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真相!秦始皇陵兵马俑竟暗藏如此玄机
秦始皇废了大量精力打造兵马俑,究竟是有怎样的意图和目的。秦俑的发型和手势,甲衣和车马,又暗含了什么玄机和秘密?接下来带你去探索“地下军团”不为人知的秘密。
1974年3月29日,由于严重的旱情,陕西临潼县西杨村几个村民在秦始皇陵东侧打井时,意外地发现大量陶俑残片、成束的铜镞和大量地砖。考古队进驻西杨村,没想到这项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总共八千多个真人大小的陶制兵马俑被埋葬在这片地下密室里。 他们军阵严密,栩栩如生,自遥远的两千多年前起,就一直默默无言地守卫在这里。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列阵来到了世人面前,带给人无尽的震憾和悬念。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发现,这八千余名士兵的脸形,加上他们的头型和发型,恰好与十个汉字的形状相一致。这些汉字分别是:日、甲、由、中、用、自、目、风、田和国。奇怪的是,尽管来自西安的正式考古遗址记录提供了字符的名称,考古学家们却从未解释过它们的含义。
兵马俑
或许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探询每一个字符代表什么,可是,了解这十个汉字的含义是不是有助于我们解开兵马俑背后的诸多谜团呢?基于这种想法,笔者带着期待翻开了在西方世界最为着名的汉英字典——《林语堂当代汉英字典》,得到了如下信息:“申”这个字,即指猴,在中国的黄道十二宫图(十二地支)中是第9个。《玛雅预言》、《图坦卡蒙预言》和《维拉科嘉的不为人知的坟墓》都分别说明9是在和神灵成为一体(10)之前能够达到的最高的数字。
因此,古代的诸多太阳崇拜文明都用9这个数字来代表神灵,而999这个数字则象征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一位精神导师;而999的颠倒数字666,在《圣经》中则用来表示野兽的数目。中国神话中流传有关美猴王的故事:在到达西天之前他是如何克服了81(99)次磨难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申”这个字与猴、数字9以及神灵有关。
把字典中对这10个字的解说拿来对这10个脸型进行解释,我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信息:注视着秘密坑道中的这些士兵,分别去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用大脑去想象自开天辟地以来的故事:一个关于太阳崇拜灵的故事。或者可以这么说:仔细观察坑道当中的士兵,然后破解这个自开天辟地以来关于太阳崇拜灵的神秘故事。
兵马俑的发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种发型是将发辫交于脑后,再把头发束于头顶一侧成绾髻;第二种发式需要在头顶束成发髻状,再将后脑、两鬓的发辫缝于脑后,固定成发髻;第三种发式需要在头顶束成发髻,然后压以布冠,再用组缨固着到下颏底部。
我们考察一下其中的一例发型,三束头发在颈部分开而在顶部结成一条辫子,这三束头发形成了一根双股辫。太阳穴周围的头发也是这样处理的。用这种方法,3+3+3(9)变成2+2+2(6)。用这种方法,神秘数字9可能转化成神秘数字6,反之亦然。 另一种发型:太阳穴的发辫与顶部的发辫汇合,在竖直的发辫里形成一个结,酷似太阳黑子的形状。接着,在之前的发型基础上发展成盛开的太阳黑子的圆环。发型把头部分成大小不等的四份,模仿太阳朝地球方向放射的四股大小不同的太阳风。
车马之谜
考古队发掘了两套华丽的青铜马车。马车是单辕双轮,每个车轮有30根辐条,在青铜华盖里的辐条数目(22)乘以车轮的辐条数目(30)等于660,但是这与神秘数字666不符合。这是个错误吗?推测一下,666除以22等于30.27,但是华盖上不可能有0.27根辐条。对正确答案来说,22是个神秘整数,但这不是古人的工作方法。古人不会犯错,每件事情都是出于某个原因而做的。 这意味着他们有目的地强调余数0.27,它是1除以3.66的结果。数字3.66有着重要的天文学意义,在一个闰年有366天,因此22根辐条或许隐喻着发光的太阳。第二辆马车尾部有个全封闭的车厢。车厢在一个有方形框架的圆形青铜华盖下面。这辆马车可以搭载一副棺材,也是单辕双轮,每个车轮30根辐条。坐着的御官俑身穿战袍,头戴帽子,腰佩长剑。
发型之谜
这辆马车的青铜顶掉到了马车身上,这个象征着太阳已经下山,而皇帝已经归天了。这辆车的华盖有33根辐条,33乘以30只等于990。同样,我们用期待的神秘数字999除以33等于30.27,和第一辆车一样,这个数字是暗含神秘意义,同样象征着太阳的模型,不过这是一个已经落山的太阳。
手势之谜
我们仔细考察兵马俑手的形状,有的武士俑紧握拳头,有的稍稍松开拳头,似乎正握着长矛,还有其它的伸开手指和拇指,或弯曲着手指和拇指等形状。考察可能的组合可以看出,攥紧的拳头暗示数字“0”。“0”在道家文化中的含义为重生,无中生有。这特殊的数字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兵马俑的打造不仅费时而且费力,自然代表着它本身具有特殊的含义。秦始皇是一个野心家,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术,谁知这兵马俑的造型、举止,是否也暗藏着更深层的含义。
秦始皇兵马俑发型竟暗示惊天秘密
秦兵马俑中的一部分武士俑,头上盘有一种罕见的发髻,它偏向头顶一侧,与历代汉人的装束习惯大相径庭。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考古记录,本书作者大胆推测:梳“歪髻”的兵马俑与我国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之母芈氏(秦宣太后)恰恰是楚人,兵马俑可能是后者主政时期的产物。
