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7年大学生基层就业趋势分析
张思思江城
抽象的
虽然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就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选择之一,但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基本特征或发展趋势仍缺乏相关研究。有鉴于此,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2017年进行的8次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来源分布、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分布、工作满意度、起薪、学历匹配度等7个方面总结了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特点;就业趋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71573008);北京教育科学“十二五”青年专项“北京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耦合机制研究”(CDA12065)
一.导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63.78%下降到2017年底的41.48%。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乡镇人口仍将占很大比例,乡镇建设仍将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乡镇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90万增加到2017年的795万,年均增长率为12.9%。但同期城镇就业人口从1999年的336万增加到2016年的1018万,年均增长率仅为6.7%。可以看出,城市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率远低于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面临就业困难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目前城市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去县乡就业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趋势。
同时,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团中央、教育部落实《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做志愿者。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启动“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工作。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殊岗位实施方案》,决定实施“特殊岗位教师”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引导毕业生加入农村基层义务教育。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选拔任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实施“到农村工作”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的重要平台。这些政策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为基层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导各类高素质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由于缺乏跨期和大样本数据,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来探讨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基本特征或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2017年进行的八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家庭所在地、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地点的分布情况。本文从学生干部在校期间的职位和学业成绩分析了学生教育对基层就业选择的影响;通过工作满意度、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收入与就业时间等指标,分析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评价。通过这一系列实证研究,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判断,找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规律,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二、样本数据描述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进行的八次大规模大学毕业生调查(见表1)。问卷调查对象为当年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为当年6月。具体数据特征可参考岳长军等(2017)对2003-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
关于基层就业,一般来说,“基层单位”是指县级以下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水电建设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以及位于困难地区的气象、地震、地质、煤炭、农业技术推广站。根据上述定义,本文选取县及县以下就业的样本作为基层就业群体,重点研究其基层就业特点和趋势。利用2003-2017年8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学业成就”、“就业选择考虑”、“工作单位性质”、“职业类型”、“预期工作年限”、“求职成功率”、“工作满意度”、“起薪”、“职教匹配度”、“专业与职业适应度”等12次调查,同时将整个高校毕业生样本分为基层就业和非基层就业两个子样本进行对比研究。
三.文献简介
基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政府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政策研究。蒋成等人(2015)发现,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对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理解有显著影响,对基层就业政策的理解对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同有显著影响。马利平等(2015)指出,在中央和地方深入出台基层就业政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比例大幅上升,但政策效应滞后且异质化;基层就业优惠措施的明确性和力度会影响毕业生的基层就业,以长期职业发展为重点的激励措施相对明显。
第二类是大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如王友航等(2012)认为,基层就业呈现明显的向东流动趋势,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求职情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宋、等(2017)基于身份获得理论得出结论: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导致北京大学生就业意愿较弱。张立波(2006)认为,面向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政策的实施尚需时日;受财力和准备的限制,基层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工资较低;一些高校的专业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
第三类是基于案例或问卷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研究。例如,朱军等人(2015)在参与意愿和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青年研究中心“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基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典型基层就业项目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和影响因素,以及参与过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的满意度。高垲等人(2014)通过对北京67所高校2012年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基层就业期望和实际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受教育程度对基层就业期望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学生党员对基层就业的意愿和行动非常强烈。
以上研究为了解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提供了有效支持。然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相关研究一般只针对当年或某一年的基层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基于大规模连续调查数据动态探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和特点的跨时间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对2003-2017年8所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的特点,并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
四.基本就业情况
学生和就业场所的分布
家庭所在地与就业所在地的分布是了解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的关键指标。从2003-2017年的调查数据中,选取毕业生家庭(原籍)、基层就业场所(县、镇、村)和非基层就业场所的调查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规律和趋势。数据如表2所示。
1.县城、乡镇和农村毕业生是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群体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趋势是大中城市就业率上升,而县城、乡镇和农村自2009年以来有所下降,2009年至2015年趋于稳定。其中,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80%以上分布在县城、乡镇和农村。在县域学生整体就业水平下降的同时,县域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继续上升。县城、乡镇和农村的毕业生将是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主要群体。
2.乡镇发展继续吸引大中城市的学生到基层工作
