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追悼会上万群众送别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

4月10日凌晨,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李保国是谁?哀乐低回催人泪,挽联高悬揪人心,鲜花环绕护英灵,花圈簇拥表哀思。群众送别李保国,4月12日上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令人尊敬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走了,但他却留下了太行山上一片片绿树丛林。从邢台西部山区的苹果、核桃,到唐山滦平、滦县的苹果种植基地,每片果林中都有他的脚印。

昨日(12日)10时,保定市殡仪馆悼念大厅门前,2000余人伫立默哀,悼念这位年仅58岁的经济林专家。他们中有李保国的同事、学生,更有他放心不下的太行乡亲。

或许,天堂不会再有那么多荒山需要开垦,也不用再那么奔波劳苦。“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您一路走好。

4月12日,群众自发来到河北保定市殡仪馆,送李保国教授最后一程。在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太行山区,李保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的“太行新愚公”把百万亩荒山变绿,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

12日一大早,就开始有群众自发地赶往保定市殡仪馆,送李保国教授最后一程。本网11日中午到达保定的时候,就有来自全省多地的群众陆续到达李保国教授的家中进行悼念。“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赶过来送他最后一程。”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表示。

当日10时许,殡仪馆前庭院及门外的路上云集了上千人的悼念队伍。不少人是从邢台、石家庄等外地赶来的。李保国生前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胸前佩戴白花在殡仪馆前有序站立迎接来悼者。

李保国追悼会现场

2000余人祭奠“太行新愚公”

昨日10时,保定市殡仪馆悼念大厅门前聚满了人,他们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失声痛哭。来自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2000余名民众,来此送“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最后一程。

悼念大厅门前,摆放着李保国的遗像,照片中的他脸庞黝黑,笑容朴实。邢台西部山区的农民们都知道,李保国的双手长满了茧子,裤腿也因经常下地而沾满泥土。他的身上没有一点教授的样子,反而更像一名淳朴的农民。

悼念大厅一旁,9名村民举着一副“李老师千古,浆水人民敬挽”的挽联。他们是邢台浆水村的村民,在得知李保国去世的消息后,数十名村民自发前往李保国家中进行悼念。“李老师把技术给了全村的人,让村子富了起来,可惜就这么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定要送他最后一程。”51岁的王景辰含着泪说。

王志刚校长表示,李保国教授是河北农业大学教师队伍中非常优秀的代表,他的精神非常感人,从1981年开始,他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帮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他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

“这么好的人,太可惜了,要是他活着,能让多少山区的百姓脱贫致富啊。”不少前来悼念的群众发出如此感慨。

李保国妻子:我想再和他照张相

昨日,记者也见到了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和儿子李东奇,当悼念的亲属准备进入悼念大厅时,郭素萍突然挣开搀扶着自己的亲人,冲到了丈夫的遗像前,大声喊着:“我想再和他照张相。”这一幕使得众多前来悼念的民众纷纷落泪。

进入悼念大厅,李保国的遗体安静地躺在水晶棺中,这或许是他最近几十年来“最安静”的时候了,没有工作电话、也不用到处奔波。

郭素萍大声痛哭起来,嘶哑地着:“这么多年,他把时间都给了工作,连走都没顾上跟我们说句话……”

追忆扶贫教授李保国50余学生两度跪送恩师

2000余人的悼念队伍,陆续进入悼念大厅。人群中,有一群稚嫩的脸庞,他们进入悼念大厅后,默默地跪在了李保国的水晶棺前。

这50余人,正是李保国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师如父母”,一点都没错,他们在李保国教授的教育下,吸收着渴望已久的知识,可就在他们还渴望更多的知识的时候,老师却离他们远去,他们多想再听一堂李老师的课。

河北农大的学生跪送恩师

在众人的劝说下,这些学生才慢慢站起身来,离开了悼念大厅。但过了没一会儿,他们便再次返回,又一次跪倒在了李保国的水晶棺前,想再送老师一程。

62岁邢台岗底村民带病前来

11时许,悼念大厅外,一名身着朴素的农民泪如雨下,他就是邢台市岗底村村民王海奎。

今年62岁的王海奎因胃穿孔,胃被切除大半,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原本不愿他前往保定,但王海奎坚持要送李保国一程。“李老师认识我,在我们村的时候就住我们邻居,经常去我家里。”王海奎说,他认识李保国10多年了,家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十几年前人均收入几百元,到如今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两三万,这让他感激不尽。

一位来自邢台岗底村的村民在现场失声痛哭

王海奎说,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想着长大了走出大山,但现在的年轻人则更想留在家里,照看果树。“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造福了几代人。”为了再看一眼李保国,村里三四十名村民凌晨3点多就起了床。“随便吃了口饭,就坐大巴车来到保定,大家都是自愿的。”

