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马前卒工作室 马前卒工作室谈淮海战役 ——粟裕的“野心”在成长

之前的《淮海战役——最典型的中国革命战争》描述了国共两党如何在政治上走向最后决战,这篇文章开始进入军事层面。

1.从江北到淮海

后勤方面,淮海战役以华东、华北、华中三大战略区为依托,以华东军区为主。在参演部队方面,也是两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以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居多。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其他野战军相比,华野是一支相对“复杂”的军队,其主力是江浙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的合并。

解放战争初期,出现了所谓的“和平民主新时期”,解放区少数领导人大幅度削减野战军。但是,负责新四军的陈毅、苏羽,是南方三年游击战的幸存者,他们甚至不相信蒋介石的和平诚意。而且,国共最初谈判,确定华中解放区应交给蒋介石,于是陈毅、苏羽加紧整顿部队,“使新四军”成为游击队习气很重的“主力”和“野战军”。在苏羽从江南天目山带回来的陶勇、王必成两个纵队的基础上,他吸收了地方部队的主力,组建了20多个团和3万多人的“华中野战军”。这个单位是在比较富裕的苏中地区设立的,很多高中学历的干部和军人基本完成扫盲。所以这个单位虽然组建仓促,但在战斗中成长迅速,很快就具备了打大仗的能力。

1946年夏天,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中央基于“北攻南守”的战略,希望苏羽迅速北上,加入陈毅率领的山东部队,填补山东主力大规模进入东北留下的缺口。但苏羽提出要“在条件较好的苏联内部打几场仗”,于是在1946年7月至9月的两个多月里,这支“华中野战军”在长江北岸沿苏联机动作战,取得了著名的“七战七胜”。这场战役打击了国民党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新组建的解放军部队认识到了国民党的主要战斗力。

苏羽在苏联中期对老红军部下说。

“如果国民党还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那样软弱,为什么还要在天目山(被国民党第三战区包围)打得那么辛苦?真的有三万人已经打到南京了!”

但大部分干部没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国民党(蒋介石)是抗日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对美军100多个师、旅的战术毫无头绪。这七次不同形式的苏中小规模战役,为华东野战军后期作战奠定了一些基本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考察”性质。

1946年底,苏联战役后,以第74整编师为代表的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最富裕的解放区。苏羽带兵北上,在淮北鲁南地区与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会合,形成9个主力纵队、27万人的华东野战军。在1946年至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这个核心部队被国民党视为中共的“唯一主力”,被国民党压在江浙一带,受到蒋介石最严重的照顾。所以华东野战军不像其他战区那样先催劣牌子去死,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再到“师防”,华东野战军对面的敌人都是蒋介石自己的“基础部队”,训练和补给水平相对一般。

比如国民党东北虽然有新一军、新六军等少数精锐部队,但在辽宁、沈阳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剿总仍是少数嫡系部队,被大量军阀部队(如云南军、原东北军)包裹,以杂牌武装(如伪军组成的十个临时师)。即使在最后的战斗阶段,长春和锦州也有将近一半的杂品牌。

在华东,国民党出动了五六十个整编旅/师,其中黄埔自己的部队长期占60%以上。其余部队虽有地方军阀背景,但部队中、下级军官大部分已被中央军事学院学生所取代,不能再违抗蒋介石指挥,属于“中央旁系”,如吴绍周、黄的部队。只有冯治安、刘汝明等北洋军阀残余才算真正的劣根性。但高树勋起义后,这些部队在进攻时不是用来防御,就是用来掩护侧翼。淮海战役前,华东国民党军以徐州为根据地,不断进攻。华东野战军基本与“制服”国军主力对峙。

1946年底,陈毅、苏羽会师组建华东野战军后,根据苏中战役取得的经验,利用山东解放区的后勤优势,面对国民党军队不断进行防御和反击,消灭了里面的国民党军队。从1946年底到1947年6月,进行了五次非常成功的歼灭战:

1946年12月,苏北战役消灭并改组了第69师

1947年1月,路南战役消灭并重组了26个师,重组了51个师

1947年2月,莱芜战役消灭了第46师和第73军

1947年4月,在泰安战役中,第72师(川军)被消灭

1947年5月,孟良崮参加战斗并消灭了第74师

代价就是山东解放区有一半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到一九四七年年中,以国民党进攻为主的鲁中、鲁南解放区虽然减少了六成,但已有二十五个旅被建制歼灭,约二十二万人,占华东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且在被占领的解放区,国民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已经动员土地改革的地方的封建土地制度,也不可能建立地方政府,更不可能补充粮食和人力。它只是靠纯粹的军事占领来显示它的存在——至少是为了压缩解放军根据地的优势。

