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位于湘桂通道泉州,是从秦朝开灵渠到唐朝开陆路到广东,从中原到古代百越广大地区的主要通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渊源。其文化属性兼容南北,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态。本文以泉州传世的丧葬仪式为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泉州的一些古代丧葬仪式逐渐淡化和创新。但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了几千年甚至几千年的古代丧葬仪式,应该记录下来。毕竟他是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文化现象。记录不一定是为了传承,但如实记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一是特别看重的“老房子”
整个国家称棺材为“老房子”,意思是老人死后上坟的房子。这个“老房子”特别讲究。古时候,再穷的人,老房子也得早准备。有些老人90岁就去世了,但他们可能50岁就准备好了。过去,老年人通常在60岁以后,甚至可能更早,就必须做好准备。你可以去农村,在村里闲置的房间里到处都能找到为老人准备的“老房子”。
“老房子”一般是用巨大的杉木做成的,也有用柏树或香椿做成的。大部分是十节树做的,叫十节房。它们也是由十二结的树制成的,也称为十二结的房子。在古代,它们也是由直径为一米的巨型单木制成的。单木、柏木、香椿木用来做“老房子”,是老人的梦想。制作“老房子”杉木最好的方法是用第一节根,树龄越大越厚越好,“老房子”越高,越厚越重越好。连翘头一般两尺八高符合标准,也有三尺多高。据说在泉州的一个山区,古代有一个地主,他拥有1000亩杉木林。50岁的时候,他请了当地四位著名的木匠,用老杉木的“树结”做了一个特别的“老房子”。花了三年时间花掉了3200工匠的银子。内外共三层,中间空层放满了熟松香。体重1800斤。传说不需要考究,但说明泉州人对“老房子”的重视和看重。“老房子”的漆色也比较讲究。80岁以上的一般用紫色,80岁以下的用黑色,年轻短命的(父母叫“短命”)或者死的一般用白色的房子(不画)。泉州有句老话:“没看到‘老房子’就别闭眼”,充分说明老人看重“老房子”。
第二,“死人大”和天一样大
特殊的文化底蕴定义了泉州人最大的三个特点:孝顺、守信、守信。孝,是全州人民修身养性的第一天职,是全州人民千年的传统美德。这种孝道对泉州的丧葬仪式形成了特殊的价值,从灵堂布置到孝道,从唱堂到击鼓,从祭祀到丧葬,再到建墓。它的形式多样,排场宏大,造坟工程浩大(有的墓葬建于古代),有的仪式世界罕见,中国却无与伦比。
老人去世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掌门人”。村长是村里最有威望的。孝子的长子去磕头,请他回家商量。决定主经理晋升①图书部;②厨师组;③采购团队;④礼宾组;⑤蝶衣集团;⑥步行组;⑦洗碗组;8凯龙组(挖孔);⑨丧群;参加杂工团;⑾拍摄组;⑿由不同工种组成的“大殡葬”服务团队成员人数,如礼乐组(类似殡葬委员会,但比它更详细),根据需要确定,一般50人左右,大村多达80-100人,最小的需要40人以上。花名册上的这些人要由孝子们一个个磕头,然后由记账员写在墙上。这些被邀请的人,无论是亲属、村民还是邻居,无论家里有什么大事都无法拒绝,就是那些对死者或死者家属有怨恨和仇恨的人也不例外(有句古话叫“牵扯进来就没必要谈了。”),所有的委屈都随着逝者的离世而逝去,都被释放了,都奉献给了“伟大的葬礼”
