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本报刊发的《作家李春雷和他的武汉‘报告’》报道,介绍了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在疫情肆虐期间奔赴武汉采访35天,引发了大众的浓厚兴趣。昨天记者再次连线李春雷,得知他已结束隔离平安回家。今天适逢世界读书日,记者也请他谈谈读书体悟,并开出个人书单。
说到李春雷喜欢文史类图书,先说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用将近30年时间,耗尽自己的全部财力,将全国2885个县区旗和333个地市州盟已面世的第一轮志书全部收齐。这在全国民间藏书界,独一无二。据说即使是国家方志馆,也并不齐全。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随着年纪增长阅读口味也在变,百读不厌的就是《史记》。”李春雷出生于成安县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文化人。小学时,历史评书《岳飞传》《杨家将》让他着迷。及至中学、大学,开始大量阅读文史书籍。“少年时我喜欢比较清新的作品,还有历史故事。人到中年,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和创作需要选择书籍,比较偏爱深层次、严肃的文史类图书,尤其喜欢《史记》。”
《史记》既是伟大的、富有创造性的古典史学巨著,也是彪炳千秋的文学名著。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纪传体”开创为我们所谓的“传记文学”,在“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剪裁和强调,通过简洁明晰和通俗的语言,塑造了各种人物的个性和典型性,反映了社会的复杂生活及其本质面貌。这是司马迁的现实主义,也是李春雷的创作追求。“中国人用纪传体记录历史,既真实,可读性又比较强,迄今咱们的纪实类文学基本还是《史记》的体例。”
将纪实文学视作生命的李春雷,一直在考虑如何继承司马迁的传统,撰写真正的中国历史。为此李春雷一次次地奔赴现场。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夜,他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2010年玉树地震后他再次请缨,独身一人连夜赶往青海;今年2月下旬至3月底,受中国作协委派,李春雷等赶赴武汉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采访创作……而他的纪实文学作品,从以往的《夜宿棚花村》《玉树日记》《朋友》到现在的《铁人张定宇》《感谢纸尿裤》等,都是既充满详实生动的细节,又极富感染力与可读性。 除了《史记》,李春雷还推荐了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本小说写出了一个民族的深厚的深层的隐秘的又是相对真实的民族心灵史和苦难史,以及缓慢的但又是坚强的进步史和进化史,其中的脉动和味道,被作家用文学的形象性写了出来,这是别的作品难以超越的。”
谈及现在的青少年喜爱电子阅读,李春雷认为电子阅读也很好,“现在还有听书,无论是用眼睛去看,还是用耳朵去听,只要阅读,都可以把这些细碎却又饱满的文明结晶种在你的心底。”
本报记者 黄蓥
1.《李春雷 李春雷:百读不厌是《史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春雷 李春雷:百读不厌是《史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472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