而国民党军队作为一个必须抱团才有战斗力的封建军队,只能靠交通线和城市进行低效占领。经过几次歼灭战,国民党在鲁的剩余四十个旅、三十七个旅、八万人的部队,三十多个旅,被用来保卫吉焦铁路、津浦铁路(今京沪高速铁路)、济宜公路(今G5京沪高速公路)。所以解放战争爆发才一年,国民党军队看似还在进攻,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在华东地区的大规模进攻能力。

2.国民党的军事弱点

在战斗的第一年,国民党军队也暴露出许多难以纠正的弱点。其中战术和武器上的弱点各不相同,此处不详述。但是在组织和后勤方面,各单位有很多共同的问题。在战略和业务层面描述了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后勤: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打着充实作战部队的旗号重组军队,取消了过去所有的大型军事后勤系统。军级单位转为整编师团后,虽然作战部队做到了,但正如解放军所说“不仅没有减员,人员更充实”,后勤规模从过去的三四千人左右下降到一千人左右(相应地,中共一个主力纵队将按标准配备3500名正规军民工)。这与华东美机和半美机这两个直属单位的物流需求并不匹配。

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的“顾问”下,国民党废除了更适合半封建军阀需要的分层次控制的车站补给制度,成为继苏联红军之后世界上实行“联勤”制度的第二支军队。战壕的所有人员补充和运输都完全由徐州的补给指挥部控制。从政治上来说,这一制度牢牢地束缚了和刘汝明一样大、和米文河一样小的军阀势力。在中原顽强生存了三四十年的独立军阀,都被收编进了国民党体系。

但在战场上,由于后勤补给过于集中,国民党完全依靠火车、汽车进行战略补给,进攻只能依靠交通线进行“东西对峙”、“南北进攻”,完全丧失了战略上的突然性。此外,由于人员供应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所有部队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到多少人力。各单位要么步步为营,生怕损失兵力,要么被海浪打残,长期无法重建。

在战斗层面,国民党整编师后勤人力不足,一次进攻只能携带4-5天所需物资——往往不足,坚持行军三天就好。熟悉军事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美军在朝鲜有针对志愿军的“每周攻势”,说明解放军步兵可以自带物资维持七天的持续进攻能力。再加上解放军组织程度高,行军速度已经比国军快了。在停下来等待补给之前,单个部队的机动性几乎是国民党的三倍。

具体来说,在一场战斗中,解放军纵队的机动范围是300多英里,而国民党军队在机动范围是100英里左右的时候就会停下来等待补给。在国民党机器力量耗尽的极限,解放军可以从100公里半径内抽调兵力打歼灭战,同时也不太担心国民党的突破。鲁南之战,国民党军从枣庄出发,四天之内被包围歼灭约120里。莱芜、孟良崮两次被歼灭,国民党军队被歼灭的部队也在起点一百里外。淮海战役中,最终被杜集团消灭的陈观庄,离徐州还有一百里。

总的来说,在解放军眼里,改变了后勤体系的国民党军队几乎处于半静态状态。国民党军队往往像老祖宗湘军,打一场沉闷的仗就是一个大营。莱芜战役南战场,五六个整编师,近二十万人堆在一起,手拉手,一天前进二十里,企图“碾压”陈毅、苏羽。当时华东野战军机动兵力不足20万,火力不及国民党军的三分之一。正面攻击这么大的一群人真的很难。但由于组织问题,国民党暴露出更多弱点,被苏羽反复利用。

蒋介石作为中国最大的军阀,以吞并同辈为目的,建立了世界第二大国防部(纳粹德国第一),并在抗日战争中废除了战区、团、集团军等各种高级军事机构。很平,180万野战军主力编进了80多个整编师/军。这样一大批中等军阀,要么屈尊当整编师司令,要么去当部队不直接控制的绥靖区司令、副司令,从而交出了大量的权力。另一方面,当时大量黄埔学生,只有教师资格,可以名正言顺地领导最高军事单位:整编师,取代那些被赶走的军阀。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波操作的确很高明。

但由于整编,战区层面的指挥官与下属整编师/军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徐州往往有一个由蒋介石领导的副参谋长空。这样一来,徐州的战略指挥官无法指挥徐州和济南绥靖区,两个绥靖区都无法有效指挥两个以上的整编师。在实践中,绥靖区副司令带老部队去“协调”。但是这个所谓的副司令员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整编师师长,经常指挥不了“黄埔新进”,也是个师师长。所以,只要国军动员两个以上的整编师齐头并进,就会因为行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逐渐分散开来,最终会在几十里之外分成两个团,给解放军提供分裂和穿插的机会。

