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坐落于四川东北部的一个地级市。说它是地级市,但它在一些外地人那里的知名度还比不得一些县级市。
记得几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一外地同学问我是哪里的,我说巴中。他沉思了半刻,突然问我:你们那里解放了吗?上学是不是要骑马?
我当他是开玩笑,便也开玩笑说:没呢,我们上课都带枪。我们一般不骑马,都骑牛。
“牧童骑黄牛”,我心里想。
看吧,在他们眼里,巴中还没解放呢,更遑谈知名度了。
巴中最早的建制可以追溯到东汉汉和帝永元三年,距今差不多1900多年历史,比成都也就晚了个400多年。
不过巴中也确实是够偏僻的,别的不说,在唐代,巴中,就是专门流放皇族和贬官的地方。
为啥呢?因为荒僻啊!
从李渊到唐僖宗李儇,唐朝有不少皇族被流放巴州,其中说得上名号的就包括修建南昌滕王阁的滕王李元婴,李世民之子纪王李慎、吴王李恪,李治之子梁王李忠,雍王李贤,李显之子襄王李重茂等。
在这些众多人物中间,对巴中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字明允,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
龙朔元年,李贤封沛王,没错,就是历史上那个喜欢斗鸡,然后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为其助兴的沛王,结果王勃因此被高宗驱逐出了王府。
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太子位。李贤为太子期间,与他的母亲也就是武则天关系十分紧张。
据《新唐书·章怀太子传》记载:
时正谏大夫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而后撰《少阳政范》、《孝子传》赐贤,数以书让勒,愈不安。
后来,这个明崇俨被强盗杀害了,但是又迟迟抓不到凶手。于是武则天就怀疑是太子所为。恰好这时候李贤为了自保,不得已在马坊里藏了武器。武则天发现后便以私藏武器,图谋不轨为借口,于永隆元年将其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此案连坐者达数十人。
开耀元年冬,李贤被流放到了偏僻的巴州。
文明元年,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先后废显、旦二帝,把持朝政,建立武周政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流放巴中的李贤写下了一首堪比曹植《七步诗》的乐府诗——《黄台瓜辞》,以藤蔓和瓜比喻母子“相煎”,读来让人哀惋叹息。
《黄台瓜辞》
唐·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所要传达的意思也十分明白:旨在劝谏母亲切勿为了政治利益而伤害骨肉亲情。希望武则天不要对自己的儿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尚可,一旦摘绝,最后只能是抱着藤蔓回来。
然而李贤的一片赤诚终究还是没能打动武则天。不久之后,武则天即命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搜查李贤的住宅,以防其谋反。
丘神勣到后将李贤囚禁,逼其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神龙初年,唐中宗李显复辟,追赠李贤司徒。
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故称“章怀太子”。
在今天的巴中,就有一座山名叫“章怀山”,在唐朝以前叫天坪山,正是为纪念“章怀太子”而更名。山顶有“太子岩”,据传,每天早晨,李贤都会只身来到岩石之上,迎着旭日,诵读诗文。
影视剧中的章怀太子
又闻李贤流放巴州时,经常登上城北的山上眺望长安方向,于是后遂将此山命名为“望王山”,沿用至今。
同时形成了另一个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登高节”。
巴中人的登高节不是重阳节,而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巴中可谓“万人空巷”,所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出门登高。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即便国庆也不放假的巴中高三学子也可以在“正月十六登高节”当天休息一天,这是巴中人的狂欢日。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习俗形成已久,迄今已上千年。现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盛况
我常常在想,假如没有发生这一系列变故,假如李贤依然是太子,然后顺利继任皇位,我想他应该会是个好皇帝。
但是,如果真的那样,这些让巴中人引以为豪的巴人文化、巴中文明就都不复存在了。城北的“望王山”或许就会叫“北龛坡”,“章怀山”依然叫天坪山。
1.《太子李贤 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则天逼死在巴中,却造就了这一方独特的巴人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子李贤 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则天逼死在巴中,却造就了这一方独特的巴人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47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