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并郑重宣布新中国向东方集团倾斜。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确立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格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史为鉴,认真研究这一政策,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现在,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对“一边倒”政策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选择“片面”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对“一边倒”政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边倒”选择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根据内外因素的划分,这些意见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重点是国际格局和美苏对华政策,与美苏意识形态和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亲和力,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革命逻辑和判断的影响。

1.国际格局和美苏对华政策的影响。

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国际格局和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选择“一边倒”政策起着重要作用。

有学者提出,应该从二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一边倒”的形成,认为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以及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形成。在这种新格局下,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道难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边倒”政策是上述国际关系的产物。(1)有人持类似观点,认为新中国诞生时,是东西方冷战的升级,是东方集团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抗。美国和苏联不可能允许新中国在他们之间采取相对平衡的政策。新中国保持中立显然不可行。需要在两个阵营之间做出选择,即选择“一边倒”。②

美苏对华政策与“一边倒”形成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与美苏相比,中国共产党处于弱势地位,回旋余地相对有限。因此,美苏对华政策无疑会对即将召开的新中国大会将决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产生巨大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曾在中国政治结构的演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许多学者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角度解释了新中国选择“一边倒”政策的原因。有人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帮助蒋介石剿共、帮助蒋介石反共、但继续反共、“防止中共沦为苏联附庸”的过程。正是美国这种反华政策的逐步升级,迫使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也有学者指出,美国曾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积极调解国共矛盾。但其所谓“大国”的本质是对苏共的“屏障”,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面对国民党被推翻的现实,美国虽然推出了灵活的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性,但始终不愿意与台湾省断交,最终将中共推向与苏联结盟的片面轨道。(4)也有人指出,美国对华政策是以遏制前苏联为基础的,其总体重点是支持蒋介石,反对共产主义。这种观点导致美国和新中国的关系不是因为新中国,而是因为美国和前苏联的关系。由于美苏关系日益恶化,决定了美苏关系日益恶化,也直接影响到中共一边倒的决策。⑤一些学者非常重视美国对华政策所起的作用,把美国对华政策视为形成“一边倒”的基础。他们认为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对共产主义的政策是“一边倒”意识形态形成的原因,美国的封锁和禁运更强化了“一边倒”政策。⑥

也有学者讨论过前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人说,当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既成事实时,前苏联的暧昧态度已经改变。1949年5月30日,罗申离开广州回国,标志着前苏联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26日,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加深了两党的相互了解,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格局的形成具有开拓意义。⑦李延认为,中国选择前苏联与前苏联对中国的态度有关。她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夕,前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非常灵活,表现出极大的犹豫。1948年,毛泽东提出去莫斯科讨论中苏问题,但斯大林不同意。他决定派米高扬去西柏坡,而不是毛泽东亲自去前苏联。他认为毛泽东仍然处于“游击队领袖”的地位,而不是一个国家的领袖。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决策行为。⑧陈再生、秦铁山明确指出,斯大林本人对中国共产党是否会走南斯拉夫式道路仍有疑虑,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及时表态对外政治立场的重要性,促成了“一边倒”的选择。⑨

2.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一边倒”政策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使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作为国家政策,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础。因此,在研究“片面”选择的原因时,学者们对这种选择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基于国家利益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的影响起着主要作用。刘建飞认为,意识形态在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决策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想是作出片面决定的决定性因素,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是选择片面的另一个意识形态因素,战后革命形势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他还以中共放弃“中间地带”理论,转而接受“两大阵营”理论和中共对苏南冲突的反应为旁证,来说明片面的意识形态。因此,他进一步质疑“情境决定论”,认为新中国成立时的客观情境起了推动作用,而不是根本作用。当时的环境只是强化了中国领导人原本“一边倒”的信念。⑩刘建平还认为意识形态分析构成了毛泽东后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框架。通过民主与反民主、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美国会因为统治者不同而表现出战友或帝国主义的政治一面,最终得到“一边倒”的选择。{11}

一些研究者提出意识形态的“镜像”概念来解释“片面”选择的原因。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认为,只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镜子去认识世界、看待世界,前苏联就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灯塔”,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责任,不管中苏关系出现什么不和谐因素,不管中国对美政策有多么灵活变通, 在冷战初期的世界里,“一边倒”的潜台词只能是“”{12}一些学者主要从意识形态方面探讨“一边倒”的形成。 认为对新中国成立前夕“一边倒”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追求国际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此外,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怀疑构成了“片面”外交决策的外部意识形态压力。{13}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国家利益的影响起着主要作用。有人认为“一边倒”是中共当时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考虑,为了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政策。这种选择不是双方意识形态认同的必然结果,也不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主要回应。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转变为统治者,它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向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出现了。正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在“片面”选择中起着关键作用。{14}周建超进一步细化了国家利益,提出“一边倒”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和经济建设的现实考量。他认为,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和获得国际援助,为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必须选择以苏联为首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15}

