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
陶希圣(1899—1988),湖北黄冈人。早年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是当时著名的社会史学家和“食货派”史学的代表人物。抗战爆发后弃学从政,中间一度参与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在与日本帝国主义谈判过程中,逐渐认清“和平”与“卖国”之间的区别,幡然醒悟不做亡国之奴,在杜月笙帮助下逃离上海。与高宗武一起,揭露汪精卫卖国条文,史称“高陶事件”。“汪日密约”一公布,一时轰动海内外,各大报纸纷纷登载。对汪伪政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当时的周佛海最为伤心,他认为陶希圣、高宗武逃走一事不值一提,但是暴露密约是一种背叛行为。他任凭眼泪纷纷从双腮落下,却不去擦拭,唯有仰天长叹。并在次日的日记中写道:“晚与思平谈高、陶之事,愤极之余,彻夜未睡。拟回沪发表长篇声明,说明内容及吾辈态度,以正国人试听。高陶两动物,今后势必杀之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投降,这八年的抗战,可以用惨胜来形容。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援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国军队何时打败日本,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早在抗战之初,军政学界一些人士就对抗战前景并不乐观,因为中日双方的实力差距悬殊太大。以周佛海、高宗武、陶希圣等拥护汪精卫的一批政客时常在周佛海家中谈论抗战前程,因这批人主和,与时局高亢的主战声相悖,被戏称为“低调俱乐部”。
抗战损失大,欲对日和谈
1938年夏秋之际,国土精华尽失,真已到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结局。若论抗敌人武装,我军已无一个完整之师,可以继续作战。若论外援,苏联的有限军援外,英美和其他民主国家可以说无片甲之赠,而美国的战略物质,且源源不断地注入敌国,此仗如何打得下去?打不下去了,为拯民于水火,就应该对日谋和,这本是顺利成章的事嘛。”(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语)
除了德国大使陶德曼调停中日之间的战争之外,1938年春夏之间,意大利大使墨索里尼的女婿柯莱也曾经到武汉(国民政府所在地)提出调停。期间,他特意提醒汪精卫,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被汪精卫拒绝了。
在此期间,唐绍仪的女儿带着某些人的意愿,来到汉口拜见蒋介石,之后单独面见汪精卫。她建议汪精卫应该跟考试院长戴季陶、司法院长居正一起前往香港,与唐绍仪会商中日何谈之事。汪精卫告诉她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不可能背着蒋介石去和谈,并劝他赶紧离开回香港去,不然他就将这件事报告给蒋介石。
1.《陶希圣故事简介:在杜月笙帮忙下脱离汪精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陶希圣故事简介:在杜月笙帮忙下脱离汪精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7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