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惯性思维,很多人会想到很多自己被骗的场景。比如我小学的时候,有一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来”字,问我们怎么读,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老师在钱前面加了三分水,又问我们。我们一致摇头;于是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字读起来是“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走”字,问我们。不出意外,我们回答正确,满心欢喜;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老师在“走”之前加了三滴水,我们才知道“法”这个字。
生理上,惯性思维是指人脑经过不断的练习和鼓励,会形成一种追求奖励(更多多巴胺)的思维习惯。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一种用于帮助细胞传递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大脑分泌与人的激情和感情有关。它的作用是传递兴奋和喜悦的信息。人对某些东西上瘾主要是因为它。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将多巴胺确定为大脑中的信息传递者,这为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惯性思维当然有很多优点,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般来说,惯性思维本质上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总结平时的经验,有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因为这些经验和常识对于解决问题非常有用,所以形成了一种心态。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而这些东西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增长的。然而,当我们遇到新情况时,惯性思维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因为人们习惯性地用旧方法处理新问题,经验成了思维的“枷锁”;成了很多教条主义的束缚,让人循规蹈矩,不敢越界。最终,人们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人的创新最大的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每天都有无数的新事物产生,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很多过去行之有效的常识早已被颠覆,全新的规则正在被创造。要想准确地认识和适应这个新世界,就不能再因循旧习,固守头脑中过时的思维模式。以牛顿定律为例。在物理学中,牛顿定律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然而,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大胆地抛弃了它,提出了宇称非守恒定律,从而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对惯性思维说“不”,所以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1.《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一把双刃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一把双刃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0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