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影响同时存在,其作用不容忽视。有研究者指出,“一边倒”不仅是包括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内的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吸引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比较恶劣,国家安全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和保障。在此基础上,经济利益也是国家外交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此外,中国和苏联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而且历史上中苏两党关系非常密切。虽然有矛盾,但是两党之间的向心力远大于离心力。因此,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6)也有人持相同观点,认为“片面”形成的原因中包括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虑。他们认为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并认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都有助于“片面”的形成。{17}

3.中国共产党自身革命逻辑和判断的影响。

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学者们视野开阔,有一些不同的视角。

有学者把重点放在中共与美苏的互动上,强调“一边倒”决策是中共根据形势不断调整变化的结果。孔指出,“一边倒”是中、美、苏三方在更深层次上选择的结果,但最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的选择。总的来说,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从“不反苏不反美”到“一边倒”再到前苏联的艰难过程。(18)有学者认为,中共与美国的关系主要是对抗,但双方都寻求合作。虽然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在意识形态上有亲缘关系,但也有恩怨,这使得毛泽东不确定他是否能得到前苏联的支持。在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下,CCP最终选择了对东方集团“一边倒”。{19}

一些学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逻辑来看待“一边倒”政策的选择。牛军认为,“一边倒”是持续了20多年的革命运动的产物。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作为制定这一政策的主要人物,主要是从革命的角度,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和经验来认识世界和新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关系。{20}王认为,起源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是追求民族独立和自我完善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转向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这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直接归宿。这些正如毛泽东所说:“一边倒,是孙中山40年的经验和共产党28年的经验教给我们的,知道要取得胜利,巩固胜利,就必须一边倒。”{21}

陶吉义从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热情和决心来分析。他总结说,毛泽东有决心“为中国革命创造新的动力”和“继续革命”。当中国革命即将赢得全国胜利时,毛泽东最关心的是如何防止革命失去权力。他决心“为中国革命创造新的力量”,从而“继续革命”,“毁灭旧世界”。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当时共产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榜样。因此,当毛泽东在“创造新的力量”和“继续革命”时,他不得不以前苏联为榜样,转向前苏联阵营。{22}

另一方面,李延从当时人们头脑的角度理解了“一边倒”的战略决策。她提到中国选择前苏联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和人们的情绪有关。这种选择是符合群众心理和人民愿望的。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痛恨美国领导的帝国主义,他们希望新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新的形象,这是革命成功的标志之一。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充满活力,中国人民愿意接受这一新制度。{23}

二、“片面”的内涵

1.“一边倒”不仅仅是外交政策。

作为外交政策,“一边倒”主要包括与前苏联结盟、转向东方集团和“不承认”帝国主义国家两个方面。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片面”更深层次的非外交含义。

张柏嘉指出,作为一项外交政策,“一边倒”一词与其说是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准确概括,不如说是对新中国外交方向的强烈而生动的表达。他提到,毛泽东认为新中国在内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不同于新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4}牛军指出,从提出“片面”概念的过程中,它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原则和新中国发展战略的形象概括。第一个意思是“回答在被认为是一分为二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会站在哪一边的问题”。第二层意思是“回答比外交战略更广泛的问题,即明确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层面上,“一边倒”是作为“顾全大局的大政策”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25}同样,孔认为,“一边倒”政策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是把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锁定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学习前苏联的高潮时期,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制定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几乎完全把前苏联搬到了中国。从此,前苏联模式在中国不断强化。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明显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的特点。{26}

2.“片面”与独立的关系。

独立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所以,很多学者在讨论“片面”的内涵时,都会讨论“片面”与独立的关系。

论“片面”与独立的关系。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者认为“一边倒”是建立在独立基础上的外交策略。毛泽东在思考外交政策时,总是以维护国家的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为出发点,以外交关系中相互尊重、平等和独立为前提。{27}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王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外交政策时,一方面提出了“一边倒”,另一方面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外交政策。中国转向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应有之义,是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维护新中国民族独立的重要举措,并不妨碍新中国与非东方集团国家独立建立正常外交关系。{28}

