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剑叔叔》写于2009年,最早发表于《弄堂论坛》
更新记录
20190222:内容调整、新照片和包含回复
上海有三座城隍庙,其中一座是永嘉路上的“单晶庙”,以前是“松江府城隍庙”;一个是老城区的“老城神庙”;另一个是延安中路李安运路的“新城黄庙”;现在,我将对我所知道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关于这三座黄成寺庙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如下(作为对其他人的指导)
单晶神庙
据史料记载,上海曾经是沿海的一个小渔村,南宋后期形成并建立了上海镇。直到元朝到元朝二十九年(1293年)上海镇才升格为上海县,属松江府,镇县治理都在今天的老城区。当时上海县没有自己的城隍庙,所以在县城西郊建了一座“松江府城隍庙”,相当于上海松江府城隍庙的“分支机构”。这座“城隍庙”是永嘉路上的“单晶庙”,在20世纪50年代还很香。
我从小就住在永嘉路附近(50年代初习惯把原法租界的路名叫“西爱先寺路”)。小时候经常生病。去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看病,要经过苍井寺。当时的坛经寺在沿街一排两层的房子后面。这一排的大部分房子都是民宅,包括一个老虎灶。穿过一扇像小巷门一样的门,有一栋临街建筑,就是一座寺庙,有时还能看到淡淡的香烟飘走。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心血来潮带我们去坛经寺。我记不清看到了什么,只记得里面有大菩萨,更多的是小半尺不到的小偶像,好像很生动。雕像的颜色已经剥落,露出灰色的粘土色。它被成排地放在一张长而不高的桌子上。有几张桌子。还有一个烛台,每个神像前面都有一根蜡烛,红烛上挂满了蜡烛泪。-我不知道这些偶像是什么神。感觉这就像开无锡泥人展一样。
谭静寺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
这时,老师马上严肃地“教育”我们:孩子不会撒谎,如果撒谎,就会被抓到这里“割舌”!——从此以后,每当走过朝日寺,我就想起“割舌”!
单晶寺的院子里还有一棵枯死的老树,据说是宋朝和民国时期被雷电烧毁的。剩下的树干有四五层楼高,长满了藤蔓,从永嘉路就能看到。50年代后期,潭印寺的房子改成了华侨胶木厂的厂房和一所小学(永嘉路小学)的校舍。那时候我还是经常路过。后来据说到了90年代,坛经寺的建筑被彻底拆除。
谭静寺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
古老的寺庙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县以上行政区必须建立城隍庙,同时封秦雨博为上海城隍。所以永乐时期,上海知府张守岳决定将方邦(相当于现在的方邦路)的东汉霍光将军霍光庙改造成上海县城隍庙,这就是上海城隍庙的由来。霍光本来是金山的城隍,所以也和秦雨波一起担当了“城隍”的角色。后来到了清朝,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口为抵抗英军入侵牺牲,深受百姓爱戴,也被邀为“城隍”。因此,霍光、秦雨波、陈化成在上海城隍庙受到崇拜。初建的城隍庙规模不大,明清时屡毁屡建,不断扩建。到清末民初,城隍庙包括寺庙建筑和寺庙园林(今豫园前身),面积超过100亩。上海城隍庙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香客云集,肩并肩,终日香烟缭绕。每逢庙会,也有“赏神戏”的活动;清明、中原、十月初一,将举行最盛大的“三巡会”。据之前跟我说过的一位老人说,他在城隍庙见过这种举神出巡的“巡会”。队伍中有扛雕像的,有扮演首领角色的,有扮演犯人角色的。最残忍的是“点上肉灯”——善良的男女会把插着蜡烛的铁灯盘的钩子挂在肉上,鲜血淋漓地走着,两个人会把几十斤重的铁香炉钩在肉上
1924年,在中国元旦节旅游期间,发生了一场意外火灾,整个城隍庙被毁。其后,黄、杜、、刘鸿生、钱心志、范惠春等上海名人和商界人士组成“上海城隍庙董事会”,为重建城隍庙筹集资金,历时17个月,于1926年7月竣工。重建的城隍庙大殿高16米,宽14米,深21米。它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用一砖一木,而是用彩色的椽子和翡翠色的檐,依然沿用古代寺庙的礼制。
早期城隍庙
据史料记载,重修后的城隍庙正殿供奉秦雨波、霍光、陈化成,后堂(又称娘娘殿)供奉城隍娘娘,亦德夫人;娘娘庙左侧,送观音;在主厅的西侧是一座三层的混凝土建筑,其中有星星厅和王艳厅。王艳庙供奉东岳大帝、十殿王艳、孟婆、无常、太岁、朱天俊、普门太师、五道财神、视觉菩萨、茅山始祖、萨满神、痘神等;星殿献六十花运星,玉帝、魏紫帝、神农、伏羲、年太岁、雷神、水神、火神、观音、华佗、石相公、蛇神等。是神聚集的神道博物馆!与此同时,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成为上海的一大景点。
