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马鸣

郁震宏

德清、桐乡之交,有村曰“马鸣”,村有马鸣庙,在寿溪之阳,村因以名。庙之西南,有将军湖。将军,实为“张家”之转音(将、张同部。军,旧音如“棍”;家,音ga。一声之转),此地名演变之常见现象。庙前隔溪为一老街,盈盈一水之间,有桥相通。老街不长,古风尚存,不愧”老“字,亦桐乡西境一胜地也。

马鸣庙,或称“马鸣王庙”、“马王庙”,在江南农桑之地,较为常见,近则如海宁的许村,远则如江西的南昌,均有马鸣庙。明代戏剧《白兔记》里,就说刘智远年轻时:

日间在赌坊中搜求贯百,夜宿马鸣王庙安身。

这个马鸣庙在徐州,《白兔记》中屡屡提及,虽然是戏文中辞,亦可见明朝时候“马鸣庙”之常见了。

顾名思义,马鸣庙祭祀的是马鸣王菩萨,这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特别著名的菩萨。马鸣王菩萨,来自印度,梵语“Asvaghosha”,一般音译作“阿湿缚窭沙”。意译为“马鸣”、“功胜”。

马鸣王,佛经中有六个,而且个个不同。《胜顶王契经》说,如来成道17日时,马鸣王与他有过辩论,如此说来,则如来、马鸣是同时期的人。《摩尼清静经》则说马鸣王是如来圆寂100多年后的人;《变化功德经》说他是如来圆寂300多年后的人;《摩诃摩耶经》说他是如来圆寂600多年后的人,这是最流行的说法;《常德三昧经》说他是如来圆寂800多年后的人;《大乘本法经》没有明确记载时代。这就是佛家所谓的“总说六马鸣”,但无论如何,这六个马鸣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辩才无碍,天下第一。用桐乡土话说,也就是:马鸣王吉个人,个只嘴巴顶吉棍特!

阿湿缚窭沙,这个名字拗口,不好记。唐僧和尚(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说:

阿湿缚窭沙,唐言马鸣。

这里的“唐”,也即中国,可见中国人很早就习惯叫他“马鸣”了。阿湿缚窭沙,为什么又叫“马鸣”,也有好几个说法。比较常见的有两个,一是《马鸣王略传》里说的,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赤身裸体的人,叫“马人”,马鸣王看他们可怜,于是化身为蚕,织成衣物给他们穿,“马人”们悲鸣感恋,于是称他为“马鸣”。江南人重农桑,崇祀马鸣王菩萨,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第二个说法,见于鸠摩罗什所译的《马鸣菩萨传》:阿湿缚窭沙宣讲佛经的时候,法力无边,连马也听得懂,鸣叫不已,草也忘了吃,所谓“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佛教徒们称他为“马鸣”。

这第二个说法,究竟可不可信,很难讲,但我们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印度本土的故事。第一种说法,说“马鸣”化身蚕宝宝,虽然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信仰,但却是一个经过中国人改造的故事,以此适应国人的口味,却并不是印度传入的。

中国古人,相信蚕、马之间有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周礼-夏官-马质》“禁原蚕者”一条下,东汉人郑玄引用古《蚕书》注解道:

蚕与马同气。

郑玄生活的年代,马鸣菩萨还没有被引进中国。说蚕、马是同类的东西,这是抽象的说法;《搜神记》里记载了一个蚕宝宝由马皮包裹美女变成的神话,则就是具体的了。这个神话的来源,非常之早,《山海经》里所记“欧丝之野”:“一女跪,据桑呕丝。”《荀子》里说蚕“身女好而头马首”等等,都是这个蚕、马神话的原始素材,其口头流传的历史当然更早于《山海经》、《荀子》。

马鸣王化身为蚕的传说,很明显,是中国人把“马鸣”这个字面和中国本土神话融合起来,菜是外国来的,烧法是中国的,这样一来,中国人就更容易接受。在中国的聪明人手里,马鸣王没办法,只好由“辩才无碍”的印度佛学者变成了保佑蚕桑的中国菩萨,佛学转化成了生产力,这就来得更为实用,更为具体,老百姓由此也就特别地爱马鸣王。至于马鸣王的本来意义,没那么重要了。不得不承认,这种改造是非常成功的。造故事,毕竟还是中国人最厉害!

打 赏(一块也是爱)

广而告之:其斌土菜馆,大麻镇南星桥东98.88米

1.《马鸣,究竟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鸣,究竟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