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是中国的一个大姓。从中国的历史考察,刘作姓氏最初有两支:一支是姬姓之后。《左传·桓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蔿邘之田于郑。”邬刘是周成王时王季子的封邑,因此是姬姓之刘氏。另一支是祁姓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陶唐氏即唐尧,姓祁,刘累即祁姓之刘氏。汉代的帝王姓刘,《史记索隐》和《唐书》都认为是晋国士会的子孙以后到秦国去的。士会是夏代孔甲臣刘累的后代,所以,汉的刘姓应属陶唐氏祁姓之后。
至于“刘”的字形,《汉书·王莽传》有“刘之为字卯金刀也”之说,可见它的繁体字形“劉”早就有了。《说文解字》有“瀏”、“?”二篆,均从“刘”得声,但遍查《说文》全书却没有“刘”篆。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需从“刘”的字义说起。
《注音版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
《尔雅·释诂》、《方言》都训“刘”为“杀”,这是有先秦文献为根据的:
《书·盘庚》:“重我民,无尽刘。”注:“刘,杀也。”
《书·君奭》:“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注:“刘,杀也。”
《逸周书·世俘解》:“咸刘商王纣。”注:“刘,克也。”
这个意义在《左传》里仍然应用。《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陲”,“刘”与“虔”连用,都当“杀”讲。
“刘”的同源字多半都有杀戮之义。如,“刘”与“戮”双声,同在“萧”韵,二字同源,“戮”也训“杀”。“狸”与“刘”双声,“萧”与“咍”韵近,两字也同源。狸是一种善杀之兽。《周礼·射人》:“则以狸步张三侯。”注说:“狸,善博者也。”所以“狸”引申也有“杀”义。《论语谶》:“徐衍负石,伐子自狸。”宋均注:“狸犹杀也。”依《左传》“刘累”为陶唐氏之后,而《国语》说:“丹朱狸姓。”可见“狸”训“杀也”,就是“刘”。从“刘”的同源系统,又进步一证明“杀”是“刘”的基本词义。
“刘”是汉朝帝王之姓,正是当朝的避讳,而“刘”的词义是“杀”,是个凶义,许慎不便直言,便把它的正篆改成“镏”字。《说文·十四上·金部》:“镏,杀也。”徐锴说:“疑此即‘刘’字也。从金从卯,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这个说法前一半是对的,后一半不得要领,“刀”误为“田”的可能很小,又无先例,许慎改“刀”为“田”,正可将“刘”篆从“刀”而有“杀”义这一点隐去,是因为避讳。汉以前文献没有用“镏”字的,这是许慎临时自造的字。
汉高祖刘邦像
汉代讳“刘”,不只表现在字形上,而且反映在声音上。汉代读“刘”不为“萧”韵而为“侯”韵,《汉书·娄敬传》说:“娄者,刘也。”汉时有“貙刘”之祭,而写作“貙膢”,或作“貙?”,《说文》说:“楚俗以二月祭饮食也。……一曰,祈谷食新曰离膢。”这种祭祀也是因杀牲而得名的。“膢”即“刘”,也训“杀”。可见汉代“刘”读“侯”韵作“娄”。
避讳影响训诂,此为一例。
《古汉语词义答问》出版说明
《古汉语词义答问》是陆宗达和王宁两位训诂学专家合写的一部训诂考据的文集,作者原来的意图,是为另一部阐释训诂学总体方法及原理的理论专书《训诂方法论》提供较为完整的例证。
陆宗达先生
王宁先生
陆宗达、王宁师生二人,是章黄学术的重要传人,几十年来坚持中国传统“小学”的继承,极力推动中国训诂学走入现代,因而对中国传统训诂学如何取其精华、加强理论建设和现代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书和与之相关的《训诂方法论》,都是他们在训诂学复苏的上世纪80年代践行志念的重要成果。本书在前言中将古代文献词义考据的内容和实际操作的要点,概括为查本求源、系词联义、较同辨异、寻形分字互有联系的四个方面,全书的编排就按照这四个方面分为四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方面在词义考据的实际操作中,难以断然分开,全书四个部分的划分,只是就主要采用的操作内容而言。两位作者训诂学功底深厚,考据过程详尽,重视取证和推理,文章风格深入浅出,足以为今天的训诂学初学者示范,对古汉语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本书出版后在语言学、文献学界引起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
本书1986年9月第一次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较少,且因多种原因,未曾再版。1994年9月,本书曾与两位作者的另外两部性质相同的著作组合,用《训诂与训诂学》为书名,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虽然继续流传,但真实书名被掩盖,作者原来的意图也未能彰显。此次出版,征得作者同意,恢复1982年原貌。由于词义考据涉及字形与字理,故改用繁体字重新排版,并经原作者之一王宁教授亲自校订。根据作者意见,将“代序”改为“前言”,成为本书内容主体的一个部分。王宁教授又撰写了“再版序言”,与1982年“初版说明”相互参照,对撰写本书的背景和初衷做了进一步的阐明。
相信此次出版,会给读者阅读此书带来更多收获。
点击书影进入京东购买
《古汉语词义答问》
陆宗达 王宁 著
繁体横排
32开 精装
48.00元
内容简介
《古汉语词义答问》是一部综合运用训诂方法所作的字词考证集。书中围绕着沟通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系联同源词、辨析同义词差别、解决文献训诂假借这四项工作,收录了若干篇单篇考证,考证了《左传》《诗经》《史记》等文献中的具体字词问题,以详实准确的词义考证,说明了查求本源、系词联义、较同辨异、寻形分字这些工作,在古汉语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训诂方法的综合运用提供了具体的实例。
作者简介
陆宗达,训诂学家,字颖民,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受黄侃推荐,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后曾历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辅仁大学讲师、中国大学讲师、东北大学讲师、民国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会委员等。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召集人、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是现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专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
目录
新版序言
初版说明
前言:谈古代文献词义的探求
说“祭”字
“中”字形义释
“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谈“局”的本义
释“皇”
“肮脏”解
谈“拨乱反正”
“备行伍”解
干支字形义释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谈先秦文献中“如”的词义
释“类”
谈“首鼠两端”的“鼠”
“檥船待”解
“草”字小议
谈谈“因”字的形与义
谈“社”与“后”
“职”、“志”同源说
“时”、“待”同源说
谈“祈”与“乞”
“玩”、“翫”、“忨”辨
谈“?”及其有关的字与词
“名”、“命”、“明”、“鸣”义相通说
“戏”、“麾”、“和”、“绥”皆旗说
“言”与“语”辨
从“除”与“守”看古今词义的微殊
“资斧”古义考
谈“加”、“暂”、“数”的词义训释
释“趼”
“唱喏”考
“騃”与“呆”
释“贪墨”
“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解
“尚书”与“尚公主”
“尉剑挺”解
论“行李”即“行使”
“辅车相依”解
“丽土之毛”与“不毛之地”
“天保”考释
索引
内页图
1.《文刀刘 《说文解字》为什么没有“刘”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刀刘 《说文解字》为什么没有“刘”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53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