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人对头部的各种装束,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就秦人的衣冠服色而言,从来都是崇尚俭朴、反对奢华的。在《荀子强国》中,有“应侯问孙卿,入秦何见?孙卿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的记载。参照这种说法,秦俑头顶一侧,梳起一个歪髻,确是一种典型的奇装。
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丑角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西南省份,有的面具艺人,会将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虽然不能说梳“歪髻”的人群本身真的属于“丑类”,但它至少能反映出他们与汉人之间,确实存在某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不管怎么讲,“歪髻”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几千年来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演变史上,是找不到多少痕迹的。
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丑角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努力探索,在这个谜团上有了新的发现。研究者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上,找到了“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明确记载。土人,是指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一部分被称为“土著”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头顶偏于一侧的“歪髻”的真正源头,应该是汉民族之外的“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换句话说,如果要找秦俑“歪髻”的根,就要从“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中去找。
有了“土人”这个大方向,我们就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寻获有关“歪髻”的线索了。不久,人们就从《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民中,有梳“偏髻”的记载,在吴家萃的《苗族服饰》一书中,关于贵州的“歪梳苗”人,就有各种“歪髻”的文字和图形资料。看来“歪髻”的发源地,就是在这里了。
1984年7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一书中,有“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人梳有偏髻”的材料。材料中交代:“该墓的墓主人……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脚用锦带捆缚。”这里的“偏髻”和“歪髻”意思是相同的。此外,在湖南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中,也发现梳有“偏髻”的陶俑头像。
通过查阅记录,可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曾出土梳着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的陶俑。在山西省长治市,也曾出土一件陶舞俑,其头顶左上方梳着“偏髻”。在陕西省铜川市出土的另一尊泥俑,头上亦梳着“偏髻”。由此可见,这些“土人”特有的“歪髻、偏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苗人推向楚人,由楚人推向楚地,由楚地推向四方。
果然,“歪髻、偏髻”在秦都咸阳露面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个男性玉人,头顶梳的就是“偏髻”。另外,出土于阿房宫遗址内,现由西安市文物局收藏的一批男性玉人,头上也梳着“偏髻”,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各种王家礼器。从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有“芈”字的铭文看,头顶梳有“歪髻、偏髻”,和楚地的习俗密切相关。
楚地少数民族,其主体是三苗的遗裔。其中的芈姓家族,一直是楚人的构成核心。秦惠文王的爱妃芈氏恰恰是楚人,也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母。《汉书》记载,阿房宫由秦惠文王修建,未成而亡;随后,芈氏(秦宣太后)执掌朝政达41年之久。
如上所述,大量王室玉器和楚苗式样“歪髻、偏髻”玉人的出土,都暗指阿房宫工程是由她主导续建的。同样,有着“歪髻、偏髻”的秦俑坑,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惊人真相!秦始皇陵兵马俑竟暗藏如此玄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惊人真相!秦始皇陵兵马俑竟暗藏如此玄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8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