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地方戏剧
凉山花灯戏是梁平县的地方戏,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梁平县解放前名梁山县,故名“梁山灯戏”。当地人也称之为“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管调”。凉山花灯戏起源于“打花灯”、“秧歌剧”、“端公调”等地方民间形式,以“扭拉跳、笑闹”为特征。它起源于明朝中叶,兴盛于清朝,在长江中下游数百个市县和南方十二省传播,形成了与数十种戏曲混杂的“梁山调戏曲体系”。东起福建武夷,西至四川峨眉;北起秦岭,南至粤北。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陕西、河南、安徽、广西、贵州、广东等地,横跨数十万平方公里,影响深远。
近年来,梁平沿袭传统灯光剧《民间滑稽话串,方言谚语层出不穷》的风格,创作并推出了《招个女婿》、《卖驴》、《抢个公公》、《裘皮大衣》、《二回左右》、《三僧》等优秀的现代剧。,并多次参加国家和市级地方小戏的比赛和演出,获得文化部明星奖金奖。2006年,凉山花灯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10人。
独具特色的风格艺术独特的风格和艺术
植根于民间的凉山花灯戏,有着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有着民歌和秧歌的节奏,有着灯笼和车灯的舞蹈,有着年画和蓝印花布的色彩感觉,土中自然,俗中有味,让人喜欢。以前登西的编辑演员大多是业余临时团队,既种地又演戏,安排自己熟悉的风土人情、田园歌曲、家务杂事、民间趣闻。剧中人物要么是农民农民和工匠仆人,要么是懒惰的乞丐和僧尼,乡土气息浓厚,民间山野气息浓郁,使梁山登喜路具有大众化特征。
凉山花灯戏的音乐体系由三种曲调、间奏音乐和锣鼓组成。音腔有三种,即肥管-灯弦腔、学徒歌-神曲腔、民歌-小调。灯串腔和神曲腔属于歌剧板腔,小调是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音乐板。口语台词和俏皮的情节给它幽默、通俗、活泼的表达方式。
凉山花灯戏最突出的特点是“嬉闹嬉笑闹”和“扭拖跳”。热情,放纵,庸俗,以笑为乐,以丑为乐。男女老少,圣人君子,都充满喜剧色彩,不脱离“老天真”“小可爱”的格局,让人在演员的搞笑幽默、冷嘲热讽甚至调笑说唱中,忘却烦恼,进入无限快乐的精神世界。
著名戏剧艺术家冉
凉山花灯戏中有很多经典剧目,如《江》、《双回门》、《嫂子赶赶集》、《和尚走亲》、《骆驼回门》、《草堂里的烟》、《唤花女嫁女》等。,深受普通人的喜爱。除了民间艺人,还有很多有社会地位的作家,其中《江》的作者冉,是巴蜀地区颇有影响的川剧人物。
冉子乔,本名梅铮,化名开元。1888年生于凉山县。毕业于省级高等师范学校。他是著名的川剧剧作家。1927年,他在从鲜新生镇到梁山县的路上,被家人用轿子撞死。他39岁去世。
冉青年时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他进入仕途后,不想与官场政客勾结,于是辞职回国专心教书,写川剧剧本。因为打鱼打柴的欲望远离尘嚣,所以叫樵夫。冉从小热爱川剧,十几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打鼓”,逐渐能唱能编。他的川剧寓意深刻,语言简单,文笔流畅。大部分都是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用鬼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怨念。他有许多川剧,后来编成《梁桥曲本》上下卷。上卷是《刀笔误》等大戏;第二卷是他加工改编的折叠剧。时至今日,这些剧目仍活跃在川剧舞台上,有的还是优秀剧目。
1.《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5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