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还是这个星球上最赚钱的汽车品牌。而且,M235i,可能是传统宝马粉丝最不喜欢看的宝马车型。
宝马2系列的源头来自10年前L7平台Coupe车型和Hatchback车型的差异,Coupe和Cabriolet开创了2系列。2014年,宝马UKL平台高塔轿车Active Tourer和长轴高塔Gran Tourer问世,主力车型Active Tourer的车轴距离小于F20 1系列,但车内空间更大,承载量更大,被列为2系。之后宝马用双手操作,继续在L7平台推出车型,15年M2和F20 LCI,18年19年M2C和M2CS。2019年F20 1系列终于推出了EOP、F40 UKL 1系列。
接着宝马做了UKL 2 Gran Coupe,2 GC甚至做了M型号3354 M235i Grancoupe,这就是我们文章的主角。
丑态百出
作为宝马的Gran Coupe,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无框窗口;
掀后门。
低矮的车身。
2 GC最多要满足1个半。当然,没有框架的窗户不是问题。花点钱就行了。舱口后门不可抗拒的因素,爱情忍不住;低车身嘛。这个2 GC怎么看起来像X2 Coupe?
打开后门
翻后门是个大问题。这东西对后车身、后座、后座衣架、C柱的结构有很大影响,是对成本和空间要求很高的豪华配置。尾门合页应位于后风挡顶部的后座乘务员头顶。(威廉莎士比亚、温德萨默、Lind Summer)尾门侧面既要考虑开口大小,又要考虑结构强度的要求,因此,夹尾门对于小型等空间不大、车身小的车型来说难度不小。当然,2 GC的项目经理Senol Kapici会告诉你,把后门翻过来的合柜要放在车顶上,会影响重心高度和操作经验。(威廉莎士比亚,美国作家)。
没错,你说得对。
低车身
2 GC的车身其实不高,但是车身比较短,所以在比例上让我觉得比CLA高很多。而且,车头形状也不利于视觉感受。
Shark Nose
可能是为了避免UKL平台防火墙或盖子轮廓引起变种。不管是2 GC还是1系列,前面看起来都很结实,比例似乎与车身不太协调。车头的shark nose视觉效果应该非常出色,放在2 GC的大头上也是无色的。为了减少风阻力,前面的双肾是闭合的。为了降低成本,双信长不使用CLAR车型的主动机翼,后面是固定板。M235i特殊造型的黑色格栅看起来相当漂亮,但1系入门车型闪亮的鼻孔效果很棒。正面金属色装饰是目前的流行趋势,但前面造型因素太多,提高价格的黑色装饰板效果似乎更好。
高防火墙使前风挡面积、侧车窗、车身高度变小。
&_iz=31825&index=6" width="640" height="415"/>Excuse me?
车尾的造型以及结构我不是特别明白。猜测是车长、后悬长度与车顶弧线的妥协结果,所以尾巴很短、侧窗很长、尾窗上扬,与CLA的造型完全相反,让车尾看起来高耸。是不是2 GC做成一个Shooting Brake会好看一些?
最后不要被低后备箱开口以及高车尾所误导。由于后风挡的位置较为靠后,后备箱的开口倒是足够大,但是要从车后面钻进去才够得到里面的东西。
车内空间
没做掀背尾门也不意味着2 GC的后排垂向空间就很好。个人认为,解决此类车型后排空间问题基本只能靠轴距。轴距长,后排座椅稍稍靠前,牺牲一些纵向空间,垂向空间好一些,况且还可以在车顶里挖两个坑。而2 GC在车长和轴距上都保持UKL平台的低差异设定,统一轴距。不仅轴距短,前后悬基本也与其他UKL车型差不多,地板结构也决定后排位置不能挪动太多。
2 GC vs. CLA2 GC vs. CLA
而且2 GC后车门后方还有一个带结构的三角窗,面积还不小。这使得后门尺寸有些偏小,上下车不是特别方便。相比之下CLA Coupe的后排更容易进出,尤其是在安装儿童座椅时。
虽然造型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但车身结构和比例还是要遵守一定原则的。2 GC以如此造型成功通过了项目节点,耐人寻味。
歪脖子的方向盘
UKL 1/2系的内饰概念其实不算太差,即便材质用料和做工水平基本还是宝马老样子。中控台的功能区域分布一如CLAR车型,结构也算合理,大屏幕和窄车身也没有导致奥迪A3那样绝望的出风口。