比如莱芜战役,国民党几乎把一半的总参谋部迁到徐州,仍然设法协调南线和西线。北线济南绥靖区副司令李率领三军(整编师团)南下后撤退,徒步200里。不出意外,前后被拖成两队,南面两军被华野和李合围。此时南线约6个整编师因前述补给问题步行100余里至临沂,无法继续前进。他们只能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李在150里外被消灭。

同样,路南之战也是由四个整编师推进的,大概用了十天。四个整编师中唯一的嫡系部队马,在一个快速纵队的支援下走在最前线,紧随其后的是战斗力极其薄弱的一个劣质品牌部队的51个师,而一向以擅长防御著称的西北军的两个师则远远落在后面。华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把前两个师和快速纵队一起消灭。

在战役指挥上,重组后形成了畸形的两二制:一个重组师,两个重组旅,一个重组旅,两个重组团。从理论上讲,这对持续作战能力严重不足的国民党军是有利的,保证了整编师在开战时能迅速将所有可用兵力投入前线。然而,大多数战斗不是简单的战斗,它们往往在毫无准备的行军中突然卷入战斗。以前一支军队掌握6-9个团的时候,行军的时候配置比较灵活。现在经常是四个团一条线前进,一个团在突前是先锋派,然后总部跟进。先锋派进入包围圈,就会暴露总部。结果很多部队迅速崩溃。

当然旅团营只是编制。军官如果有强有力的领导,可以临时拆散编制,以营为单位灵活作战。但这又涉及到国民党在40年代军政体制上的另一个致命缺陷,即生于军校的基层军官与生于军校的中高层官员严重分离。国民党嫡系的潜规则是,军校学生至少有一个专业前途,只能当军长、连长。保持了十几年的传统,士官生不能带兵,士兵不能指挥。

1946年改组前,国民党集团一般是北伐老兵当连长,而国民党集团的首脑是抗战爆发后毕业的军校学生。但是国民党军队改组建制调整到旅,原来的团级建制实际上取消了。结果国民党的营级干部特别软弱,要么是等待升级的年轻士官生,要么是九死一生后畏首畏尾珍惜生命的军人。所以重组团一定要一起行动,保证基本行军作战。一个整编师的四个团,无论怎么安排组合,都有那么多选择,解放军很容易找到应对方式,或者用连级兵力牵制整个团。

3.解放军的成长

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各歼灭敌人二十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实际进攻能力大大下降,不得不重组有限的机动部队。这被我军定性为“重点进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说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是根据战场情况做的事后总结,和国民党不太像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除少数堡垒城市外,野战军南下无疑是必然选择。1947年6月底,刘邓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后,继续在鲁西南作战。在阳山,他组建了陈城土木部主力,以整编第66师。不到一个月,他从国民党九个半旅中消灭了六万人,降低了国民党在平汉路以东、陇海线以北的机动兵力密度,配合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

但是陕北和东北的情况比较危险:北满攻不了四平,南满也是长白山只有不到十个县的狭小区域。陕北延安失陷后,彭·旁敲侧击,率领西北野战军3万余人,十倍于自己的胡宗南部。毛泽东一度担心西野无法守住山西(当时毛泽东以“陕北很难”的绝密电报催促刘邓南下),以致胡宗南主力离开潼关加入中原战场。

因此,毛泽东要求南线(黄河以南)的人民解放军从根据地进攻。南线解放军主力几乎被他们窝了,开始脱离后方战略反攻。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后称中原野战军)跃入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军区部队,在黄河交汇的风陵渡过黄河,进军豫西伏牛山地区。陈、于东渡金浦线,直抵陇海路以南、平汉路以东的豫、苏、皖地区。希望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控制区,以缓解当时危险的东北和陕北的压力。

1947年7月至1948年初,即解放战争第二年上半年,后来参加淮海战役的中野、华野,被分在长江北岸大别山的刘邓集团;潼关以东伏牛山外的谢忱兵团;陈唐兵团沿陇海路南线由东向西移动;华野主力陈肃兵团,活跃于豫皖苏地区;以及留在胶东解放区的许、、领导的华野西兵团。这些描述在大部分战史中都可以看到,但是很少看到视觉上的描述。下图是典当工作室专门制作的:

半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这五个集团相互扶持。在从东到西的几千里,从北到南的六百多里,他们和国民党军队来回循环。虽然未能攻占大城市,但解放了大量县城,改造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农村,把陇海路以南2-300英里的地区全部变为半解放区,为1948年淮海战役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机动力量不足,南闯北追解放军,完全无暇惊动老区,为土改运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但是,在过去的半年里,解放军野战部队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充分了解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

