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推出第五代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衡阳市被列入抗震设防区
衡阳未来将按照6度地震烈度设防
从“不设防”升级为“设防”并不意味着我市地震风险增加,而是因为国家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知道衡阳之前没有做一般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衡阳是个不设防地区吗?但是现在有了新的变化。
昨日,记者从市地震局获悉,第五代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新一代地震区划图要求,衡阳市一般建设项目必须按6度基本地震烈度设防,设防区域覆盖全市所有城区和城镇。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国家于2015年8月启动了地震烈度快速报告预警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我市将新建10个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站。
抗震设防全面覆盖,工程建设需要满足新的抗震标准
根据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我市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项目,必须按6度地震基本烈度设防。
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未设防区升级到6度基本地震烈度,并不意味着我市地震风险增加。就是因为国家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的建筑更坚固、更抗震、更抗灾,所以抗震设计标准得到了提高。”
据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如核电站、大型水电站、油气管道、高速铁路等。,这对地震区划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建设项目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抗震设计。
由于各地地震风险等级不同,新一代地震区划图还提供了各乡镇地震运动的峰值加速度和反射谱特征,因此工程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应参照地震区划图进行。新的地震区划图显示,我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0.05g是什么意思?根据区划图中峰值地震动加速度的大小、强度、分区值对应表,0.05g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涉及从选址、设计、施工到监理验收的全过程。各级地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也将组织修订行业抗震设防相关地方标准,与新区测绘成果挂钩,科学指导行业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和建设。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应加强1度,抗震设计应专门研究甲级建筑。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验收不合格,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处罚。
湖南省除常德、岳阳、益阳外,其他市县均按6度地震基本烈度设防。
新建了10个地震快速报告和预警站,其中大多数设在气象站
衡阳地区位于地质稳定的大陆板块上,是一个地震较少的地区。历史上有7次记录的震级大于3级的地震,最大震级为1631年的4.5级。衡阳近代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是1980年的3.5级。自1981年以来,没有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
2007年2月17日,位于正乡区戴英岭镇的衡阳地震台投入运行,成为中国第一座数字化地震台。自2008年以来,我市设立了28个宏观预测观测点,主要观测动物、植物和地下水。
为了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国家于2015年8月启动了地震烈度快速报告预警项目。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由5000多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实现全国地震烈度速报和区域地震预警功能。其中,我市应设立10个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站,其中市区3个,县7个。
新建的10个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站中有8个设在当地气象台。利用独立完整的气象台站网络系统,一旦检测到地震,信息可以及时传输到市地震局信息处理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衡阳建成的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站不仅可以监测衡阳本地的地震信息,还可以辐射周边地区,将监测到的信息及时上传到全国地震信息网。地震速报和预警全自动化。假设地震即将来临,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之前,通过技术手段将信息传回地震信息处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可以通过短信向该地区所有人发送灾情,方便人员的快速转移;供气供电、水库大坝、大型变电站、油气管道、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可以启动相应的制动和关闭处置系统,以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及其影响程度。
中国把地震强度分为12度。6度地震烈度有轻微破坏,7度以上破坏性地震,9度以上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地表自然环境破坏,11度以上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震级,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决定,同一地震只有一个值。同一次地震各地烈度不同,受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同样震级的地震,如果震源较浅,震中距离较短,强度一般较高。同样,当地的地质结构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等结构是否坚固抗震,都与当地的烈度直接相关。
1.《抗震设防烈度 衡阳今后要按抗6度地震烈度设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抗震设防烈度 衡阳今后要按抗6度地震烈度设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4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