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18年漫威压轴巨制的大片《毒液:致命守护者》的上映,给不怎么温暖的中国电影票房带来了些许温度。11月16日当天,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为1.79亿元,而在此之前,已经淡了将近3个月的票房,每天的成绩不过是3000万元左右,有时候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几许波折,从暑期档结束之后,几乎没有爆款电影出现,让本来就很淡的电影市场更加惨淡。尤其是大家充满希望的国庆档,从9月30日到10月7日,2018年国庆档的总票房21.7亿元,同比去年下降了20%。总观影人次超6150万,同比下降23%。而整个10月的总票房为36.46亿元,相较于去年51.52亿元的票房,同比下降29%。尽管上映了37部影片,却有不少人认为依旧处于片荒阶段。
11月的第一个周末依旧延续了10月份票房的冷清,虽然有10部影片扎堆上映,但似乎还是吸引不到观众的眼球。11月3日、4日总票房仅为3.02亿元。
与此同时,在2018年的前10个月中,有将近300家影院确认倒闭或者停业整改。而根据相关数字,近3个月内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已经达到2100家,占全国影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那么,在这个并不太冷的2018年的冬天,中国电影市场真的提前“入冬”了吗?
A
内容为王的时代,流量已经不能成为票房的保证
今年国庆档上映的11部影片中,开心麻花作品《李茶的姑妈》很受关注,因为之前出品的《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喜剧片的热映,观众对此次上映的电影也是充满了期待。然而这一次,开心麻花却没有“开心”得起来。该片上映首日,批评声不断,最后的票房也刚刚突破6亿元。由周润发、郭富城主演的《无双》口碑得到了认可,成为国庆档期中的一匹黑马。《找到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聚焦国内女性群体,同样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然而国庆档票房依旧遭遇滑铁卢,大盘数据明显降温。
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遇冷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好的作品。“前两年的电影市场泡沫太多,而现在是一个‘挤泡沫’的时期。之前上映的‘烂片’只要是有足够的前期宣传和吸引人的点,就会出现火爆的局面。但现在你会越来越发现,影片需要回归内容,靠质量取胜。”新世纪影城泉城路店经理李言鲁说,现在的消费者选择观影时,会注重电影本身的口碑以及它的评分,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以前看电影以70后和80后人群居多,影片制作的时候不会考虑到某一特定人群的需求。现在的观影人群以90后和00后为主体,喜欢的东西变得更加多元化。人群的改变和社会的多样化,以及受众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可供选择的电影很多,所以说并不是每部电影都能迎合受众的口味。
虽然《毒液》的上映,为平淡的市场打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进口大片也未必一定能够力挽狂澜。李言鲁介绍,一般来说,暑期档以国产片为主。但是,从去年暑期档《蜘蛛侠》的上映,就说明所谓国产保护月已经被打破了,现在的趋势是进一步被打破。从目前曝出来的片单看,今年的贺岁档里,分账大片《海王》的上映,就足以说明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因为单单靠国产片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贺岁档的票房。
B
线上票补的逐渐减少,也是票房在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的“双11”,淘宝的营业额在2000多亿元,而电商平台的进入,也让电影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繁荣起来。据李言鲁介绍,电商平台的销售,确实给影城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人手不足,比如人多的时候排队买票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新的问题,电商的低票价预售确实吸引了一部分观众,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影院的排片。不过,国家也在逐渐规范市场,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原来的电商预售票价从9.9元到19.9元不等,然而从春节过后,国家要求线上票补之后,所有电影的票价均不能低于19.9元。今年“十一”过后,线上票补政策进一步收紧,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细则,但是从现在的销售情况来看,预售的票价相对比较低,但等到一部电影上映之后,票价已经跟一般没有票补的时候差不多了。这个情况对一些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还是有影响的,一些经济稍差或没有养成固定观影习惯的人群可能会舍弃到影院看电影,而是选择影片下映之后在网上观看,或者依靠其他娱乐方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票务平台的负责人解释,票补政策的取消也是对影院的一个保障,“我们也是希望电影能够回归到真实的票价,提高顾客的认知度,并且票价的提升也能和影城的收入水平相接轨。”他解释,其实观众买到的所谓9.9元或者19.9元的电影票并不是最终的结算价格,这是电商或者片方在线上补贴之后的价格,国家现在对电影市场的稳定有相关的保护政策,每部电影都根据情况有最低结算价格,但都不可能是9.9元或者19.9元。
C
