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是一种渊源已久的文本形式。将日记手写在纸本上的年代,人们大多是为了记录个人生活和思想,有很强的个性化和隐私性。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从手写到键盘,日记转移到网络上并演化为博客、微博等形式,变成一种没有阅读门槛的公共产品。如今视频日志Vlog更是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种形式的日志彻底褪去了隐私性的内核,人们不惧甚至“求围观”。
手写时代:
隐秘的个人记录载体
在网络出现之前,日记一直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着。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和及其自由的叙述形式,日记驻扎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使命和目的非常清楚,就是对个体故事和生命体悟的私人化记录。
和其他文本不同的是,日记与生俱来的私密性决定了它是一种不被传播和流通的文本,它只是记录着个人的生命往事,与他人的公共距离就这样自然地维系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认为,日记并非是一种公共书写,相反它拒绝公共使命,也拒绝宏大叙事,存留的仅是关于个人的“情感结构”。因其私密性、黑暗性、模糊性的特征,它很难进入传播场域,所以虽然是一种深刻而普遍的书写形式,但最终未能成为一种合法的“文体”。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性质如此,但是日记具有很大的社会史资料的价值,尤其是在某个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日记。这些日记成为人们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如《胡适日记》《蔡元培日记》《俞平伯日记》以及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等,原本是私人化的文本记载,最终成为研究日记书写者思想经历乃至交游的重要资料。如今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公共阅读领域读到这些印记着个人化思想情感的文字,然而这类隐秘文本的公开也曾经历过一些争议,因为大部分人在写日记的时候肯定不曾想到,后世的人有足够多的理由来出版他的日记供世人品评。
近些年最大的一次争议是杨绛和北京某拍卖公司的官司。2013年,该拍卖公司举办钱锺书手稿专场拍卖会,拍卖的物品中有钱锺书的日记以及和至亲友人的往来信件等。“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杨绛在公开信中愤然发出诘问。这场官司被学界视为一场物权与隐私权的权衡较量,结果虽是杨绛胜诉,却并没有给名人日记以及信札收藏热的风潮泼去太多的冷水。
对于写作者来说,日记只是泄露了历史里难以为外人所知的吉光片羽,却令后世的猎奇者和崇拜者饱飨。从研究者、仰慕者的角度来看,似乎大家们的日记注定是要泄露出来,这更像是名人文字的宿命。
博客时代:
不惧围观的公共产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日记的记录形式,并且推动着这种形式以更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2002年,“博客中国”网站建立,一种被称为Blog的信息产品陡然出现,它的出现宣告电子日记的诞生。手写了几千年文字日记的人们发现,日记不仅可以记录在纸上,还可以通过键盘上传到网络上。日记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子形式。
2003年前后,很多人都记得“木子美日记”上传到网络上后引发的热议,那些原本极具隐私性和个性化的文字毫无门槛地供所有人浏览。此后,日记逐渐成为网络上一种常见的文本形式,毫无顾忌地进入公共视域。2005年,主打博客功能的腾讯QQ空间上线,很快,新浪博客横空出世,博客平台迅速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竞相争夺的资源,由此开启了中国的“博客元年”。2006年,罗永浩创办了对中国知识界影响深远的博客平台——牛博网。随着梁文道、韩寒、连岳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入驻,牛博网迅速成为互联网博客时代的思想碰撞阵地。至此,网络媒介重构了日记文本的信息形态和生产方式,个人日记成了一种公共产品。
虽然日记的新型记载方式博客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也没有持续太久。它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却也迅速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被边缘甚至淘汰。技术更替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出现进一步改写了电子日记的形式、功能与传播方式。相对于博客时代的电子日记,微博赋予了日记更大的传播潜力,日记文本一改昔日单调的容颜,以一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存在于社交网络之中。“从文字叙述到图文叙述,从语言逻辑到视觉逻辑,从时间文本到空间文本,电子日记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记录方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日记的存在论与本体论的变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在《电子日记的另一副面孔》一文中说。
更大的变化是,成为公共产品的日记不但隐私性逐渐消退,而且有更大可能从公众视域中找到认同。在这种形式下,原本记录个人生活日记的内核发生了根本变化,不管微博、微信在记录什么,用户上传到互联网上的每一个字都成为公共信息。
vlog时代:
被看到,就不孤独
到了近两年,不玩Vlog的年轻人有点跟不上最时尚和流行的生活方式了。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是一种视频形式,指的是一种集文字、图像和音频于一体、剪辑美化后能展示创作者日常生活的人格化的视频日记。从本质上来说,Vlog仍然是日记,只不过表现形式又迎来了新一轮变革。这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最初从明星群体中蔓延开来,如欧阳娜娜、吴磊、夏雨等,都是拥有众多粉丝的Vlog红人。很快它不再只是明星专属,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喜欢用动态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些生活琐碎、平淡,甚至有几分枯燥,却有很多年轻人成为Vlog的忠实拥趸。
在Vlog里,生活不是私人的,而是公开的。“@黄喂喂”是西瓜视频里出名的“贴膜女孩”,她的Vlog起初内容非常单调——记录的是她在大街上给手机贴膜的工作瞬间。拍视频日志的想法来源于在横店做群演时看到的其他人的做法。结束了毫无出头希望的群演工作,黄喂喂在办公室工作之余到大街上摆摊贴膜,间隙时间拍Vlog。她记录着自己谋生活的点点滴滴:贴膜、吃饭、和母亲通电话、哭泣……渐渐地,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黄喂喂,西瓜视频的运营者也找到她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这都让她的粉丝数有了快速提升。有趣的是,从黄喂喂的视频评论区,能发现她平淡但是努力的生活治愈了一些同样处境的年轻人。
各个视频平台上都有黄喂喂这样的素人。他们大多还没有成立家庭,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经常要面对高额房租、繁重工作乃至父母催婚的各种压力。不善于或者没有机会向别人敞开心扉的素人们从Vlog中找到了解压方式,并在这里寄存了一小部分精神寄托,寻求到在偌大的世界中“一起生活”的同类人。他们会认真地思考如何拍摄和剪辑一段小视频,如何把糟糕的生活用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这自然充实了那些让负面情绪充斥的时间。他们期待着自己的生活被围观、被品评。这些人们早已忽略的生活琐碎、忽视的个性情绪,被Vlog记录、定格、分享,也默默感染着其他人。
在网络平台上记录生活,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分享。诚如一些素人Vlogger所说,他们不避讳自己被围观的功利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被看到,就不孤独”。
1.《木子美日记 日记变迁史:从私人记录到“求围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木子美日记 日记变迁史:从私人记录到“求围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51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