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11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8分钟
北大理工的力学校友里有很多人才。继续教育规划专家赵静就是其中之一。值此北大工程改造15周年、北大“工程之门”110周年之际,赵静校友怀着对母校和学院的深情回顾了自己和老朋友的人生轨迹,感谢力学专业的培养,表达了对青春和颜元时光的思念。
人物简介:
赵静,1963年出生,北京大学工程学院力学系81级毕业生。本科毕业后师从中国著名科学家部成员(院士)郑哲民先生,获得中国科学院爆炸力学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留学,从事高能物理研究。2001年回国创业,成立中美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开始专注于高中生高考志愿指导,开发智能应用系统“高考GPS”。他是中国高考规划的早期探索者,行业资深专家顾问。连续四年当选中国高考规划行业联盟主席,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栏目担任多年专题指导专家,中国教育在线专题专家,人民日报在线专题专家。在过去的16年里,赵静在全国数百所重点中学举办了与高考志愿者相关的公益讲座,并结合高考政策、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全球科技发展,撰写了大量文章帮助高考考生规划未来。文章已被北京晚报、参考新闻、中国日报等报刊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教育在线、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络媒体刊登,并多次被邀请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客。
北京大学力学,我的爱
作家赵静
赵静校友在北京大学学习
曾经一次同学聚会讨论,如果再选一个专业,还会选力学吗?我坚定的说,我会的。
在大学里,除了专业,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从入学到现在一直住在一起,同级别同系的同学大部分都在一个楼层。同学之间的影响可能大于老师。上学的时候希望宿舍人少一点,住的宽敞一点。毕业后觉得人多就好了,离宿舍更近了。如果不是七个人住一个宿舍,我们四个同学在一起后我也不会有这种感觉,感觉同一个宿舍的几个人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成为最好的。
我们是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我第一年住在40楼123室,接下来三年住在43楼317室。七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在交通不方便的时候,远地的人不得不放弃来北京读书,很可惜——那时候从云南来北京比现在去美国还麻烦。
当年学习成绩最好的就是学小文。我以低分进入北大,所以被四舍五入“混”进北大。刚入学有点压力。大一应该是我读大学最认真的一年。当时我缺钱,希望期末能有一些奖学金。过了一年,成绩在第三名之外,奖学金肯定没希望了。而且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中,天赋决定一切!我这个靠运气考上北大的人,考不上江苏高考第二名考上北大的人。
最让我信服的是,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通常需要在草稿纸上练习,找出答案,然后把它们变成练习本。但是文总是直接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对他来说似乎没有问题。我们宿舍有个“山东达汗”徐继峰,学习成绩一直在系里名列前茅。大三结束,有十个研究生推荐免考。我对我的成绩很好奇。去部门查排名。小文排第一,徐继峰排第三,我排第十八。我对我的成就很满意,尽管我还不能推进我的研究。毕竟从底层到正面。
徐奇峰在大学很红,大家都喜欢他。他的故事可以在网上搜索了解。徐继峰从美国回来帮助中国从事大型飞机的研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特别佩服他。每次见面都会问他我们国家的大飞机什么时候出。后来看到C919试飞成功,我们都很开心。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多宣传。我经常跟准大学生说,如果高考成绩能让你考上国内最好的大学,就要有一些理想,不需要考虑就业。特别是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担心以后的收入,完全没有必要。
从1988年到1990年,赵静校友去美国深造
我们七个人中有六个人去美国学习和工作。学生中有两个是钢铁学院附中的,一个是周雷,一个是刘涛。周雷劝我改学计算机。在他的影响下,我听了半年计算机系的课程。出国前,刘涛问我为什么不想出国。这两个人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后来申请出国,没钱考GRE。是刘涛给我寄了一张39美元的支票和一套价值10美元的邮票,帮我解决了困难。当时我的月收入是58元。按照当时5: 1的比例,我只能换11块钱,刚好是一套邮票的钱。
后来,我和徐继峰、萧山文、周雷相继回国,为祖国做出了贡献。有很多文章说北大清华是留美储备。事实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都是中国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心。文和徐奇峰是受国家邀请回国工作的优秀人才。周雷因为计算机造诣,被知名企业请回来。他曾在中国互联网云计算大会上作为嘉宾演讲。这张照片是我们四个人回家后唯一一次聚在一起。虽然都在北京,但是大家都很忙,有难得的聚一聚的机会。
校友赵静、徐继峰、周磊、萧山文合影(左)
