,令人不齿。
隋朝建立之期,率先发动的政治战尤其引人注意(散发揭露陈主之恶的散写文三十万份遍谕江南)。
隋朝建立江山 “先政治后军事”,针对文奢之风盛行而提出的战略精彩之极。
另外,隋朝前期的用对人,用能人(苏威与高颖),善改革,确保了前期国家的建立(法律严肃经济良好)。
虽然隋文帝用对人,但个人的不学无术,任情猜忌也为灭国埋下后患。
6.唐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国主未掌握“八柄”之权。
特别是军事方面,唐肃宗推行的姑息政策,治军而不顾礼仪。
7.五代十国的冯道失节,五个朝代八个君主,都存在“人君失于用人”之失。
宋太祖夺位,后周世宗贤明之君,整顿军纪,推行“强干弱枝”政策,“财经,国防、文教”三大马车一起走上轨道,国力渐强,朝代渐稳。
但对人才的忽视是最大问题,“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立处理”,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导致其死后落入被欺负的境地。
整体而言,“治世之道,文武并兼;君主贤明,委以能人;后续接班人培养以防大权旁落,对内治国,无偏无党,王道坦荡;对外交邦,使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都值得借鉴。
读完该书之后,自认大概及精要部分,恨不得对原文原典逐一研读,实在不过瘾,但面对巨大的篇幅,恢弘巨作,又实在难以卒读,纠结万分!
另外, “读书切勿肆情纵欲,以奢靡为荣,以傲诞为贤”的警示又是读本书的额外心境上的收获。
1.《【王胥】《资治通鉴》恢弘的中国古代史,治世之道,对外邦交,君主选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胥】《资治通鉴》恢弘的中国古代史,治世之道,对外邦交,君主选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2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