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与电影电视剧非常接近,但很少登上戏剧舞台。用刘震云的话说,就是“缘分未到”。而这一次,缘分终于到了。经过633天的策划,411天的意境,148天的制作安排,70天的排练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刘震云的小说《一句话顶一万句》将由牟森导演改编成话剧,并于4月20日至22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公演。昨天在鼓楼西剧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刘震云和牟森互导互赏,让大家对这部带有“现实魔幻”色彩的中国原创话剧充满期待。
原著作者刘震云发言牟森准备切蛋糕内容现实意蕴魔幻刘震云的小说《一句话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新闻发布会上,刘震云表达了对此的看法。“我的作品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真正的魔幻’——看似写在现实中,但作品所体现的意义是魔幻的。”
小说上半部《一句话万句》讲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杨百顺在寻找和别人私奔的妻子的路上失去了唯一的养女的故事。为了找到她,他不得不离开演金。下篇讲述的是杨百顺的养女乔玲的儿子牛也回找了一个和别人私奔的妻子的故事。书中大部分人物都是中国底层的普通人。此前,这部小说是由刘震云的女儿刘玉林拍摄的,这一次,将是刘震云的第一部作品登上话剧舞台。
很多人觉得刘震云的小说很幽默,但刘震云自己却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幽默过。把一个不幽默的人写成世界上最幽默的人,是最大的幽默。”他认为他写的是“一般不说一万句话的人说的前一万句话”。“社会上其实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说话占用时间和地点,站在灯下”;而另一类人,也就是世界上99%的人,就像我书里写的那些人一样,一辈子只能站在黑暗里说话,他们的话被忽略,连身边的人都不听,只能成为自己的烦恼。希望通过小说和戏剧把无处诉说思想的人想说的话放大,说出中国人的肺腑之言。”
《一句顶一万句》是超级中国社会史诗由牟森亲自改编导演的话剧《一句话顶一万句》,讲述了中原三代人自我救赎的故事,试图呈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图景。
牟森导演是中国当代戏剧界的传奇人物。1986年,木森创办了中国当代第一个独立的民间戏剧团体“青蛙实验团”;他对尤奈斯库的《犀牛》的排练被认为是“中国实验戏剧的第一步”;他的《汉语语法讨论》、《零档案》、《与艾滋病有关》、《红鲱鱼》等剧目影响很大,经常受邀参加各大国际艺术节。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牟森在他戏剧创作的巅峰时期悄然隐退,至今已有20年。这一次,牟森回归戏剧创作是因为“一句话顶一万句话”,他说这是因为“爱情”和“命运”。
据报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刘震云第一次发表他的第一部小说《故乡的黄花》时,他们就有合作的机会,但未能成行。后来《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一句话顶一万句话》时,牟森跟着这部作品连载阅读,马上写下八个字:“时间的尽头,山高水长”。这次终于可以配合“一句顶一万句”了。牟森说“相遇是一种缘分。相遇,却错过,然后再相遇,这是更大的缘分。
在导演牟森看来,他面临的原著是一本“大书”,“一句话顶一万句话”,是一部超级中国的社会史诗。在我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中,只有两部作品能完美匹配伟大的创作抱负和最终实现程度,一部是金庸的《鹿鼎记》,一部是刘震云的《一句话顶一万句》。从去年开始,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这部作品,走近又拆解,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最终找到的主题是‘拯救’。剧中的杨百顺和牛都是通过顽强的寻找自我救赎。“黑暗与光明的关系和岔路口是剧中的两个核心意象。“怕黑又有启发”的诉求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去哪里”的追问贯穿了整部剧。
在谈到改编和创作时,牟森说,虽然他曾被别人称为先锋导演,但他从未把先锋和实验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对于这次合作,原著小说是“绝对的甲方”,在他看来,“结构和语言是改编《一句顶一万句》最容易处理的事情,因为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已经很完美了,作为改编者,你只需要跟着原著走就可以了。最难的是解决容量问题。小说中有上百个人物,线索极其复杂。我有一点野心,希望尽可能在舞台上呈现一部小说应有的容量和品质。”
