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许多四合院,其中一些已经被指定为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物院落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而是作为一个杂院,普通百姓居住。院子里原来的空区域挤满了各个时期修建的小房子。今年西城区将开始对这些文物院落进行腾空和保护。住在文物大院的人,领了赔偿金就走。对其他人来说,这些院子是文物和国宝,但对住在里面的人来说,这是家。这几年住在文物大院里,既享受荣耀,又不方便。在感动的一瞬间,住在文物大院里的普通人心里都有些纠结。

浏阳会馆“修路到此拐了弯儿”

“西城区北半街胡同41号,1986年被定为宣武区文化保护单位,2011年被定为北京市文化保护单位,又名谭嗣同故居。建于1870年,面朝东,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一个三晋院,现在是一个大院,住着近30人。”

64岁的南方大叔在这个院子里住了30多年了。他看着院子里的住户进进出出,看到他搬进来时还算规整的四合院,变成了现在的画院。

叔住南房,西房是第一间,是改革家谭嗣同曾经住过的地方。南方叔以住在文物大院为荣,但现实是他只有10平米的房子。

就像南方大叔一样,以前住在三金院东、西、北、南房间的居民,纷纷在院子里建起了小房子。有的直接造新的,有的把一个带出房间。东屋阿姨是这样的。她住在东屋南边的一个房间里,然后连接出一个小厨房。

住在一个文物院,东方阿姨觉得很珍惜。学建筑和美术的同学经常来参观,拍照和素描,问他们院子的历史。住在北房的奶奶烦着问问题。她只有遇到人才能伸出援手。她现在是院子里最年长的居民。东方阿姨说,住这么老的院子,保暖是个问题。“煤改电”后,学院内不允许有炉灶。家里老人会觉得冷或者想搭个炉子。

浏阳会馆不算广场,东边第一个庭院入口略偏。在修菜市口南街的时候,为了保护院子的完整,我在这里拐了个弯。

谭鑫培故居“谭家后人还住这儿”

“西城区大游廊营胡同1号,2009年被指定为区级文化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东部是一个有两个入口的庭院,西部是一个南北向的房间和一个两层的建筑。他曾是晚清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的私宅。现在是一个大院子。”

潭门梨园世家。这个院子是谭鑫培生前购买的。时至今日,的女儿谭和女婿还住在这里。

72岁的谭女士几乎一生都住在这家医院。她和她的丈夫牛先生仍然住在东院的两个北房里。房间中央高高挂着“谭”字和老祖宗的京剧脸谱,是哥哥几年前送给她的。墙上,随处可见京剧的元素和谭家人的照片。谭女士希望尽快退休,修复庭院,建造京剧博物馆。

谭女士家对面是一家三口,住在南屋。这对夫妇以前住在白塔寺。“那也是宫殿。”夫妻俩说,从小就住在文物院。四梁八柱不能改,这是文物部门的规定。另外,房子可以装修。然而,屋顶经常漏雨。几年前,男主人会爬上房间修补。但后来文物部门说房子的结构不能破坏,油毡只能一层一层铺。今年雨季,房子里没有漏雨,但雨水还是顺着梁柱漏了出来。

住在文物大院的自豪感是外人体会不到的。说起来,不仅仅是“我家几百年了”,更是“我家受国家保护”。平时他们连钉子都几乎不往墙上钉,更别说破坏了。只是平房的门是开着关着的,所以没有楼里暖和。

宜兴会馆“我家墙里镶着文物”

“西城区校尉营胡同44号,2009年被指定为宣武区文化保护单位。这里曾是清代舜天府尹周家屯的旧居。后来由舜天府下的24县筹扩,成为宜兴会馆的新堂,用来接待来京应试的宜兴同乡。”

70岁的张叔叔从20世纪60年代十几岁就住在这里。当时我一进大门就有一个玄关。夏天,他和他的朋友在门廊的阴凉处打牌下棋。后来玄关被拆了。

后来在院子的东西两侧建了一个小房子。如果太阳被挡住了,原本和蔼可亲的邻居就会大吵一架。占过道,得喊几句。张叔叔说,住在文物大院里,外人觉得很好,但真正住进去,就觉得很委屈。

张叔叔家的北墙上有一件文物。“我现在看不见了,”张叔叔指着白墙上一个凹陷的地方说,那地方以前是门廊上的碑文。张叔叔活了很多年,也没怎么在意。直到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先用木板把墙堵死,再重新粉刷白墙,算是保护碑文。

在张叔叔的记忆中,院子里有很多这样的遗物,但都被粘贴和保护了。他说他其实很喜欢记忆中的正规四合院,有玄关有树,但没那么多人。

张叔叔想搬走,他也知道今年要退休的消息。他也不愿意放弃他几乎生活了一辈子的院子,但他也想生活得更舒适。

梁诗正旧居“好多街坊都搬走了”

“西城区杨梅珠谢杰25号,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梁是清雍正年间的一位学者,工作了三年。皇帝给了梁在的一个住处,经审查应该是在这里。院子朝南,有两条路,两个入口。院子和部分房屋在明末清初仍保持地平线基准。它是记录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证据之一,现在是一个大庭院。”

走在大栅栏杨梅竹的斜街上,看到路的北侧有一个比路面还矮的院子,那就是梁的故居。和其他文物院落类似,已经成为杂院。然而五年前有一次闭关。在此之前,这个有两个入口和一个跨院的普通四合院有47个房间和43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不到30户了。院子短,雨季成问题,但排水系统还不错。

二院北室住着一对中年夫妇。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房子高,生活幸福。房子已经装修好了。虽然四梁八柱没动,房子已经改成两层了。就像带楼梯的复式房间。二楼是卧室,人站在床上,头却伸不到屋顶。当年装修的时候,他们不敢在墙上打洞。他们不得不沿着墙壁搭建架子,然后从架子上搭建地板来分隔两层。

由于时间久远,居民们无法讲述梁的故事,所有的知识都局限在院门口的介绍牌上。

五年前,院子里三分之一的房子都被封了。中年夫妇说,早年觉得家里人多,太吵。现在邻居都搬走了,又觉得没人了。

专家看法政府不必大包大揽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伟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这些文物院落的保护。其中有些院落具有建筑价值,如梁故居;有的有历史价值,比如浏阳会馆。但对于具体的保护方式,并不需要把院子里的住户全部腾空,也不需要政府建博物馆。不仅贵,而且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以故居为例,他认为经过改造后,谭家的后代仍然可以被邀请居住,而且作为公益评论员,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此外,京剧团还可以承担利用故居作为实训室,在排练的同时向游客传播京剧艺术。甚至可以由当地居委会牵头,动员附近熟悉故居的居民。总之,高伟认为,应该根据文物院落的不同特点和价值,探索不同的保护方法。

1.《梁诗正 西城区将对文物院落启动腾退保护工作 住在“国宝”里别有滋味在心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梁诗正 西城区将对文物院落启动腾退保护工作 住在“国宝”里别有滋味在心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0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