成本增加、影院数量增长过快,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恶化
影院数量过快地增长,导致区域内的竞争加剧,影院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观影人次虽然在增长,但远没有影院增长得快。李言鲁说,“现在资本的投入并不单纯是对影片上游制作的投入,还包括对下游终端的投资过快,大家都觉得电影院能赚钱,所以一直在开影院。”于是在电影市场本身就不太景气的情况下,成本增加。比如物业、人工等方面的成本加大,硬件设施的调整以及社会成本周期也越来越长。谈到这里,他感慨道,开了4年以上的影城因为老旧应该翻修了,但这4年并不能收回成本。“很多影院都收不回来。之前市场比较好,竞争也不是很大,可能比较好。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上的片子几乎是一样的,比的就是硬件和软件。如果要做好的话必定要花大价钱进行投入。”
再有,电影“空窗期”的缩短,也是市场遇冷的原因之一。“空窗期”指的是电影从院线上映之后,到发布于网络上的时间间隔。一位电影发行人表示,电影的空窗期其实是电影发展走向的一个趋势。对于受众来说,如果比较忙,没有时间,那么很少会选择去影院观看电影。对于院线电影来讲,由于牵扯分账、税收等等问题,空窗期的缩短也是在节约成本。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殷昭玖认为,从大的形势来看,电影市场这两年都不是很乐观。“尤其是今年,国际政治形势风云变化,国内经济下滑,实体经济不景气,金融政策也不稳定,制片公司的上方或资金链紧张无钱投资,或对未来预期不好而选择不投、撤出。因此制片公司融资就变得十分困难,很多项目或搁置,或下马,或缩减,新片开机锐减,影视城一片冷清。上游出现了问题,这对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D
电影行业或将开始洗牌,只要有优秀的作品,市场就依然存在
殷昭玖在采访中表示,目前电影行业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行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不再支持行业的发展。电影文化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构成部分,电影行业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我认为各地政府的电影扶持政策要具有可持续性、连贯性,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放弃扶持,这对于电影行业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毕竟我们离电影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制片方来讲,殷昭玖说,沉下心来、打造精品是活下去的必由之路。毕竟我们的电影硬件设施已经建立起来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已慢慢培养起来了,观众还在,市场也在。只要作品够优秀,在其他项目都撤离之后,对有能力的制片公司来说反而是一个机会。
对于监管方来说,为逃脱“不抓就乱、一抓就死”的魔咒,在政策的制定上还需更为审慎。在政策制定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在政策内容上,要注重可行性;在政策实施上,也要考虑到弹性等。
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电影市场,殷昭玖认为,今年各种政策的影响到明后年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来,如果不能够给予电影行业更多支持,市场情绪不能够稳定下来,明后年出现片荒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另外,从意识形态上来讲,这几年,有一些作品的思想观念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偏离较远。但也要提升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也就是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一些主旋律电影处理手法非常陈旧、老套,对观众是起不到意识形态询唤效果的,这方面不妨向一些香港电影导演学习”。
面对电影市场一个波峰一个低谷这般此起彼伏的状态,影院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李言鲁说,线上票补减少之后,他们通过会员销售的方式进行票价的优惠。同时,附加服务会增多,“我们可以腾出大堂,举办的线下活动肯定要比之前多得多”。而且,竞争的加剧也让影院更积极地进行设备翻新,狠抓服务。“影院虽然是终端,但也比较被动,上映的影片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准自己影院的定位,和周边的影院在竞争上形成差异化的排片”。
李言鲁在电影行业从业11年,恰好走过了中国电影从开始的起步到黄金期再到现在低谷期的开始这一路程。他认为,之前乱象丛生的电影市场正在走向规范化,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同时也是电影行业中的一次洗牌。整个电影行业从上游的制片和发行,大家不会盲目且粗制滥造地去制作一部电影,票价的规整能真正凸显电影的价值所在。“我们对电影市场还是满怀期待的,觉得过了这个战斗期,市场会更加规范,好片子也会越来越多,大家对影院的经营会越来越用心。从业人员还是很有信心的。”
1.《中国电影城 票房下降 影院倒闭 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入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电影城 票房下降 影院倒闭 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入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42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