让群众深深缅怀的是,李保国教授走过的那条不平凡的人生路: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李保国

4月10日凌晨,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得知李保国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赵克志在批示中说,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可以说,李保国教授把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科技扶贫事业,他为太行山区的扶贫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李教授走了,但他留下的技术和知识,将会继续激励太行山区人民为脱贫致富而努力,他的生命价值仍会发光发热……

李保国生前事迹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

李保国生前事迹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是34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经过李保国的努力,邢台市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为此他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李保国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技术扶贫拔穷根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所获荣誉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

李保国生前白天忙着跑山区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晚上还要在电脑前忙着编写规划,修改学生论文。

(河北日报资料片)

就在3月3日,这位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的博士生导师,还在石家庄接受了河北日报记者的面对面采访。“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顺平—保定……”学生手中的日程表默默无言,却详细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

“李教授啥时来俺们村指导啊?”在他离去几个小时后,手机里又传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音,那些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教学、科研、下乡指导,我们想知道,总是急匆匆走在路上的您啊,是不是也无法放下这一生的牵挂?

4月8日:一天都在为科技项目奔波

4月8日上午,您从顺平赶回保定。此时,58岁的您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了。这个春天,您照例一直在路上。本来,这次省科技厅在顺平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有同事劝您派别人去,您却说:“不行。”因为您牵挂着山区开发的整体科技规划,也牵挂着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回来,您来不及休息,立刻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2014—2015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中的河北省山区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河北省山区核桃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河北省山区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作最后的准备。

讨论一直延续到饭桌上。您没有午休,下午3时讨论一结束,就自己开车,带着部分课题组成员奔赴石家庄。以往您出差,身边总是有跟了您20年的助手、同为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齐国辉教授,一路跟您换着开车。可这次因为工作另有需要,齐教授已经带队提前出发了,身边没有其他会开车的人。

知道您连日奔波,同事们都劝您别亲自开车了,从学校找个司机吧,您却笑答:“没事儿,跑过多少山路了,去趟石家庄算什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考虑到您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您配专职司机,可您却婉拒了学校的好意。

“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您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下午5时,一到石家庄,您立刻叮嘱课题组成员们为第二天的科技项目验收会作最后的准备,自己则见缝插针地忙活其他科研项目。

等您忙完,已经近晚上10时了。仍不放心的您一一敲开课题组成员的房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确认——“明天的签到表做好了吗?”“验收表做好了吗?”“专家投影仪准备好了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您才放心回房间休息。您就是这样,马不停蹄,却又认真细致。您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说“受益匪浅”,而您这样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出来的富民技术,至今造福着太行。

4月9日:踏着夜色返回保定,途中已安排好下一周的行程

4月9日是周六,科技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同事们返回保定,您和同为农大教师的妻子郭素萍却留了下来。你们要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参加一个有关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您一再说“这个项目很重要”,因为它关系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而这些,恰恰是您30多年来最关心的问题。

妻子心疼您,劝您饭后休息15分钟再出发,您却发火了:“时间提前定好了,让人家等我吗?”会一直开到傍晚,您却舍不得在石家庄住一晚,又一次迎着朦胧夜色踏上归途。其实原来您还想去一趟平山的李家庄,因为那里有您负责的生态观光产业规划,果园新栽的果树刚刚剪枝、浇水、覆膜。虽然前不久妻子代您去看过,但您还是有些不放心。无奈下,多年来跟您一起摸爬滚打的妻子只好劝道:“我干得虽然不如你好,但也干了这么多年了,放心吧。”

您罕见地被劝服了,同意先回保定。也许,毅力超常的您,也已经感觉到了悄悄来袭的病痛?“周一、周二在校给本科生上课,周三去青龙,周四去滦县……”回程路上,您仍像平常一样,一项一项交待妻子着手安排下一周的工作。

今年春节之后,虽然开始明显憔悴,可您仍坚持下乡20多次,赤城、平山、南和、临城、行唐、岗底、前南峪……您的同事们都说,这30多年,您干了比普通人70年还多的工作。此时,已经踏上生命最后旅程的您,仍放不下牵挂了一辈子的大山和农民。

您说,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因为,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很多老百姓的生活。一路上,您的手机响个不停,妻子一直在帮您接听,为您传话。这是你们这对科研伉俪在路上的常态。

此前一天和您同车去石家庄的河北农大陆秀君教授,仍清楚记着当时您接到每一个电话时的情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电话:这位素昧平生的农民慕名请您推荐树苗。您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耐心地嘱咐了他若干注意事项。

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的手机24小时开机,通讯录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号码是普通农民的。无论何时何地,每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打来电话,您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1.《石修老婆 李保国追悼会上万群众送别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石修老婆 李保国追悼会上万群众送别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