第三,讲究“入葬”的孝道
在殡仪服务组安排之前,孝子要在老人身体还温暖僵硬之前给老人穿好衣服。衣服鞋帽都提前准备好了。一般他爸妈七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他女儿就偷偷做衣服。款式和死者生前穿的不一样。也可以加上死者生前穿过的比较新的衣服和裤子。一般有七套,但也有六九套。禁止使用四五件或棉衣。俗话说,戴上之后,取下一个老人经常开关的门板,垫上垫子,然后把老人移到门板上,嘴里叼着一个银币(后来银币换成了银器或硬币,脸上盖着纸币)。他左手抓了一束米,右手抓了一根桃枝,意思是:“过奈何桥,要贿赂钱,嘴里含着金银,可以畅所欲言。左手拿冷米喂恶狗,右手拿桃树升天。”。用干净的床单盖好,再搬到香火堂(人和村民都是供奉祠堂或者朝廷或者祠堂的,男的在左边,女的在右边)。然后礼仪队和孝顺会把早准备好的“老房子”搬进大厅擦洗粉刷(如果存放时间太长,需要一次重油),还有布仓(就是棺材里贴上桐油的棉纸),女人左边贴凤凰,右边贴金鸡。还有一个礼仪是“死人头只有一百灰”。礼仪组一人去各村抓一把灶灰放在专门为死者制作的黑色集尘器里,意思是老人虽然死了,但就像柴火被烧光了一样,还剩下灰烬,留下的是清澈干净的柴火灰烬。所有人都尊敬他,想念他。需要用厨房的灰烬做一个柔软的灰头,让死者舒舒服服的升天,也意味着死者对村民的关怀。一切准备就绪后,在棺底放上七九个银币(以前是硬币,现在用了),把死者放在棺材里让亲友“看遗像”(向遗体致敬)。与此同时,办事员的房间和礼仪小组正在布置灵堂,书写和张贴挽联。等所有亲人都到了,都“出现”了之后,再进行“掩盖”的仪式。遮盖时,死者头部位置要用吸管仔细测量,死者鼻子要半小心居中,也就是说死者对后代是不偏不倚的,不管子女大小。遮羞是孝的三大高潮之一(丧、遮、丧)。还有无数非特殊的仪式,如穿麻衣、祭祀、点灯、答谢宾客等。这里就不介绍了。
第四,“龙穴”是孝的重要任务
选择一个“龙穴”宝地给老人陪葬,是孝子非常看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老人去世之前,大多数家庭已经选择了大概的埋葬地点,这就是所谓的“选穴”。取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具体位置,所以“取穴”可以具体准确,但要在老人去世之后。这个取穴很讲究,一般都是根据老人生前的意愿。他喜欢被埋在那里,他已经坦白了。有的人在临死前给自己“盖桩”(就是盖假坟),但也有儿子在老人死后决定埋葬地点,有的儿子推翻老人的“意志”,让风水先生选择穴位。这种穴位的选择在孝子孙儿眼里是很重要的。全州有句话叫“风不美时看人家,风水时看房”,风水是指前人埋葬的地方。有的家族后代上不了大学,就抱怨“祖坟没埋好”。据传说,在古代,一个富人雇了三个著名的风水大师,花了三年时间寻找龙脉的开端,最终找到了一个风水宝地。后来,这个宝地精准穴道的秘密被一个牛郎知道了,他回家用鞑靼米故意刺他母亲,晚上偷偷埋在宝地。后来牛郎的后代在几乎互相顶礼膜拜的时候死去了,因为是时候看牛郎故意刺头了。传说故事本身几乎没有传播价值,但由此可见,泉州人非常重视寻找龙脉寻找“龙洞”。
第五,师鼓手搞了个“大葬礼”。
泉州人把丧事当做“大丧事”,真是名副其实。首先,孝家一定要请一批鼓手和老师,不管家里有多穷。解放后很少请老师。现在只有万向的大西江,向异的文桥,长乡的永年,向恩的安河,椒江,东山的一些地区还在宣传这个,但是一定要请鼓手来做。鼓手又称八音乐,一般由4-6人一个班(泉州人称之为班堂)组成,鼓手由两个唢呐、一个战鼓、一个小锣、一个大钹、一个大锣组成。锣鼓跟着唢呐演奏的节奏。泉州有200多首唢呐演奏歌曲,是泉州音乐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文化艺术。据说始于秦末汉初。全县有近千个鼓手班。无论开心还是难过,一定要请鼓手来玩。于是就产生了“没有鼓让你快乐,也没有鼓让你悲伤”的老话,这是我们县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