1946年以后,国共战争已经完全上升到制度对制度的对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以招收青年入伍的形式实现了局部动员。在美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援助下,相当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以骨干身份参军。国民党军队已经从一个纯粹忠于军阀的封建军队,变成了一个略带现代反共思想的法西斯军队。因此,人民解放军再也不能像红军时期那样,依靠单纯的军事组织优势来战胜国民党军队。反而会失去很多根据地外的优势,战斗力大打折扣。

这一点在刘邓军队跃入大别山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思想建设比较成功的广西体制下,国民党确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动员其支持者:地主和富农。不仅有比国民党主力更顽强、更残酷的小保安队(地方武装),还能做到大范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实施令人震惊的“左倾”路线。最终,刘邓的军队在战场上花费过多,于1948年2月离开大别山,回到淮河以北,加入谢忱兵团开始休整。

与大别山不同的是,鲁豫皖解放区的西南地区,曾经是半解放区,靠近外线,无论是刘邓的短期停留(不到一个月),还是陈素的华东部队的长期迂回(4-5个月),都可以享受到解放区战斗的“气氛”红利。比如解放军战士不怕辛苦——累了哪儿休息都安全;进攻不要怕受伤——后面有担架和医院。同样,犯人更容易转化为解放战士——无处可逃,解放区和国家控制区差别很大。

这就意味着,在战术上一直处于进攻状态的解放军,比守城的国民党军队更依赖于“后方”:如前所述,解放军的机动优势是国民党军队的三倍,这只能在解放区实现。在战斗之外,往往需要分散兵力来收集物资。另外,随军民工容易散伙,需要调动作战部队进行运输,但部队很难补充,战斗力下降很快。

国民党承包大中城市后,解放军越来越依赖炮兵。以前国民党军队缴获的装备很多,大炮的数量也不算少。比如华野外军就有200多门口径75毫米以上的大炮。然而,运输火炮和供应弹药非常困难。往往需要机动,也就是说没有能力持续解决关键问题。如果你想解决关键问题,它会影响后续的机动。在大别山部队最困难的阶段,为了给刘邓集团提供新兵和弹药补给,许多新兵不带武器出了根据地,只带弹药和物资,然后谢忱兵团出动作战部队护送数百里到达前线部队。所以尽管解放军的优势越来越大,但很少攻击中等以上的城市,基本不会考虑一次攻击两个以上的国民党团(3-4个整编师)。

4.要决战了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第四个半年。经过四五个月的外线作战,中原的解放军部队损失惨重,疲惫不堪,先后由远外线转入内线。当时,全国的形势与半年前开始对外作战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毛泽东担心的陕北和东北。

内地沙家店、清涧战役后,西北野战军迫使胡宗南退守陕西中部。此外,胡宗南需要分兵对付在潼关外机动的谢忱兵团。1948年2月,人口六七万的西北野战军已经在考虑如何突袭关中平原。东北野战军通过北满的土改,大大增加了兵力,把国民党军队推进了几个孤立的大城市。就连最弱的华北军区也收复了石家庄。

于是,1948年3月,、、任率领中央纵队东渡黄河,到达位于晋察冀解放区腹地的西柏坡,加入了、朱德领导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这意味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认为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新阶段,最高决策机构必须进行合并,考虑决战方案。

到目前为止,毛泽东对民族解放的战略期望仍然是东北支援全国——林彪集团占据最大优势,彻底消灭关外国民党军队,经过长时间的休息和发展,领导东北野战军在南方横扫全国。同时,其他几个解放区虽然打了胜仗,但动员力量已接近极限,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扩充军事情报。此外,国民党宣布将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并在一年内在江南总共训练一百万名新军队。目前,黄河以南的局势在双方之间相对平衡。

毛泽东在1947年7月决定,关内定居军应继续按照“一年作战总结和未来计划”文件发展,内外结合,潮水般推进,在1947年下半年稳定陇海线以南的中原新解放区,然后继续向南推进,将淮河以北的国民党军队完全挤压到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外军到国民党后方的江南地区扰乱动员,就像以前闯进大别山一样:“改江南为中原,中原为华北”。

外线任务分配给了在江南作战经验丰富的苏羽,带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整编为东南野战军。部队将分几个阶段几个飞跃500多公里,最后进入闽赣浙交界的武夷山地区,恢复十五年前的中央苏区。然后华东野战军再派三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二兵团。争取吸引国民党中原(含华东)80个旅的一半回江南,彻底摧毁国民党在江南的动员能力。

