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内的粮食和水发酵得有点儿酒的意思了,微醺之中人胆变成了狗胆,我敢说说埃里克·弗里德曼啦。
还得从穆特说起。这个拉着小提琴走遍天下的德国知性美女,一头金发、一袭黑色丝绒长裙地往舞台上一站,未有曲调先成景致。穆特是古典乐坛上的比诺什,你什么时候停足关注,都不会谬托期许。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是穆特的保留曲目。听听人家是怎么评价她的演奏的吧:悲凉、悲伤、悲戚。冠之以“悲”字的三个形容词,把穆特的演奏“格”得恰如其分!慢,别急着喝彩,人家又说穆特不是《流浪者之歌》最好的诠释者,最好是弗里德曼,同样一首曲子,他处理得“悲愤、悲壮、悲怆”,一样以“悲”打头的三个形容词,其间的沟壑就不用我赘言了。
(音乐界的女神、小提琴家穆特)
人家是谁?是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作者豆豆。豆豆借她小说中的人物说出那么精到的评价后,那年冬天,我发疯似地找弗里德曼的这张碟。找到后,等家人都出门了,就把碟塞进播放器。不开空调,在弗里德曼清冽的琴声里,脚冷了,腿冷了,身体全冷了,瑟缩到沙发里了,但是痛快!
弗里德曼的《流浪者之歌》和穆特的《卡门幻想曲》这两张碟有三首曲子是重合了,除《流浪者之歌》外,还有维尼雅夫斯基的《G小调传奇》和拉威尔的《茨冈》。我没到豆豆的段位,断不敢做版本比较,就说说我喜欢的《G小调传奇》吧,是弗里德曼演绎的。
维尼雅夫斯基,波兰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只活了45岁就英年早逝。《G小调传奇》是他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按说迎娶佳人是维尼雅夫斯基短暂人生中的华彩段落,但《G小调传奇》中照样雾气重重。而弗里德曼呢?1965年才因为去莫斯科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而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以后才因为交通事故伤及手臂永远退出了舞台,《流浪者之歌》录制于1962年和1963年,为什么整张唱片听起来已经那么忧伤?所以,所谓天才是上帝特别眷顾的那一小群人,他们以各种姿态出没闪躲在这个世界上,享受着我们常人享受不到的心有灵犀的快慰。
(美国小提琴家埃里克·弗里德曼)
来听听两位天才的天作之合吧。
在大管的吞吞吐吐中,《传奇》开始。主题由小提琴声送来,你不禁茫然:浪漫呢?浪漫在忐忑不安的弓弦之间,浪漫在游移不决的共鸣箱里。虽然作曲家用反复来强调浪漫是在的,但是,愈是反复,不安和游移的情绪愈发浓郁。难道,维尼雅夫斯基在人生的颠峰期已预知了悲凉的结局?抑或是弗里德曼在他小提琴演奏生涯的辉煌期已经看到末路在即,所以将维尼雅夫斯基的作品演绎成我们听到的这么悲怆?不对,是天赋让两位大师在处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时上升了一个格位,从而使小情绪变成了大感情,使之永远定格在音乐史上。
曲子在沉重的行板中渐渐沉寂——人们评价弗里德曼的演奏技巧,“弓法同海飞兹十分相近,对小提琴中音区的演奏技巧甚有特色,运弓力度适宜,音色扎实饱满,尤其是双弦拉得特好,把位准确,韵律和谐”,如此专业的夫子之道,我不太懂,我只知道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听他,眼前会幻化出片片雪花。
不世出的大师今安在?我搜来搜去却不知所踪,只找到一份简约的英文讣告,说埃里克·弗里德曼在2004年死于癌症。是我钟爱的小提琴演奏家埃里克·弗里德曼吗?如是,因为听不到他现场演奏的惆怅将变成怅惘。思念一个人,同样见不着,异地的总比同城的熬得更苦,更何况弗里德曼去的是遥远不知何处的地方。
(此文已收入我的音乐随笔《怎样听一首名曲》,谢谢关注)
1.《弗里德曼《流浪者之歌》:思念一个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弗里德曼《流浪者之歌》:思念一个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33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