请大师“为死者超度”。大师班一般四个人,就是大师带三个音乐人。大师练习的时候,他唱歌跳舞,乐手必须用大师的音调弹奏各种曲子。在死者葬礼的前一天晚上,主人穿上袈裟,戴上面具(面具70多个),在棺材前练事,做完礼后带着孝子绕着棺材走,俗称“绕弯”。有72转,81转,108转,360转,视仪式需要和死者死亡时间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老师教导的孝道家庭并不多,但是传承了几千年,应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六,富婆准备“茶食”
老人去世后,会指派专人通知死者的已婚女性、侄女、孙女、外孙女。“女”收到丧信后,会赶回家“秀画像”(孙女除外),然后赶回家买“茶”,是给带着精神过夜的人的。泉州风俗:村里老人去世,全村老少都会自觉陪灵,唱孝经,听孝经。为了感谢这些护花使者,泉州的古代习俗是“妇女”准备茶给大家吃。一般茶叶至少有四种,有十二个品种,俗称“一茶多盘”。一盘人数根据死者所在村人数确定。每份茶至少要分给每个孝顺的客人半斤。该茶由花生、瓜子、颗粒糖、蛋糕和水果组成。如果死者中有很多“女人”,陪伴孝顺的人可以得到一大包水果。孝家提前专门给陪孝喝茶的客人分发尼龙袋。现在我们有钱了,2000-3000块钱买糖果的人多的是。这说明泉州人重视“大丧”。
七、长歌哭“丧歌”,孝斗“击鼓”比歌
丧歌(也叫孝歌)是泉州特有的文化现象。虽然周边一些县也有这种习俗,但只是受泉州的影响。老人去世后,村里的亲戚、朋友、孩子都去孝堂陪读过夜,邻村的歌手赶到孝堂唱孝歌,有的歌手甚至不惜走几十里来唱。这就是州八怪之首“孝堂击鼓打歌咏大赛,不是为了赢得挑战,而是为了争夺击鼓人才”的由来。
孝堂一般唱两夜丧歌,第一夜起鼓,第二夜凌晨落鼓。孝堂位于香堂内,灵柩安放在堂的一侧(男左女右)。大家陪棺而坐,边陪孝边唱。孝歌分为长歌短歌。先唱一首短歌,再开始唱龙歌。短歌一般由四句组成,前三句中间四个鼓,最后一句一个鼓。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唱短歌。长歌是歌手。鼓是一种特殊的“丧鼓”,高约2英尺,腰形,直径约2英尺,牛皮制成,每个村庄都有。鼓乐有快有慢:根据歌手的声韵和歌曲,老鼓手演奏的鼓乐很精彩,快了就像珠落玉盘,瀑布打石头;慢的时候悠扬深沉,悲伤惊恐,深夜,声音传了几里,听了几个月难忘。长歌行最讲究押韵,有七言绝句、十字绝句、链绝句、倒装句、数板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歌词,比如歌颂死者,歌颂古代事物,讲述历史故事,介绍时事政治,感受你所见所闻。唱腔也差不多,有时凄凉得让人落泪;有时候,越是激情,越是毛。最有意思的是“比歌”和“打鼓”。比较歌曲时,靠口才、记忆力、吐字、音质来争夺“书生”,因为“书生”是公认的有资格击鼓的。鼓手是孝堂最好的歌手。“文人”有“文争”“武争”。文学斗争是互相谦让,但也是暗针。军事斗争靠实力。你唱个押韵,他跟着押韵,问答,比知识竞赛强。有时候会互相指责,但是指责的方法很文明。举个例子,当允许人们说错话的时候,他们会唱:“亲爱的,你刚才怕没唱清楚。如果你不信,我就告诉你真相……”。在孝堂听歌,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朴实真挚的感情,以及泉州民间艺术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丧葬仪式比泉州孝堂的唱和仪式更简单、更文明、更隆重、更能服丧、更富有现实牺牲意义。
