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两会 针对学校机构、教师编制缺口问题,省人大代表沈瑶建议:
生源流到哪 教育编制跟到哪
厦门日报讯(特派记者 詹文)在厦门,几乎天天都有学校在招老师,每个区都有多所学校在开工建设,按规划,这两三年要建200多个学校项目。但是,作为生源净流入地,每年都有大量外来生源涌入,厦门很尴尬地发现,学校机构、教师编制的缺口还是越来越大。
昨日,省人大代表、海沧区新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瑶,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在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全省一盘棋统筹学校机构、教师编制,让编制跟着生源走,生源流动到哪,编制跟到哪。
现状
外来生源大量流入
教育编制缺口大
公开数据显示,在厦门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生源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本市户籍儿童。
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在执法检查时就发现,这些年,厦门学生数以每年2万-3万人的速度递增。2012年底,全市纳入机构编制统计的433家各级各类学校里,学生总数39.6万人。到2017年,短短5年,学校增加了43家达到476家,学生总数增加10万余名达到50.6万人。
但是,教育编制总量却没什么变化,当时全市教师编制缺口达5000多名。一年多过去了,教育编制的缺口越来越大。
“近年来,厦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外来人口也大量涌入,适龄就学儿童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快速增长人口的就学需求,厦门每年都有多所新建校投入使用,几乎时时都有学校在招老师。”沈瑶说,但由于编制的控制,当前许多新建学校的独立法人机构和教师编制均无法及时调整增补。
尴尬
一所公办园
拖带5所分园
编制不够,老师还是得招,大量非在编教师被补充进师资队伍,也就是通常说的代课老师。目前,全市教师队伍里,代课老师占近三成。“老师们还是很看重编制,没编制,很多优秀教师不愿到厦门来,没有好老师、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如何保障?”省人大代表钟庆达说。
很多人不知道,厦门的教育机构编制同样紧缺。沈瑶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已“负重累累”。
新建学校也要讲编制,学校机构的编制已经不够了,新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怎么办?只能到处挂靠,作为分园分校挂在已有编制的幼儿园、学校。比如海沧,这些年新建了不少幼儿园,“幼儿园有26所,但有机构编制的只有10所。”沈瑶说,有一所公办园拖带了5所分园,这给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极大困扰。
一所学校拖带多所分校分园,为啥不好?“一个校(园)长要管理好几所分校(园),很多校长老师都苦不堪言,分校分园很多,但管理机构还是只有那一套,德育、后勤、教务、教研等等,管理负荷很大。”沈瑶说,很多校区之间的距离远,编制没增加,很多老师只能身兼数职,连后勤都要干。
学校机构编制和教师编制一样,远远赶不上生源增长的速度,非常紧缺。按教育补短板措施,这两三年,厦门要建279所学校。沈瑶说,如果新建校仍无法正常申办独立法人机构,教育质量将受影响。
建议
让编制随生源流动
破解编制供需矛盾
“作为生源流入地,厦门的学校机构、教师编制紧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放在全省范围,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和厦门一样,教育编制如此紧缺。”沈瑶说,在一些生源流出地,有学校、有老师,却少有或没有学生。
无独有偶,在今年厦门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海沧进修学校副校长林虹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学校都缺独立法人机构,也不是所有学校都缺老师,在有些地方,学生大量流出,教师有所富余,编制也有所富余。”
沈瑶建议,创新学校机构、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全省一盘棋统筹,充分考虑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用人需求差异,统筹省域内机构、编制总盘,对人口流出地区的机构、编制进行整合,余出数调剂到人口流入地区,“编随生走、校由生定”,从而解决人口流入地因编制限制带来的教育发展难题。
厦门团审议时,多位省人大代表表示,“唯有让编制活起来,才能破解许多学校编制供需矛盾难题,才能让教育、教师资源活起来。
1.《沈瑶专题之省人大代表沈瑶:生源流到哪 教育编制跟到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沈瑶专题之省人大代表沈瑶:生源流到哪 教育编制跟到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33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