让人难过的是方向盘尺寸以及方向盘与座椅位置的关系。CLAR的方向盘放在UKL上面明显尺寸偏大,而且转向柱轴线偏离座椅轴线,猜测是同平台内通用座椅导轨位置以及中控台骨架的结果,与CLAR类似。
坐姿有些别扭,倒不必歪着身子,但是大部分时间我的右胳膊都要蜷入身体一些。可能也是考虑到这样的坐姿,2 GC的手套箱盖板没有设置伸缩和高度调节的功能。好在座椅比较符合我的身材,个人认为无论是角度还是弧度都非常舒适。另外较高的中控台会让你觉得坐姿比较低,但真实坐姿可并非如此。
一如宝马其他车型,2 GC的座椅有三种:普通-Sport座椅-M Sport座椅。结构尺寸上没有太大差异,功能上有些不同。这台M235i采用的是Sport座椅,全电动调节,驾驶员侧带有腰部两侧衬垫宽窄调节,更高级别的座椅看起来就是多了一个集成式头枕结构。宝马安全带统一不配备高度调节滑轨,下锚点直接固定在座椅而非B柱上,5系以上车型下锚点藏在椅垫饰板的后面,3系以及UKL车型就直接裸露在外面。
注意地台高度
同样来自CLAR的多功能模块放在UKL车型的地台上明显尺寸偏大,也将杯座的位置推到了地台的最前面,所以中控台不得不做得很扁。可能是考虑到使用物理换挡杆车型的需求,地台结构高度略显不足,在CLAR上没什么问题的换挡杆放在UKL车型上就显得有些低,离驾驶员也有些远。
绝佳的动力系统
或许能救UKL的,可就只剩下宝马牌发动机了。
1. B48
B48 Hot Side
UKL平台有四款机型,B38/B48/B37/B47。著名的模块化机型,不同缸数同燃料机型之间零件共用率为60%,而同一缸数不同燃料机型之间零件共用率也有30%。汽油机一族中,除了MINI采用的B38 1.2升短冲程机型外,其他机型的每缸排量均为500mL,统一使用双涡管涡轮增压器。其中B38机型的增压器比较特殊,采用冷却系包裹。其他配置有电子废气阀、350bar最大喷射压力、低高度Valvetronic、可变排量机油泵、集成式排气歧管、主动式热管理阀门。
接下来宝马会推出一个动力系统Hybrid化的UKL平台,类似于大众的MQBw,换了个名字叫FAAR。
B38 Hot Side
M235i采用B48 2.0升四缸机,该机型的输出功率值范围从110千瓦(CNDM)到225千瓦,大致分为三个功率区间。M235i采用的225千瓦/306马力输出指标是目前B48系列中顶级机型,也是UKL平台的顶级动力配置。其他采用这一机型的还有MINI-4 JCW GP,JCW Clubman/Countryman以及孪生车型M135i。
225千瓦发动机仅搭配爱信8G45-460型8前速自动变速器,无手动变速器选项。除JCW GP外全部采用Haldex-5四驱系统,轴间差速器位于后轴,前轴则配有托森C式限滑式差速器。控制策略除了传统的ASR外还有宝马的ARB(aktuatornahe Radschlupfbegrenzung发动机端车轮限滑)限滑控制程序。
2. 舒适性突出
ARB控制程序源自宝马i3s,用来控制电机在负载变化时的正负扭矩。相比集成在ESP控制器内的车轮滑转控制程序,ARB更为直接。个人猜测ARB用在i3s上应该是为了解决电动车在正负扭矩交替过程中的舒适性问题,因此放在M235i上应有同样利好舒适性的效果。
而M235i的动力系统本来就由液力变矩器、四驱系统、前轴机械式限滑差速器、ESP控制程序多个环节控制,且M235i的前轴采用了等长半轴角度设计。如今又加了一道ARB,看来想要控制这450Nm峰值扭矩真的要用大阻尼动力系统,否则开起来就只有残暴的运动性一种特性了。
小负载情况下变速器固定使用二挡起步,一挡则出现在手动或者LC模式。变速器的速比设定绵密,换挡慵懒而且轻柔,即便刻意用Tip-in Tip-out,动力系统的表现也颇为柔滑。加上独特的发动机噪声设定,发动机所有的声响都从尾端传来,2000-3000转/分钟区间内声音低沉,瞬间感觉回到了E90 N53以及ZF 6HP那个懒洋洋毫不在乎油耗的年代。
爷青回,那是一个北京还不用摇号的年代。
依靠齿比范围,高速巡航的油耗其实并不高
主动式热管理系统不是什么新鲜配置,但是M235i的效果也太明显了。发动机升温很快,而且即便有复杂的尾气处理装置,冷启动的升温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一次冷启动低速挪车一分钟后发动机便进入了启停状态,印象深刻。
3.动力性突出
知道了知道了,你们的宝马M一路都是Sport+ESP灯常亮状态。
