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容错机制在基层被频繁提及。它的运行状态如何?有些干部认为容错机制有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大多数政策都成了墙上的馅饼。
一个
用空进行容错检查
基层干部告诉半月刊记者,他们对容错机制一无所知。因为“容错”往往取决于某个领导的意志,而不是集体决策,而且因为需要调查和谈话,很多干部认为“前景不明,不如不做”。
有基层干部说容错机制像墙上的馅饼。比如某些部门出台了一些“容错”政策,但是出了问题之后,纪委和监察部否定了这些“容错”政策,问责和处分最终落在做具体事情的干部身上。
一位中央省的基层干部说,针对基层治理的新情况、新工作,“先请示后做,领导不说话。我们完了之后,就怪我们做得不好,真的把我们基层干部弄得左右为难。”。
黄,广西融安县沙子乡马山村包村扶贫干部,正在工作。张爱林照片
特别是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的领导不知道怎么办,也不去想怎么办,就不说什么“装傻”。以下干部解决了问题,功劳记在自己头上;如果问题处理不当,责任将由做具体工作的人承担。所谓“容错”就是一句空。
有些容错要求也是“遥不可及”。比如某地方制定的《实施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办法》就明确指出,容错纠错工作要加强过程标识,做到过程可控、过程可追溯、责任可查、识别处理结果有说服力、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一位干部说,正是因为“错误”,才会“宽容”感动。纪检部门会出具没有错误的证据吗?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列举。质证的过程对当事人本身是不利的,提出这么高的容错要求,不是容错,而是告诉你一定不能错。
2
“谁傻就去试,别当真。”
容错机制难以实施,让一些基层干部对容错机制充满了怀疑。
心态一:“期待容错?无辜!”
有的干部认为“谁傻谁就别当真”,“你太天真了,指望容错”。
北方某省某基层干部说,做到了容错就要列出证据。“你能通过纪委提交的证据的核实吗?一般都是翻车。到目前为止,我们这里的干部还没有一个应用过容错机制,就是在文件上转移空”一个纪检干部说,主管纪检的主要领导偶尔会提到这件事,随着领导的变动,现任也不再提这件事了。
心态二:上级推动工作的“安慰剂”。
东部某省某乡镇干部表示,领导在会上说的是“容错”。如果真的出了问题,“容错”就会变成“纠错”甚至问责。
比如某中部省份的一个乡镇干部说,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个乡镇书记遇到了台商。出于创业的激情,他在土地使用程序和优惠政策方面“干得很快”。结果由于经验不足,项目用地发生纠纷,台商撤资,造成当地遗留问题。秘书找到领导,希望容错,但由于缺乏容错的具体规定和操作规则,他仍然被追究责任。
“开会的时候,为了鼓励基层干部,‘容错’很大声,但是如果真的出现问题,领导就没有发言权了。”有基层干部跟讲了半个月的记者说。
心态三:如果打算去激励,去承担责任,就怕做“小火炉”。
有干部说容错怕成为领导给个人的“小火炉”。往往是由常委班子决定的,尤其是高层领导的话语权。对于注重关怀的领导,可以通过“容错”走出去,不耽误个人发展或提升。对于那些努力工作做傻事的人来说,高层没有人能为自己说话,往往“一错成终身恨”。
一些干部认为,政策越开放,领导干部就越存在“操作性空差距”。看似“容错”是为了保护一线工作人员,实则成了少数领导干部操纵人事安排的又一利器。
三
不要看后视镜,往前开
基层干部说有的问责是用“现在的放大镜”去寻找以前的问题,就像“看后视镜,往前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上的问题。
东部某省一名基层干部表示,以扶贫为例,存在一个问题,谁做得多,谁面临的问责风险就大。特别是在攻坚之初,很多细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就如何有效、规范地开展这项工作形成共识和标准。但是,如果用后来形成的共识和标准去检查和审视以前的工作,就很容易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
一个基层干部说,一线干部有做事不出事的欲望。让想做事的干部敢做事,让会做事的干部成功,这一点很重要。区分非主观错误和自己熟知的错误非常重要。前者可以容忍和纠正错误,后者必须问责和被问责,并受到纪律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目前容错机制一般做不到这一点。
半月刊记者:白简燕祥令|编辑:许
1.《墙上画大饼 容错机制为何在一些地方成了“墙上画大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墙上画大饼 容错机制为何在一些地方成了“墙上画大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0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