我是家里带大的,城隍庙、大世界之类的地方不准去。即使父母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带我去豫园购物中心,他们也会在快速游览后回去,所以我对城隍庙的了解和感受远不如其他孩子。直到上初中,父母的严格约束稍微宽松了一点。有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独自偷偷去了城隍庙。进了庙(当时不收门票),在几个大厅里转了一圈(什么都不知道),看到很多香客,烧香,磕头,祈祷,或者要签证;每一座寺庙都供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神像和佛像,多为玻璃柜所覆盖;还有一个城隍之主工作的大厅。虽然城隍庙的地方不是很宽敞,但这个大厅仍然很壮观。首先,在大堂前的院子里,有两排表情各异的首席偶像和“大板”。他们面前的蜡烛架上摆满了蜡烛,还有一些老奶奶在拼命地合十祈祷。当时我就纳闷了:他们以后玩扳手的时候要酋长们手下留情吗?好像有点“脱节”。进入大堂,可以看到两边靠墙插着一块块写着“沉默”“回避”(不一定是这些字)的木牌,武器架上插着又粗又大的“十八武器”,每一把都差不多有两米多高。大堂中央是一个高大的公案,有笔筒、笔筒、小木槌等等。案例旁边的架子上有一个大鼓。我好像听到了“打官司”的叫声!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气氛。因为是偷来冲回去的,来不及看下三层的颜、星星、菩萨。
这次城隍庙的“探险之旅”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过去城隍庙的内部。一年半之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革命”。90年代后,城隍庙得到修复,但已不再是以前的布局和规模。
民国中期的城隍庙
新城黄庙
我对新城的黄庙很熟悉。主要是因为离我家近,从淮海路往东走,在马当路左转。在我的印象中,新城的神庙只是一个地名。这里有寺庙吗?好像没人见过。事实上,新城的上帝庙里确实有一座寺庙。具体地址当时在李安运路42号。
新城神庙的大致位置(来源:天空地图)
据史料记载,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县城被日军封锁,租界里的良民良民不能去城隍庙烧香许愿,深感不便。于是,星影公司老板张世川和中央大剧院经理卞(一个叫黄,一个叫杜)发起募捐,在县城西北原城隍庙(城隍庙的附属机构)修建“新城镇庙”。寺庙建设工程于1940年秋冬开工,农历除夕已基本完工。只用了一个多月。,新建的城隍庙挺简单的。只有一座寺庙,前面有一个铁鼎。“城隍大师”是从原庙借来临时更换的城隍小雕像。其他神道、判官、鬼仆请画师在殿壁上作画。(几个月后,100多尊造像造好了,城隍庙也变大了。).1941年农历大年初一开业后,租界里的好男人好女人立刻蜂拥而至,商人也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他们在寺庙周围设立简单的木屋,出售香烛、手工艺品、日用品、各种小吃、算命、读书、识字、杂耍,还有更多卖花、鸟、鱼和昆虫的小贩。突然变得很热闹,新城神庙的名声也传开了,然而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香客依然回到老城神庙,新城神庙的香火逐渐被冷落。但寺庙形成的市场已经繁荣起来,范围扩大到李安运路、延安东路以南、金陵西路以北,尤其是花鸟鱼虫商贩,成为这里的特色。
解放后,新城的神庙于1956年停止宗教活动,正殿被用作玩具厂。1972年,寺庙建筑被完全拆除。
新城黄庙
菜砚无场注:
这张旧照片在网上被广泛称为李安运路的新城神庙,并在上海地方志中被标记为商船厅。我曾经引用过,后来经过黄浦档案馆景老师的更正才知道是宁波的天妃宫。朋友景私信给我:“你昨天发的第一张照片不是商船厅,而是宁波的宫。有一张著名的舞台照片,实际上是天妃宫。为了验证这张照片,我去了商船会馆的旧址几十次。拜访当地老人,去居委会举办座谈会。去图书馆查阅外文书籍。2005年联系宁波海曙区档案馆和浙东海事博物馆交流信息。2006年《上海滩》第12期,我发表了《商船会馆或天妃宫》一文,有详细考证我也见过新城城隍庙烧香的老形象。因为角度太小,无法确认真伪。
我从小对新城神祠的印象就是花鸟市场,父亲带我买过很多次花,金鱼,蟋蟀等等。当时觉得这个花鸟市场很大,沿路有卖花、金鱼、小鸟、昆虫的摊位,还有养花鸟的配件,比如花盆、鸟笼、喂鸟缸、鱼缸、蟋蟀、蟋蟀等。,有着特殊的品种。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经常去购物,买一些装饰盆景假山的东西,比如雨花石和石湾陶器。后来因为工作忙,又因为花鸟市场到处都是,就不去了。2000年后,钟燕绿地在这里建成,新城原黄庙区的道路和建筑被拆除并重新布置。现在走过之后,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痕迹。
大卫:
新城黄庙最著名的名字是“良友摄影社”,它位于李安运路的路口。现在收藏市场上流传的民国明星照片,都有“新城黄庙良友摄影社”的印章。那一年,金陵西路李安运路对面的一条小巷上挂着一个“世笑骨科”的广告牌,街角上聚集着街头小贩。星期天,人们挤在一起,摩肩接踵。
江爱群:
可以说,海派文化的起点应该从坛经寺开始
1950年,我出生在顺安,就在坛经寺旁边。我对坛经寺太熟悉了。直到几年前,我才知道“上海城前有坛经寺”。关于坛经寺有很多故事!
下午:
永嘉路的坛经寺是六七十年代华侨胶木厂和瑞南小学,不是我上小学的永嘉小学
1.《老城隍庙 上海 · 城隍庙 · 有三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城隍庙 上海 · 城隍庙 · 有三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19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