“一边倒”是否意味着失去独立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实行“一边倒”外交,使中国获得了前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从而为新中国的巩固、发展和独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失去独立,也没有放弃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关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然而,这种以结盟为特征的外交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自主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9}有学者认为,“一边倒”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冷战期间成为前苏联的“卫星国”,失去了独立。新中国领导人在建立和维护中苏友谊和中苏同盟的同时,在处理与前苏联“老大哥”的关系上,始终坚持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感情的原则。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充分理解50年代末、60年代末两党、两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甚至最后的分裂。{30}

胡立中通过区分影响与受影响、被动与主动,论述了“片面”与独立的关系。在他看来,影响是外在的,因为外在的影响,他拒绝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比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苏之间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和协定,这就叫独立受限制。受影响的人有一个权衡和接受的内部过程。因为缺乏经验,他们有意识地意识到需要学习前苏联,然后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即使在后来,毛泽东仍然认为“这在当时是绝对必要的”,这很难说独立性受到了限制,因为这是受影响的人的积极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后来被证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31}

第三,“片面”的评价

随着近年来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和重大外交实践的日益增多,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以更加开放和审慎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一边倒”政策。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片面的选择是合理的。

陈再生从四个方面评价了“一边倒”政策的积极影响。他认为,“一边倒”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对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孤立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经济角度看,为中国迅速愈合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援助和有力支持;从军事上看,它为我国战胜美帝国主义的围剿和挑衅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来看,“一边倒”外交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增强了东方集团的实力,为世界和平与民主注入了新鲜血液。{32}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评价,认为通过“一边倒”和苏联的帮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它吸收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全新的社会制度——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33)胡立中还认为,“一边倒”在外交上为新中国赢得了积极的地位和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建立和巩固了与以前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突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孤立、遏制、封锁中国的企图,带领一批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新的外交关系;在经济上,赢得了国际革命力量特别是苏联的援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34}这些积极影响评估具有代表性。

然而,许多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并对“片面”政策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有人分析了“一边倒”对国家发展大政策的影响,指出“一边倒”政策导致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过渡时期理论。过渡时期理论不是毛泽东思想所固有的,与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无关。更受国际社会尤其是前苏联的影响。这一理论在前苏联的实践形成了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然而,用过渡时期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导致了中国长期以来几乎与世界隔绝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了解甚少,一切都被意识形态所穿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阶级斗争在中国扩大了。闭门造车的无休无止的斗争把国民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世界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35)也有学者指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和外交上严重依赖苏联,而且在政治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照搬了前苏联的经验,造成了许多弊端和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冰点,制约了中国外交的深入发展。{36}

有研究者分析了意识形态在“一边倒”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一政策不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角度来看,对美国的敌视给我们带来了更强大的对手,导致来自太平洋的威胁增加,对中国领海和沿海弧区的压力骤然加大。在西太平洋被封锁和包围,根本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从国际认可度来看,除了苏联和东方,成果不多,与美国的敌对导致被很多国际组织排斥,越来越自我封闭,与世界发展趋势脱节;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参加朝鲜战争并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机会发展自己。同时优先发展当时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重内陆轻沿海,也构成了五六十年代“左”思潮泛滥的驱动因素。{37}张秀华持类似观点。她认为“一边倒”首先考虑的是意识形态因素,这大大限制了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选择,也影响了独立的真正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片面”必然是不可持续的。{38}

张柏嘉对“片面”政策的评价持一种平衡的态度,即他看到了缺点和优点。在他看来,总的来说,这个决定是成功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种格局下,中国政府寻求的主要外交目标基本实现了:与苏联和华东地区建立外交关系,通过同盟关系解决安全和经济援助问题,消灭大陆帝国主义残余。从追溯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一边倒”无疑有助于巩固新政权;就长远发展而言,造成了外交失衡,不利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交流。{39}

以上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一边倒”政策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内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由于时代和学者视角的不同,也有一些结论偏离了唯物史观,要求前人。比如是否真的存在“一边倒”以外的道路,是否能赢得美国的真诚支持,“一边倒”的利弊是什么。但是,我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研究资料的不断探索和丰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将会出现新的更好的成果。

①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建国初期“一边倒”政策的形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②邓晓玲:《从“一边倒”到“新伙伴关系”:三代领导核心的国际战略思想》,《学术论坛》2005年第9期。

③郭美兰:《美国的反华政策与新中国的片面外交政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④蒋:《片面的中美关系的历史反思》,《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⑤田静:《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确立》,《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⑥余延庆:《片面外交思想形成的始末》,《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⑦何:“一边倒”不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理论》2004年第4期。

