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1983年的
赵程海
1983年,我11岁的时候,家里发生的事情好像和我没有关系。大人们各奔东西,没有人关心一个孩子。但那些事我都记得,至今记忆犹新,所以我才能够用将近五十岁的眼睛去看十一岁时家里发生的事。
我读了《巴鲁镇记录》。原来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但好像只有一件和我家有关。同年8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白了就是当年分的地!不知道为什么,有老人说是82年的。反正就在附近!
每一个过去和现在似乎都是一部老电影,把它定格在手边就成了历史。从1983年到现在快40年了,可是那一年我舍不得忘记家里的那些事,换了好几个开头。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下来!也是那些年的表白。
家里有多余的食物不要慌
每人7分,7个责任场,1分,5块保留地。老粮管所的西人在河的西边有一大片地,镇政府后面有一小块地,是我家83年的土地。
小时候对饥饿没有太多印象,但对贫穷有很深的记忆。“二月二日炒花”花了半天时间。
分水岭是土地分割后,家庭终于可以拥有大量的余粮。从那一年开始,父亲买了很多吃的才知道不能吃“上”饭,只能吃“饱”饭。可能当年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吧!
父亲总是给人一种认真的印象,但那一年笑得更多。“我父亲的微笑是有道理的,”他说。
储存谷物的过程就像一个仪式,更像是信徒们的朝圣,砌砖,放蜡筐,倒谷物...,父亲耐心的做着这些事,偶尔自言自语,也不知道小声嘀咕什么。有时候让我帮他,最上面一层粮食撒草木灰防鼠。所有的工序做完后,父亲满意地抽了一根旱烟管,心满意足地看着那堆粮食,仿佛那是他的儿子!
小时候对“透支”这个词最熟悉,因为父母经常说透支多少钱。透支是我们家一年欠生产队多少钱,一切终于在1983年。没有透支,有余粮。
1.《家有余粮心不慌下一句 赵成海|我家的1983:(一)家有余粮心不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家有余粮心不慌下一句 赵成海|我家的1983:(一)家有余粮心不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0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