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大中城市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比例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2017年的18.64%,增幅较大,达到7.65%;县城学生返回原籍就业的比例大幅增加,从2003年的28.73%增加到2017年的42.28%,增幅为13.55%。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大中城市学生选择的基层就业增长率与大中城市整体就业增长率相近,说明城乡发展继续吸引大中城市学生来基层就业。这种趋势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二是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就业竞争压力大,对人力资本素质要求高。同时,大中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大学毕业生起薪低,生存压力大;第三,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体系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十几项政策,以及就业服务、就业准入、财税支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都对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3.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基层就业率出现拐点。毕业后回国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就业选择分散
2003-2017年期间,有一半的乡镇和农村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就业,约35%选择在非基层工作。根据2015年基层就业数据,41.3%的农村和乡镇学生选择基层就业,31.4%选择非基层就业。还有27.3%的毕业生没有做出就业地点的选择。这些学生有的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创业,等待失业。农村和城镇学生的就业选择趋于分散。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以来,乡镇和农村学生回归基层就业的比例不断下降,从2003年的60.28%下降到2017年的39.08%,降幅为30.16%。这种趋势主要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主观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农村和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高校的定位有一定的了解,普遍认为大中城市有更好的机会;客观方面,由于毕业后渠道选择越来越多,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读书,创业,等待失业,使得就业趋势分散。
(二)教育经历对基层就业的影响
1.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地点之间的分布
由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总样本中的比例较小,本文结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样本分析学历分布和基层就业情况。
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基层就业比例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博士生和硕士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10.2%,本科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20.4%,专科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25.4%。这种分布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点,大中城市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基层就业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绝大多数高学历(博士、硕士)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且在整体8年数据中波动平稳,略有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政府在招生就业方面出台了定向招生就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高学历毕业生回归原城乡基层就业,从新年调查数据来看,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2.学业成绩对基层就业选择的影响
学业成绩是客观反映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学习成绩的综合指标。通过比较学习成绩和就业选择数据的分布,可以准确地找出选择基层就业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征。
根据表4的数据分析,学业成绩前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18.38%,学业成绩中上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21.7%,学业成绩中下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23.2%,学业成绩中下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22%。可见,学业成绩排名与基层就业选择意愿呈负相关。分数越低,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基层就业。这种分布趋势表明,选择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基层就业的求职偏好
《2003-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还包含了对已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通过以下指标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基层就业时的求职偏好。
(一)基层就业工作单位的性质(见表5)
1.大多数毕业生仍然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就业,但这些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选择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2003年高达82.3%,2005年高达73%,2007年高达51.6%,2009年高达51%,2011年高达41.8%,随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人员结构调整,人员编制总量得到严格控制,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逐年下降。
2.2011年后,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单位
随着城乡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更加多样化。2009年以来,民营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单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基层毕业生就业总量的40%左右。
(二)基层就业职业类别分布情况
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型可以直观地反映求职者的心理预期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程度。
从表6中的数据分布可以发现,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别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支持人员是毕业生的主要职业类型。这种分布的原因是基层缺乏教育环境和职业技术教育渠道,能够从事和胜任专业技术领域工作的人才很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可以弥补城乡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差距。二是基层就业职业类型选择多样化。2003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70%,企业管理人员仅占5.3%,商业和服务人员仅占3.6%;2009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到41.3%,企业管理人员比例上升到13.8%,商业和服务人员数量上升到12.3%;到2017年,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服务人员的分布比例将趋于平衡。
(三)就业稳定程度
表7显示了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期望到基层工作的年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应当指出,2007年的调查问卷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从表7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6.4%的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工作不到一年,38.8%的毕业生希望在基层工作一至三年,22%的毕业生选择工作三年以上,22.7%的毕业生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意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选择稳定度较高的基层工作,只有少数选择短期体验基层工作后再选择另一份工作,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工作3年左右再做另一份职业规划。但上表无法观察毕业生能否长期(5年以上)扎根基层工作。同时,近22.7%的就业人员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对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适合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福利政策,让更多的基层员工能够稳定地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六,基层就业的初步特征
(一)求职难
求职人数是求职意愿或努力程度的指标。我们统计了2003-2017年问卷中“投递简历”的次数,去掉0次和100次以上的极值后得到算术平均值,即为平均投递次数。我们希望通过投递时间的分布来比较基层和非基层求职者求职意愿的差异。求职成功率是反映求职难度的指标。我们比较毕业生“愿意接受”的平均次数和“投简历”的平均次数来反映求职的难度。
从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平均求职人数约为6倍,选择非基层就业的学生平均求职人数约为8倍。
表9用“接受意愿”和“求职次数”来反映高校毕业生求职难度,用于统计的样本是筛选后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样本。如表9所示,基层就业平均求职成功率在40%以上,求职成功率分布呈现“大、小年”波动的特点。
(二)工作满意度
从表10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单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满意度和一般程度上。从满意度趋势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基层就业表示满意的比例从2003年的37.1%上升到2017年的76.4%,表明国家基层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毕业生对选择基层就业的满意度逐步提高。
(3)起薪