8李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⑨陈再生、秦铁山:“片面”外交政策介绍及其原因分析”,《宜宾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⑩《刘建飞:意识形态在新中国“一边倒”决策中的作用》,《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

(11)刘建平:《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的形成》片面的“国际战略”,《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2)张巍 :《意识形态镜像》:个案研究“片面的”对外决策,《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13)张宇慧:《意识形态因素在对苏联“片面”外交决策中的作用》,《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3期。

(14)柯城:《再论新中国的“片面”外交政策的形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5)周建超:《再论“片面”外交政策的历史成因》,《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李海燕、潘正祥:《新中国为什么是“一边倒”――评介

(17) (30)张彦霞:《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形成及原因》,《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8)孔:《不是一方选择的结果——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出现》,《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2期。

(19)杨彩娟:《论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第4期。

(20) (25)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和主要特征》,《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1) (28)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战略方针的再探索》,思想研究》,2005年第4期。

(22)陶吉义:《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研究述评》,《中国当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3)李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4) (39)张柏嘉:《从“片面”到“全面”——关于中国外交格局50年演变的思考》,《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6)孔《:“一边倒”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

(27)李政敏:《论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赵燕侠、聂玉瑄:《浅析“一边倒”与中国的独立外交》,《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1)胡立中:《中国学界关于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的研究综述》,《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32)陈再生:《片面“外交战略”得失分析》,《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3)严永奇:《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分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4期。

(34)胡立中:《新中国初期中国“一边倒”外交学术研究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35)张::《的“片面”国际战略与过渡时期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6)游李嫣:《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关系》,《北京党史》,2004年副刊。

(37)隋淑英:《论“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局限性》,《齐鲁学刊》,2004年第6期。

(38)张秀华:《新中国初期对“一边倒”战略的新认识》,《历史文集》,2000年第2期。

1.《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61371.html

上一篇

刘效松 “校园民谣一姐”叶蓓,这些年都干嘛去了?

下一篇

汪涵现状 汪涵直播被曝翻车,坑位费10万退货率七成,直播行业风光不再?

广州500架无人机致敬戍边英雄 拼出烈士肖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广州500架无人机致敬戍边英雄 拼出烈士肖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广州500架无人机致敬戍边英雄 拼出烈士肖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广州500架无人机致敬戍边英雄 拼出烈士肖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女排1号 2020-2021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一号公报 参赛队伍名单

  • 女排1号 2020-2021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一号公报 参赛队伍名单
  • 女排1号 2020-2021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一号公报 参赛队伍名单
  • 女排1号 2020-2021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一号公报 参赛队伍名单

中国男女人口比例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90后男女比例失衡

  • 中国男女人口比例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90后男女比例失衡
  • 中国男女人口比例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90后男女比例失衡
  • 中国男女人口比例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90后男女比例失衡

宜万铁路线路图 世界最牛铁路,中国宜万铁路

  • 宜万铁路线路图 世界最牛铁路,中国宜万铁路
  • 宜万铁路线路图 世界最牛铁路,中国宜万铁路
  • 宜万铁路线路图 世界最牛铁路,中国宜万铁路
中国疫苗出口 五大绝招亮相 中国疫苗霸气拿下全世界!

中国疫苗出口 五大绝招亮相 中国疫苗霸气拿下全世界!

目前,世界新冠疫情依然严峻,疫苗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希望。目前已经开始接种的疫苗有6-7种。虽然受到西方抵制与打压,但中国疫苗受欢迎度似乎越来越高。特别是更受发展中国家的青睐。中国新冠疫苗受世界欢迎主要有五大原因。一、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中国生产的几款疫苗没有像美国那样吹出高有效率,但在安全性方面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目前在世界各国已经接种了数千万人次。从三期临床试验到现在为止,竟然没有报告一例的严重不良...

产业结构 《民银智库研究》第107期: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产业结构 《民银智库研究》第107期: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经历了1978-1991年的不协调发展阶段,1992-1998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起步阶段,1999年至今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

全国百强高中 十大名高:武汉这所名校被称为中国百强中学!到底有多大实力?

  • 全国百强高中 十大名高:武汉这所名校被称为中国百强中学!到底有多大实力?
  • 全国百强高中 十大名高:武汉这所名校被称为中国百强中学!到底有多大实力?
  • 全国百强高中 十大名高:武汉这所名校被称为中国百强中学!到底有多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