运动模式下动力系统非常激进。虽然发动机在高转速区域的扭矩特性不是特别好,但变速器还是会把转速拉得很高。升挡干脆迅速,而且似乎还特别设置了发动机增扭以形成冲击,高速公路上全油门四升五时依然会有闯动。降挡也颇为激进,降挡时机靠前,但再加速能力一般,而且传统系统巨大的阻尼也让降挡过程缺少了一些特别感受。所以整个动力系统给人的感觉就像当年的六缸机一样,简单且包容,对涡轮迟滞或者热负载这些东西没什么疑虑,当然顿挫也像极了当年的ZF6HP。
系统录入H级(210km/h)冬胎,自动触发速度警告
ARB技术的作用很难评价,因为动力系统实在太复杂了。无论是弯道突然加速的瞬态还是大油门出弯的稳态过程,驱动力都非常到位,绝对不打滑,即便测试车采用的是205mm胎宽的冬季胎。DSC Traction模式下环岛稳步给油,车辆特性始终处于收敛的状态,整个动力系统包括整个车身的响应很好预测,转向不足的速度阈值很高。大油门高速把车扔到小半径弯道那不叫评价转向不足。
4.NVH短评
M235i不仅动力系统很像当年的E90,声响也如此,除了启动声响。启动时M235i设置为运动风,嗡地一声然后传来几声噼里啪啦,多余且拙劣。排气系统没有太多配置,硬件是中段消声器+一侧排气管带有阀门的尾段消声器布局,近发动机端OPF,欧盟车型带有Soft Limiter,发动机的声音不明显。
动力系统的悬吊方式与其他横置机车型基本无异,三点式。但发动机运转时的振动非常轻微,怠速时运转几乎无法察觉。可能集成在缸盖上的发动机外侧支架比通过螺栓连接的外接零件有更高的刚性,但应该是悬吊恰当的阻尼是主因。此外怠速时方向盘上会低频振动。
毫无“特点”的操控
1.quick and dirty的底盘
从车底来看M235i就像是一个蜘蛛网,满眼都是各种加强结构。当然加强结构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对于性能的优化,而且宝马确实很喜欢用各种车身加强件以提升车身品质;却也可以理解为UKL的车身基础确实不足,需要这些额外结构补强舒适性和运动性。
比如前副车架的横梁与纵梁之间多了一个飞镖形的加强结构,再比如前车身中段、前排下方同样有加强板,以及后轴“副车架”外的两条斜向加强件。除了第一条是UKL M专属结构外,其他均为平台通用件。后轴的加强件多半由后轴结构决定,增加制动扭转方向的强度。
图为美国版228i xDrive,M235i仅有减震器缓震块
M235i底盘另外一个特点是无处不在的缓震块。比如减震器下端与车轮架的连接处的缓震块,很明显是为了缓解垂向低频振动。除M车型外的其他四驱车型在轴间差速器中央也有一个38Hz的缓震块,抵消差速器的垂向振动。
UKL的后轴设计其实很简单
剩下的就是无所不在的平台件,后轴尤甚。相比前轴,后轴并没有太多UKL M独占零件,集成车轮架的纵向摆臂结构与福特福克斯的相似,但后者没有弹簧座,所以UKL的摆臂尺寸明显比后者要大很多。有这么一根巨大的多功能摆臂后轴只需要两根单薄的控制臂控制弯矩即可。这样的设定非常有利于成本,但不会留下太多特性设定的空间。差速器所在的铸铝框架通过橡胶衬套连接车身,摆臂的“副车架”就直接连接在车身上。好奇这么长的摆臂如何保证车轮架的约束刚度。
2.独占件
但宝马的工程师并没有就此放弃,在M235i上还是能看到很多专属结构。
比如M235i的前轴副车架横梁与UKL其他车型的略有不同。飞镖结构上还能看到两条铝合金加强件,虽然用于控制载荷模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却是UKL M车型独有的。考虑到轴荷以及巨大的定钳式四活塞制动卡钳对于转向节的载荷需求,前轴的转向节应该也是UKL M的独占零件。
定钳式制动器并非这个轴荷级别的常见配置,尤其是像M235i如此巨大的制动盘以及卡钳尺寸,就更加少见了。制动器虽然看着非常扎实,但踏板的特性是一个问题。初段太快,随后的制动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足,加之轮胎性能实在令人捉急,几次大力制动都感觉制动加速度不足,主观体验没有感受到结构优势。
“飞镖”结构以及带有套圈的下摆臂液压衬套
M235i可以选装M-Sport悬架,选装价格为150欧元。内容包含DCC减震器以及降低10毫米的底盘,如此价格的配置测试车当然不会选。虽然被动减震器的性能并非不可接受,但弹簧刚度实在太大,垂向振动感觉只剩一味地硬,抵抗高频颠簸的能力其实并不是很好。
3.转向机
