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金生,1965年2月出生于嘉泽镇三星村潺坝头。1980年考入武进高级中学,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专业,1987年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国际政治系。1989年分配到文化部对外联络局;1992—1996年在驻菲律宾大使馆文化处工作;1996年回到文化部,先后在对外文化联络局、人事司和办公厅工作;2002年在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馆工作;2004年回到文化部;2010年在驻丹麦大使馆任文化参赞;2016年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现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人物故事
一颗游子心,浓浓桑梓情。李金生再次来到让他魂牵梦绕的嘉泽。春日的嘉泽,阳光明媚,耳边不时传来阵阵悦耳的鸟鸣声,满目皆绿,幸福感油然而生。看着家乡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一串串记忆像电影般在他脑海中闪过。
农民的儿子,永葆淳朴本色
李金生在家排行老幺,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母亲尽管不识字,但勤劳能干,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脱离了农村的土地,但李金生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对于学习这件事,李金生从不懈怠,不论大考小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干部。
“那时候流行考中专,可以转居民户口,优秀的学生首选中专,考不上才去读高中。”李金生清晰地记得,1980年参加中考时考前发烧,导致理科试卷最后一道题答错,最后以3.5分之差没有考上中专,被湖塘桥中学录取。
高中时,由于离家远,他不得不住校。每个月回一趟家,每次要乘坐长途汽车从老湖塘出发,先去火车站,再到夏溪站,下车还要走10里地才能到家。也是从那时候起,李金生对背井离乡有了体会。
1983年,李金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专业提前录取。初到北京,李金生很不习惯,主要是饮食方面,每天在宿舍啃白面馒头的时候,就会想起家乡的美食。“最怀念的是自家田里种的菠菜,红色的根,抿在嘴里甜甜的,这一口在北方吃不着。”李金生说。后来,每次回到家乡,他都会带着母亲做的年糕和小菜再出发。
文化外交官,讲好中国故事
1987年,李金生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同年考上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1989年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工作,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从事对外文化交往工作,先后在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悉尼、丹麦使馆、领馆担任文化官员、文化参赞。“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李金生觉得,这是职业使然,更是使命所在。
李金生任期最长的是中国驻丹麦文化参赞。2010—2015年,他将中国的文化精品带到丹麦,通过活泼有趣的方式讲给人们听。每年在丹麦举办“欢乐春节”系列庆祝活动;2014年,北欧第一家中国文化中心在丹麦正式运行;3所孔子学院落户丹麦,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和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的音乐孔子学院更是全球首创。丰富的交流活动让更多丹麦人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了解丹麦。
在西方推广中国文化作品并非易事,需要一个很长的“不接受—欣赏—赞赏”过程。“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强盛对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李金生说,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兴盛的重要条件。多年的工作中,李金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发掘优秀文化,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
第一排右二为李金生
推动中国文化站上世界舞台
2016年,李金生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身份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他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初心。
作为老牌文化央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李金生上任不久,就带领集团发起组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剧院联盟。截至去年底,联盟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2个国际组织、124家成员单位,其中国外成员占了三分之二。
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自制的原创中文歌剧《马可·波罗》,是对文化交流、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用西洋歌剧来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用世界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该歌剧在国内演出成功后,去年10月回到了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进行首演,引起了轰动。作为出品人,李金生认为,该歌剧是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和富有创新性的实践。
据统计,仅十八大以来,集团就承担重大国事演出活动50多次;每年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演出达4000场,总观众达1000万人次。“新时代对文化交流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有自己新的使命和担当。”李金生说,只有具备全球视野,努力打造品牌、拓展渠道,才不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如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日益坚定,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不断提升。在李金生心中,“让中国文化站上世界舞台”的梦也愈加清晰。
尽一己之力,传播家乡文化
长期在外奔波,李金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让记者惊讶的是,采访过程中,除了标准的普通话外,他还会不时冒出几句家乡话。“我会说3种语言,英语、普通话和武进话。”他笑着说。
为了求学、工作,李金生踏上了离家的路,但故乡的记忆并未随时间消退,反而越来越清晰。“春节是最忙的时候,几乎都在国外,但平时都会抽空回家看看,跟朋友聚聚。”李金生告诉记者,除了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在老家,还有一帮老同学,一直保持联络。每次还乡,心细的李金生都会发现家乡的变化:路宽了,景美了,人富了……他说,不管身在何处,故乡暖暖的氛围、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始终留在记忆深处,令人回味无穷。
正是这份美好,让身在异乡的李金生念念不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每当他宣讲中国文化时,最常举例的便是自己的家乡,有美丽的西太湖、古色古香的淹城、四季如春的夏溪花木市场……
即使树高千丈,叶落必将归根。李金生说,家乡是他内心深处的归宿,退休后会带着妻子回乡定居,重做“南方人”,“即使时间流逝,记忆中的家乡也永远不会风化。”
武进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俞兢 王宁
武进日报社新媒体小编 小健
1.《李金生 李金生:让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知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金生 李金生:让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知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47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