工资收入是反映基层就业情况的关键指标。2013年,在中国的宏观调控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稳定。中国开始了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引起了全国人口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2003年至2017年的8次调查中,我们划分了选择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收入范围。考虑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我们将收入分为以下六个层次(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2003年到2011年基层就业起薪在1000元到2000元不等的毕业生占了近一半。2013年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60%的毕业生一般可以拿到1500元到3000元的起薪,到2015年,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将有41%拿到3000元。迈克尔斯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大学就业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2016年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高职院校为3599元。可以看出,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与全国平均毕业生收入水平是一致的。
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无疑是第一步,那么基层就业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有现实差距吗?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我们得到表12中的结果:51.2%的毕业生认为基层工资达不到预期水平,且“工资低于预期水平”的变化规律为“倒U”,近两年来趋于平缓;25.7%的基层员工认为工资水平与预期收入一致;23.1%的基层员工认为目前的工资水平高于预期收入,但这一观察值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
(四)岗位与教育的匹配度
基层岗位所需学历水平调查采用基层毕业生自我评估的方法,即毕业生根据基层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对所需学历水平进行评估。
从表13和表14的数据可以看出,48.5%的基层员工认为自己需要本科学历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34%的基层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大学学历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不到7%的就业人员认为需要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此外,不到8%的人认为初中或中专学历适合目前的工作。我们从调查问卷中比较了大学毕业生的“后天学历”和“岗位学历”,发现超过20%的基层员工认为后天学历在目前的岗位上学历过高,相当于认为后天学历不足以胜任其岗位的人数,另有60.8%的人认为目前的学历水平相当于岗位要求的岗位学历。
根据表13和表14的数据,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基层就业对教育水平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和专科。同时,在选择基层就业的受教育程度分布上,本科和专科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意愿最强。
专业和专业适应的程度
从表15的数据来看,通过对被调查毕业生对自己专业和目前职业的适应性的自我评价,约27%的就业人员认为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密切相关,约31.5%认为有一定联系,约13.1%认为没有联系。一般来说,基层员工的专业和职业适应能力不强。这种分布情况源于大学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该领域或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认知,而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可以看出,基层就业的现实需求可以为高校就业指导和学科能力的多维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以从基层就业指导的角度丰富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七.主要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2017年8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类和比较,总结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的7个基本特征:
一是从学生原籍和就业分布来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体是来自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大中城市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乡镇和农村毕业生回到基层就业的比例继续下降。
其次,从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场所分布来看,基层就业比例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专科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高于本科。学业成绩较低的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人数较多,说明选择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再次,从求职意愿和难度来看,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选择大中城市的毕业生求职意愿或努力程度显著降低。基层就业的平均求职成功率在40%以上,求职成功率的分布也具有“大小年”波动的特点。
第四,按照基层工作单位的偏好,大部分毕业生仍然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但这些毕业生的总数在逐年减少。2009年后,民营企业成为基层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
第五,从高等教育与基层工作的匹配程度来看,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0%以上认为自己的学历适中,但基层就业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在高等教育与基层工作之间的适应程度不高。
第六,从起薪和预期收入的比较来看,起薪和预期收入有一定差距。约有一半毕业生认为基层工资达不到预期水平,但这两年差距在逐渐缩小。
第七,从基层就业评价来看,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单位的整体满意度呈上升趋势,40%以上的毕业生愿意在基层工作一年以上,这说明国家基层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留住”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供就业指导部门、基层单位或高校毕业生参考:
首先,高校要丰富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多维度培养专业能力。根据八项调查数据中职业类别的分布,高校毕业生的初级就业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和辅助技术,以及企业管理和运营。高校需要在兼顾理论和学术的同时,加强应用型课程的设置。
其次,继续发挥民营企业作为业主渠道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柔性管理机制,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特长的管理型和技术型岗位。鼓励毕业生参与企业创新,综合利用国家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对小微企业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最后,加强基层就业毕业生薪酬和岗位晋升机制建设,逐步缩小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基层毕业生的福利待遇和保障要适当倾斜。
引用
高垲,任嘉庆,蒋成。(2014).基层就业期望与实施的比较研究——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例。中国青年研究,(5),51-56。DOI:10.3969/j . ISSN . 1002-9931 . 2014 . 05 . 010
国家统计局。(2001).《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出发地:http://www.stats.gov.cn/stats信息/auto 2074/201310/t 20131031 _ 450867.html。。
国家统计局。(2016).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出发地: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 cn = C01 & amp;zb = A0A01 & ampsj=2016。
江成,李晓秋。(2015).政策感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基于“三元互动理论”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7-56+188-189。DOI:10.3969/j . ISSN . 1671-9468 . 2015.00
刘延林的马利平。(2015).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31-46+188。DOI:10.3969/j . ISSN . 1671-9468 . 2015 . 02 . 003。
迈克尔斯研究所。(2017).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宋郭凯,吴添,公元(2017)。家庭状况、人力资本和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Xi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1-78。
王友航,文东茂。(2012).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育发展研究,(21),37-44。
岳长军,周丽平人。(2017).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北京大学教育评论,(4),87-106+187。
张立波。(2006).面向基层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9),62-63。DOI:10.3969/j . ISSN . 1003-2614 . 2006 . 09 . 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33号)。来源:http://old . moe . gov . 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 _ 1463/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出发地: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4/content_5163022.htm.
朱军,杨平。(2015).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与满意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2-17+18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张思思 蒋承 , 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思思 蒋承 , 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17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