与此同时,国民党因为国民议会选举而瘫痪(前一篇文章的重点内容)。此外,谢忱集团和陈唐兵团在陇海路和平汉路独立作战,攻克洛阳,使国民党中原部队忙得不可开交。中野和华野主力部队被给予长达三四个月的休整期,这是内战以来前所未有的,领导们终于有空来思考整体战略了。

1948年4月,当时正在濮阳集训的苏羽,以自己的名义给中央发了一份超长电报(网上全文很多,此处不转述)。文中前面提到的外线作战的弱点,全面上报中央,建议华野主力留在中原作战。中央接到电报后,要求陈毅、苏羽去当时中央军委所在地阜平县城南村。并最终同意苏羽留在中原而不是渡河。之后,苏羽从竞选执行者变成了制定战略计划的参与者。

豫东战役过程中,苏羽虽然没有实现消灭邱清泉五军的军令状,但完成了中央军委要求的目标——半年内消灭10万军队。苏羽“中原打几仗再南下”的理由更充分。济南战役后,被普遍认为相对薄弱的华野东兵团(徐军),也给国共双方带来了惊喜,证明其战斗力可与苏豫军相提并论。

于是,1948年7月,济南战役即将结束,苏羽开始与中央商讨后来成为“小淮海”的作战计划。与历史事实上的淮海战役相比,这仍然是一个准备向长江以南飞跃的“小”计划。但就其而言,协调两支野战军近20个纵队,一次消灭国民党15个旅的计划,已经是“极其宏大的”,“超出了过去中原所有战役的规模”。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共产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动员。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动员和后勤组织,通常被认为是次要因素的“统一战线”的暗线都被激活了。有卧底情报部门,有两面军阀坐镇军事指挥,甚至还有江湖人士被调动。国民党几乎完全不知情,仍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沿线集结兵力,甚至考虑北上反攻济南。

淮海战役的序幕拉开了。

历史

打开观察者网络APP,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1.《马前卒工作室 马前卒工作室谈淮海战役 ——粟裕的“野心”在成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前卒工作室 马前卒工作室谈淮海战役 ——粟裕的“野心”在成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40386.html

上一篇

王成快个人资料简介 王成快人物简历

下一篇

王成意个人资料简介 王成意人物简历

哭陵事件 1947年数百国民党将军集体到中山陵“哭陵”诉何委屈?

哭陵事件 1947年数百国民党将军集体到中山陵“哭陵”诉何委屈?

1947年5月12日,数百名国民党军官组成的方阵缓缓向南京中山陵移动。几十名警察持枪打开大门,队伍鱼贯而入。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大量非挂靠军官闲置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人中将·魏德迈建议...

塔山 有一种精神叫塔山精神 带你走进塔山英雄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某部塔山英雄部队  该部成立于1940年。原为八路军山东第五纵队第十六团,后为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  1948年秋,在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国...

空爆弹 解放军神秘的8023部队

原8023单位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代号,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实验训练基地(马兰基地)  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核试验场位于罗布泊戈壁沙漠  8023部队的任务是与中国核...

二野与三野的恩怨 解放战争谁贡献大?他带出来的部队为二野三野和四野奠基

  • 二野与三野的恩怨 解放战争谁贡献大?他带出来的部队为二野三野和四野奠基
  • 二野与三野的恩怨 解放战争谁贡献大?他带出来的部队为二野三野和四野奠基
  • 二野与三野的恩怨 解放战争谁贡献大?他带出来的部队为二野三野和四野奠基

王付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51308部队》五家子驻军。回忆在部队的青春美好时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51308部队的五个家庭驻扎在驻军  回忆青年在部队的美好时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51308部队,驻扎在部队的五个家庭,都合影留念  1980年新兵连合影  1982年,...

边防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西边防三师部队简介

战友、战友、兄弟的呼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西边防三师简介原广西边防三师是近代战争史上的一支英雄力量,是中国军队中最大的综合军师;1979年2月中越战争“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为了加强中越...

中华复兴社 原国民党军统沿革

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红宫祠一号修建了南京国民党军部大楼南门,军事系统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华复兴社。因为它的成员穿着蓝色的束腰外衣,所以它被称为蓝衣协会。它成立于1932年,办公室位于...

舰载航空兵部队 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加速推进航母作战能力

  • 舰载航空兵部队 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加速推进航母作战能力
  • 舰载航空兵部队 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加速推进航母作战能力
  • 舰载航空兵部队 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加速推进航母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