UKL的转向机有两种,除小动力MINI采用C-EPS外,其他车型均采用P-EPS结构。P-EPS转向机同样有小速比的运动机型为选装件,价格为350欧元。测试车配备的是标准齿比转向器,所以感觉齿比较大,方向盘两端间大概要3圈。转向机的特性也比较常规,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低速回正力矩大且快,偏向便捷性和舒适性。
转向机
值得一提的是车身偏转角的阻尼较大,同样是舒适性取向。总觉得这样的车身反应谈不上犀利,但能够提供不错的安全感,车身对于转向输入的响应偏向稳定,能够照顾一边的特性也蛮好。
总体而言M235i的操控感受中性且保守,个人认为足够满足宝马产品要求,但没有任何“特点”。在这一点上3系Compact恐怕有巨大的优势。
iDrive7
其实早在2010年规划UKL平台时就采用了类似域控制器的概念,比如集成式的车身控制器,还采用了FlexRay通讯协议。看来UKL的电器系统概念还是超前的。
当然,前提是UKL不上任何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1,优点
2019年UKL的信息娱乐系统更新为iDrive 7,功能看齐CLAR车型。个人认为iDrive除了CarPlay界面旋钮操作集成较差外,其余完全是标杆。比如它稳定的操作质量以及出色的HMI。另外操作方式宽容度极高,并没有因为换了触摸屏就没有继续改进旋钮的功能,比如菜单操作返回可以向左推旋钮也可以Back键。
新的车身控制器不再设定点火开关A/C On位置,只设定Off-On-Run三档。解锁即开始加载各类控制器,上车后大部分的控制器已基本唤醒,需要一些适应,但逻辑毫无问题。
iDrive 7在德国的数据服务商为Telekom,相比梅赛德斯奔驰使用的Vodafone以及奥迪使用的第三方PY中间商,似乎连接速度和质量都更好一些。
2,缺点
左侧那一排指示灯真是太烦人了
但CLAR的仪表盘屏幕的显示效果和风格确实还有提升的余地。UKL车型没有配备CLAR平台的驾驶员注意力识别系统,却采用了与CLAR完全相同的HMI,感觉有些呆板。另外屏幕两侧的LED指示灯亮度太高,晚上开车时只觉得有眼底有亮光,随着路面的起伏而摇曳,很容易疲劳。
还有些功能的逻辑并不易懂,比如EPB。与所有其他带有AutoHold的EPB程序有所不同,M235i点火时EPB会在挂入挡位后即退出,而不重新点火时EPB会在踩下刹车踏板而非挂入挡位时就退出,这也是宝马对于AutoHold的功能安全信任度较高。再比如风挡清洗,雨刷器必须要持续拉起拨杆一段时间后才会工作,否则就留给你一个喷水后模糊的视线。
和我家的金杯一样。
结语:
其实早在90年代,宝马就确定了入门级车型要采用前驱平台的策略,或许是彼时入门级产品需求并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或许是担心品牌定义,宝马走了3系Compact-1系的后驱平台路径。按照现在的调研,这个级别车型的需求会指向Brand image、Connectivity和Design,与驱动形式毫无关系。可是即便前驱平台的重要性如此明确,UKL依然像是一个Bottom-up平台,而非CLAR那样的Top-down,UKL M更像是后知后觉的仓促之作。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决策层的问题,但也可能是故意划清UKL与CLAR之间的界限,防止类似2 GC这样的UKL顶层车型侵蚀更高利润率的CLAR车型。
正因为如此,虽然客观来看这台车的性能足够满足需求——M235i的性能绝不算差,但它的特性却是如此偏颇,仅有的闪光点只剩下动力系统,与之前1/2系列M车型差距如此遥远,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只是一个“来都来了”的车型。
文|Allen
图|网络
1.《【宝马235i车型】深度测试新宝马M235i:“都来了”的异类高性能灯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宝马235i车型】深度测试新宝马M235i:“都来了”的异类高性能灯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74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