八、隆重的“祭祀”仪式
老人去世时,“行祭”是必要的,也是很隆重的(和现代追悼会的意思一样)。祭祀有两种:分别祭祀和客祭。家族祭祀都是孝子侄做的。客祭是指所有与死者有亲属关系并被邀请(通知)的人都必须参加行祭仪式(朋友除外)。亲戚应该在家准备祭祀用的菜肴。祭祀菜肴一般由四大盘肉组成,多为猪肠、油炸或炸鱼、生老肉(约一斤水煮四块方肉)、一整只蒸鸡,每盘装一大盘,祭祀仪式要写好。家庭祭祀菜要有六个盘子,由厨房厨师准备。走祭形式众多而庄严,由礼宾组四至五人组成,其中四人喊号令,一人引导“走祭”人完成各种仪式。祭毕,拜者跪下,礼部最有教养、声音最大的人念祭(俗称“点烟”)。悼词的主题是总结死者一生的福报和磨难。如果一些悼词写得好,读得好,几百个陪孝的人都会哭。随着社会的发展,“行祭”仪式的盐水和盐水依然保留。这也是将要消失的文化遗产。
九三年四节烧“灵屋”
老人在家停了三天(至少三天两夜,也有很多天,古代有七天四十九天),安葬后的三年里,孝子除了丧(丧)外还有四大祭祀。第一次是“六月七日”,也就是死者去世后42天,客人们要去孝家祭祀,这一天要给死者烧香。被烧了送去阴间生活(作者走访了中国很多省份,只有我们县),还写了地契。第一个灵屋是孝子买的,但是当天的菜和饮料都是女儿在家准备的,带回家给亲戚朋友吃吃喝喝。其他亲友要准备“选举笼”(装满纸钱或金银绽的纸箱),每人要有一担以上(两箱),要在入土前烧掉。第二次祭祀是死者死后的第一个七月半,俗称“新七月半”。这个时候必须由女儿购买(如果女儿多,则是大女儿),烧给父亲或母亲。第三次祭祀是死者去世一年的纪念日,俗称“对九”。这个精神家园是由已婚的小女儿或孙女购买的。第四次祭祀,死者去世三年,礼物礼仪同上,只是最后三次去祭祀的亲友,除了选笼之外,还要带一只鸡或鸭。三年结束,要把逝者的魂魄送到香堂,享受春秋时期晚辈的祭祀。
X.舒理石竖碑石“圆祖”
逝者死后三年,后人可以帮逝者立碑圈祖。石头是在坟墓上用简短的文字非法记录死者的生活,站在坟墓前。这种习俗全国各地都有,但泉州最流行的是石刻绕祖习俗。笔者走访考察了该县众多石圈老祖宗,最大的石圈老祖宗。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建造它的成本应该不低于人民币百万元。平原地区的石圈祖先大多在文革中被毁,但目前东山瑶乡至少能找到几百个,按现在的市场价每一个的成本不会低于10万人民币,有的应该在50万人民币以上。
根据作者的旧家谱,于之的宋代始祖陶崇公之墓是用宋理宗莱茨的520金建造的。我不知道当时520金的市场价,也不知道现在能打折多少人民币,但它的祖坟延续了800多年。在文化大革命被摧毁之前,它的石头不下100吨,两边有16块石头翁仲。旁边还建有内外三殿的道安寺。现在如果建它的坟,恐怕要花一百万。石圈祖上皆刻有墓志铭、悼亡诗、挽联、赞联。他们的文字、书法、石刻,都是当时的名家所作。还有不同的石雕动物、花草,很有艺术价值。一个石圈始祖,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记录和记录当时历史的文化艺术图书馆。当然,以前的石圈祖师爷都是当官的或者有钱人做的。近代古迹多,圈祖少,但也不是没有。花18万元圈祖的人很多。
1.《丧事十大悲歌 【文化全州】全州丧葬十大古传仪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丧事十大悲歌 【文化全州】全州丧葬十大古传仪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59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