剧本改编具有开创性刘震云对牟森剧本的改编非常满意。他说:“我拿到剧本的时候,女儿和助手都在,我就发给他们看。大家看了之后都是一样的看法,很牛逼,很牛逼。剧中的思想认识、人物结构、故事走向都来自于牟森的二次创作,而不是临摹原作。导演面对这些小数字和小烦恼,但他的视野很宏大。这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对我影响很大。”
刘震云觉得牟森的戏剧不仅把小说变成了戏剧,而且创造了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戏剧的另一种方向和形式,甚至引发了许多他没有想到的事情。“牟森对他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读者和观众都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其实,通过小说中产生于河南的人物,我告诉世界一些关于我自己的事情。他不满足于讲故事,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在历史的泥淖中拉出被忽略的人和事,通过人物的语言、声音和动作的配合,做了一件开拓性的事情,用国际的视角描述中国人的“心事”和“肺腑之言”,可以说是让中国戏剧耳目一新。"
刘震云说:“我所有的作品都遇到最好的导演。影片由冯小刚执导,话剧由牟森执导,他们把我书中的人物搬上银幕或舞台,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给我带来新的营养。”
不用明星效果更好在新闻发布会的特别剪彩环节,刘震云和牟森拿着剪刀剪掉了隐藏的线条。两个写着“一句顶一万句”“大戏”的横幅掉了下来,呼应了戏剧从“大书”到“大戏”的创作过程。
“一句顶一万句”这一次就要搬上话剧舞台了,用河南方言来解读。剧中16位演员将扮演70多个角色,跨度70年。为了寻找一个“会说话”的人,他们会走遍中原,寻找命运的前因后果。
刘震云说:“我没去过当地,有没有和当地人喝过几杯,醉酒程度和舞台上的最终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排练这部作品,牟森不仅去了河南剧组排练,还带领全体剧组人员去了小说发生过两次的河南和山西。
因为《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剧想表达的是“普通中国人的担忧”,所以剧组没有选明星。即使很多明星主动找刘震云表达参与意愿,都被牟森拒绝,刘震云说:“当时牟森导演对我说,‘我不需要那些明星,我要用更大的明星,让生活中的人成为舞台上最大的明星。’他还问我,‘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排练,每天来排练场。那些明星能做到吗?能做到的都是明星,”"
刘震云同意牟森导演的选择。他说:“没有明星,有两个效果,一个好,一个更好。因为用明星可能一开始就有号召力,真正体现导演创作理念的是舞台上呈现的作品或者一群人。如今,这些被招募的非专业演员每天都在封闭的环境中接受形式、语言和心理方面的艰苦训练。让他们做到专业演员做不到的真实表演,也是导演面临的挑战。我期待这部剧,能成为一部蒸蒸日上、经常上演、经常看的经典。”
《一句顶一万句》一定要回河南演出策划兼编剧史航这次加入了《一句话顶一万句》的制作人。他说:“为了这样一部小说,什么都值得去做。这一次大家聚在一起合作,拿出了前半生的想法。这不仅是一次工作合作,也是一次人生相遇。”
鼓楼西剧场总经理李开创了这个“人生十字路口”。《一句顶一万句》是鼓楼西出品的第一部大剧院作品,也是对鼓楼西四周年的献礼。李迷上这部剧是因为“一句顶一万句”对她影响很大。"工作中巨大的孤独感经常淹没我."在新闻发布会上,李感谢刘震云将这样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版权授予鼓楼西。“这种信任是非常沉重的,幸运的是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与我们同行。”。
该剧由北京鼓楼西文化有限公司、精英文创、西坑Pia、快乐麦穗、河南听力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在国家大剧院连续三场演出后,还将开始全国巡演,在哈尔滨、Xi安和上海演出,河南郑州的演出也在计划之中。刘震云说“一句一万句”必须回河南演出。如果有条件,我还是希望去演金演出,去我们村!"
1.《牟森 《一句顶一万句》搬上话剧舞台 刘震云牟森再续前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牟森 《一句顶一万句》搬上话剧舞台 刘震云牟森再续前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5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