我迫于压力写了我在北大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虽然我的发展在外人眼里是好的,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和同宿舍同学的成绩比起来,感觉没什么好写的。上大学应该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在这里,我想谈谈北大对我的培养和影响,一个好的学校如何帮助一个普通人不断成长。
我对北大的记忆是很多很好的老师,很多很棒的学生,很多讲座,很多书,很多好玩的东西,滑冰,游泳……我是一个不爱听课的人。看到有人评论现在的学生不认真听课,我还是很不服气。为什么要说好学生一定要听课?另一个我认识的校长据说高中没上过课。但是在北大,我还是听了很多课,我是自愿听的。北大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一件事都不重复。而且老师上课从来不带讲义,而是拿着粉笔开始讲话。偶尔会讲故事,介绍一些有趣的书,讲学习方法。当时的学习深度似乎比现在的大学课程更深。
当年我们没有手机,电视也很少。信息主要来自报纸。我们没有多少闲钱去订报纸和买书。所以每天都有很多学生站在图书馆的报纸栏前看报,中国日报前总是有很多人。因为获取信息的机会不多,每周一次的讲座变得很有吸引力。很多新事物都是通过讲座带给我们的,包括古典音乐欣赏、小品、科技发展、文学、历史等等。当时读书条件差,宿舍太挤。图书馆给一个宿舍七个人分配了一个桌号,每个人一周只能去一天。教室里没有足够的座位。也有可能是没有学习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读书的机会。我们有机会在学术上得到很好的训练,也有拓展知识的课程。假期里,我参加了一个审美欣赏课程,学习故宫和西方绘画和建筑的美学。我相信北京大学现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
北京大学力学系有很多好老师,都是高水平的。我当时的专业知识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但我还能记得很多老师的教诲。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王民忠教授在课堂上说的话:如果你想学好一门学科,你应该回去写一本书。听了他的话,我用假期写书的方式复习了一下。后来这门课的考试特别难。及格线降到40分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补考,我考了80分。由此可见王民忠老师说得多么正确。
在北大,学生随便说一句话,可能就解决了一直困扰你的问题。我和岳洋一起上过课,他是1981年的顶级科学学者。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北京二环路有多大?他其实并不需要我的回答,于是他很快自言自语,给出了答案。原来他需要记住一个号码,刚好靠近二环路的区域。我意识到我可以用这种方法记住无聊的数字。
北大最火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大学几年,感觉力学专业不仅教会了我数学的严谨,也让我接触到了一些工程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理论上有基础数学课和物理课。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学习湍流理论、有限元、飞机如何上天等。这些都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们可能记不住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会伴随我们一生。
特别感谢我在力学系打下的基础,使我能够顺利获得郑哲民院士的硕士学位,并沿着郑院士的老师钱学森先生的研究方向从事了两年的科研工作,之后赴美国继续深造。后来我自己开了公司,指导高中考生选择专业和大学,帮助年轻人规划未来。力学让我可以和北大数学系以外的任何专业的学生“PK”数学,和北大物理系以外的任何学生“PK”物理。数学+物理的基础让我轻松转行到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从设计自己喜欢的桥段,到设计一个解决考生志愿问题的系统,用这个系统指导几十万考生完成高考志愿。你看,力学是北大最好的专业吗?
我想对年轻的同学说,我知道现在进入北大很难,但是相信自己,你会有机会的。在北大,好的老师和学生会为你打好基础,帮你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一天空。如果那时我的英语更好,我可能有机会成为北京大学的老师。虽然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梦想,但是北大机械专业的培养让我可以自由地转型专业和职业,创业,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所以我一直热爱北大的力学专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才从这里走出来!
来源|内容来自北京大学工学院官网。(声明:“高桥高级研究所”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发布了这篇文章,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纠正或删除或依法处理。)
1.《赵京 工学人 |北京大学工学院优秀毕业生—赵京:力学专业是我的挚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赵京 工学人 |北京大学工学院优秀毕业生—赵京:力学专业是我的挚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11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