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峨眉髭蟾 重走院士路:峨眉山上寻找蛙界“音乐大咖”

新华社成都8月3日电(陆璐吴小英)夏夜伊始,骤雨停止。在海拔1300米的峨眉山山腰上,阵阵蛙鸣在山谷中回荡。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姜科带领,由9名中小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溪边发现了青蛙行业“大音乐咖啡”仙琴蛙的踪迹。

“科研小组”的目的之一就是观察以独特的歌声而闻名的仙蛙。7月底,队员们从成都出发,一路南下到峨眉山,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野外科学考察,重游院士路。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不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圣地”。已知的两栖动物约有30种,如濒临灭绝的陇东山溪蝾螈。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刘承赵院士在这里发现了峨眉蟾蜍、峨眉树蛙等两栖动物。

“尖叫的仙蛙在洞外,尖叫的在洞内。声音越好听,洞就越深。”姜维戴着探照灯,抓起草丛中一只鸡蛋大小的仙蛙,向队员们讲解它的发声原理。“仙蛙喉咙里有两个音囊,相当于两个角。呼唤时,音囊扩大,产生共鸣,把声音放大。”

“老师,我想摸摸!”“老师,是雄蛙还是雌蛙?”很多小生物粉丝第一次参加野外科普活动,围着姜科叽叽喳喳,不停的提问。来自家乡广元的李参加了此次活动,他用“兴奋”来形容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感觉。今年高考,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系录取的李多次联系成都生物学院,想参加野外考察。这次他终于成功了。他告诉记者,平日喜欢看“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著作,将来想做两栖动物的研究。

“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自己。”姜科感慨地说道。17年前的夏天,包括姜科在内的24名中小学生,在中科院院士赵、两栖爬行动物学者吴的带领下,登上峨眉山,观察龙洞山鲶鱼、仙琴蛙、项链蛇等两栖爬行动物。

“那是改变我命运的三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接触到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学科。”回忆那一年的情景,姜科历历在目:当时他读初二,两位老先生都七十岁了,却像老顽童一样热情饱满,带着他们一起爬山、下水、采集标本。每当他们在野外看到一只青蛙或一条蛇,他们就向学生解释他们的名字和习惯。

活动结束后,江克在书本上或课堂上整理他不懂的自然科学问题,每隔一段时间给赵院士写信。“赵老的信会回,有时候他会让我去他家吃饭,当面跟我解释。”姜科说,他与老先生们的接触和交流,帮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成为一个绅士般的人,把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兴趣变成一种职业和职业。

现在,32岁的姜科已经深入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研究多年,接过了老先生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接力棒。十七年前,在他参加那次活动的朋友中,另外两人也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

在这次考察中,姜科携带了峨眉山显微镜、青蛙标本和“珍藏”——民国时期赵的老师院士的科研日记、论文、手绘等真迹。

“在没有相机的时代,科研工作者应该对野外的动物形状和颜色进行速记速写,然后回到室内再画出准确的细节。画一只青蛙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姜科拿出一份宝兴齿蟾的手绘稿,告诉组员们,虽然科研工作辛苦,但这些前辈们安于贫穷,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学科。前人说过,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解决学科领域的问题时,获得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顽强的科学精神,教会他们严谨的科研方法,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姜科坦言,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要做的就是种下一颗种子,等待花开。

1.《峨眉髭蟾 重走院士路:峨眉山上寻找蛙界“音乐大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峨眉髭蟾 重走院士路:峨眉山上寻找蛙界“音乐大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642385.html

上一篇

杨小頔个人资料简介 杨小頔人物简历

下一篇

杨小顺个人资料简介 杨小顺人物简历

查全性 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逝世

新华社武汉8月1日电(记者于坚、李伟)中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教授查全兴院士1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据武汉大学院士殡葬委员会介绍,查全兴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教学工...

胡亚美 胡亚美院士病逝 遗体将捐献供医学研究

胡亚美 胡亚美院士病逝 遗体将捐献供医学研究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夏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先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亚梅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胡亚梅生于1924年4月。作为中国儿科医学的创始人...

中国古生物网 8位“80+”院士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董瑞峰)八位80岁以上的老院士18日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古生物学的杰出代表。 同日,首届亚洲古生物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

董功 中国建筑师获颁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证书

新华社巴黎11月26日电(记者刘金辉,胡雪)法国建筑科学院的颁奖仪式于11月26日在巴黎举行。作为新当选的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建筑师董公接受了院士证书和徽章,并发表了题为《重返建筑》的演讲...

捐精院士妻举报包二奶 湖南捐精院士遭妻举报包二奶贪污 一审获刑13年

捐精院士妻举报包二奶 湖南捐精院士遭妻举报包二奶贪污 一审获刑13年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段振浩正在等待开庭审理。《新京报》曾是中科院院士有效人选的段振浩,曾任中科院深空地球重点实验室主任,但被妻子的报告抹黑,后经纪委介入被查出经济问题。2013年元旦前...

蒙阴一中吧 离诺奖最近的院士!清华副校长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没出过成果

  • 蒙阴一中吧 离诺奖最近的院士!清华副校长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没出过成果
  • 蒙阴一中吧 离诺奖最近的院士!清华副校长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没出过成果
  • 蒙阴一中吧 离诺奖最近的院士!清华副校长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没出过成果

布鞋院士 布鞋院士李小文:31岁考研被嘲笑,54岁成院士,遥感科学的泰斗

  • 布鞋院士 布鞋院士李小文:31岁考研被嘲笑,54岁成院士,遥感科学的泰斗
  • 布鞋院士 布鞋院士李小文:31岁考研被嘲笑,54岁成院士,遥感科学的泰斗
  • 布鞋院士 布鞋院士李小文:31岁考研被嘲笑,54岁成院士,遥感科学的泰斗

李鸿章家族后人 李鸿章后人今何在 除了一位院士还有3位亿万富翁

晚清重臣李鸿章,生前死后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对他的看法不一。他与清朝走过了40多年,他的兴衰直接影响了李氏家族的兴衰。那么李鸿章家族的后人现在过得怎么样呢?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聪明吗?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