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齐鲁文化,不仅哺育着齐鲁人民,也对中华文化乃至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

“齐鲁”之名

要探寻齐鲁文化,当然要先弄清“齐鲁”一名的来由。齐鲁是中国区域范围名称,该名始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山东省区域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文化指的是先秦齐文化和鲁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在齐鲁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谓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均出生于鲁国。儒家学派,又称“孔教”,儒家学术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学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德层面上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层面上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思想层面上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教育层面上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他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礼学

齐鲁文化还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 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

汉王朝开国伊始,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不仅奠定了汉一代的礼制基础,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  

佛学

山东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就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院。位于历城柳埠,朗公寺外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山东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留着30余座寺院,这其中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据史载:隋朝年间,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现存的佛教文化也是异彩纷呈、种类繁多。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群星璀璨,数千年来,涌现出孔子、孟子、墨子、诸葛亮、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一大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还有众多文化名人客居山东,留下不少传世佳作。齐鲁文化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网络

1.《文化传承——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化传承——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