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的今天,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第八连“南京路好第八连”的光荣称号。
毛泽东一生只写过一首赞美公司的诗,那就是《南京路好八连》。1949年7月,指派一个连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巡逻,维持治安,守卫中共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这个公司就是“南京路好八连”,后来被称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一尘不染”。
士兵们来到了“大上海”
“南京路好八连”曾经是一个很普通的连:1947年8月6日,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源村,几十个胶东农家子弟编织在一起,组成了四旅连。1949年6月,改组为第三营八连,开始担负保卫上海的任务。
毛泽东曾经把中共的执政比作“去北京参加考试”。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复杂的“考场”是上海,上海最复杂的“考场”是南京路。
号称“外贸十里”的上海南京路,熙熙攘攘,熙熙攘攘。上海解放后,国民党潜伏特务采用“腐蚀、拉拢、破坏暗杀”的策略进行骚扰,预言“上海是个大染缸,三个月内共产解放军红来黑去”。
1949年7月,军队被分配到南京路执勤。但时间久了,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的士兵看到男女牵着手走进歌厅和电影院,有点羡慕;当一些时髦的女人经过时,她们不禁相互瞟了一眼。公司也开始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人一次花几块钱在国际酒店开“洋肉”;有的不惜花5块钱去高级理发店理发;有些人不抽老式香烟,而是买一包一美元以上的雪茄...
连长王振华正在教新士兵玩凉鞋
这些情况引起了八连第一教官张承志的警惕。他在党支部会议上指出,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了就没有退路。我们应该让整个公司保持高度警惕,永远不要输掉这场战斗。
经过多次教育,八连战士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之后官兵开始做针线包,衣服破了,缝了补丁再穿;背着铲子推着粪车,走到十几里外的郊区开荒种菜;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等竞赛活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连官兵在艰苦奋斗的熔炉里锻造出“抗腐蚀,永不触碰”的金刚身。第八连的先进事迹引起了部队宣传干事鲁·的注意。
教官王靖雯(右)教士兵缝补衣服
“好八连”精神是有名的
1956年的一天,陆军通讯员陆给与部队联系的《解放日报》记者发了一张新闻照片:在南京路的夜景中,一名手持钢枪的士兵神情凝重地站岗。几天后,照片刊登在《解放日报》上,标题是《南京路上的哨兵》。
一天,当吕星辰去第八连时,他看到连长正在帮助士兵们缝补衣服。他很惊讶,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连里每个士兵都有一套针线包,士兵破了之后自己补衣服,有的衬衫已经补了38遍。
听了这话,觉得这是个好故事,建议鲁把它写出来。鲁写了针线包,记下了第八连官兵们写的顺口溜:“针线包是个宝袋,士兵们用它来做衣服。有破有缝,光荣的传统永远不会被忘记。”
后来,第二部手稿《行军锅》又诞生了。此后,第三和第四条...
1959年春节前后,《解放日报》的一位老记者看到鲁·写的一系列关于八连的文章,说:老鲁写的短篇小说,你能想办法在大时事通讯上串一条红线吗?于是,在第八连待了六个月,与官兵同住,站岗执行任务。最后,手稿的主题是“生活在繁忙的城市,耐腐蚀,永不触摸”。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南京路好八连》,并发行了题为《解放军荣耀,上海人学习的楷模》的社论,这是八连故事第一次被完整报道。
这一年,在全国粮食严重短缺,甚至部分地方发生严重饥荒的情况下,“好八连”精神显示出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八连感人的故事引起上海乃至全国的报刊转载,《南京路上的好八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在电影《霓虹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的陶玉玲向好八连的士兵讲述了这个故事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0年,南京军区司令员许率领军区部级以上干部考察浙江沿海。考察归来,路过上海,住在延安宾馆。
上海警备区司令员邀请徐司令员等干部共进晚餐。席间,王必成主动和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沈锡盟碰了一杯酒:“沈锡盟,你得留下来买路费;你没有多少钱可以保留,所以算了,但你必须为我们做点什么。你知道吗?上海有不错的第八家公司。你是文化部部长,写了好多剧,还要给八连写个剧!”
新四军出身的剧作家沈希孟,写过《六宝物语》、《东方序曲》等优秀作品。他回答:“好吧,但是我有个请求。我想去八连当兵,蹲一段时间,自己体验生活。”
回到南京几天后,沈锡盟回到上海,住在八连一班,在那里站岗,和士兵们一起值班。后来前线话剧团二队队长莫言接下任务,住在八连体验生活。作为第一个报道八连公司故事的“第一人”,陆这次也被指派参与编剧。三人在八连住了40多天,没日没夜的交流思想。1961年,他们共同完成了《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剧。
剧本写好交给戏班排练时,有人说:“这是毒草。”原来剧里的新战士佟阿楠爱上了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林媛媛小姐,公然出走;排长陈经不住诱惑,把从山东老区带来的布袜子弄丢了,想和乡下老婆春妮分手。当时有人认为这些情节是八连和解放军的耻辱,不能上演!就连有关领导也下达了命令:话剧《倪》的手稿不得流传。
事情都体现在周恩来和陈毅身上。周恩来开玩笑说:“难道我们的军人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陈毅听了很生气。“这是胡说八道。军人不许有任何问题。”我觉得这种命令是不能接受的。"
1963年1月,周恩来到达上海。碰巧上海正在举行华东戏剧表演,周恩来应邀出席观看。周恩来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他被召来,调到霓虹灯下的哨兵,以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在北京演出。
2月20日,《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来到北京。22日、23日在总政话剧团剧场演出两场,轰动一时。
在命名大会上,南京军区司令员许尤氏(左)赠送了旗帜
毛主席的诗《八连颂》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第八连“南京路好八连”荣誉称号。八连指导员、连长从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许手里接过旗帜。上海电视台适时拍摄了两个黑白电视新闻,“国防部好八连命名大会”和“南京路上好八连”。
1963年8月1日凌晨,毛泽东董事长兴高采烈地挥舞着《八连赋》这首诗:
“好八连,传遍天下。为什么?坚强的意志。为了人民,几十年来。耐腐蚀,绝不碰。所以叫郝八连。解放军要学。全军全民要自立。不怕压力,不怕胁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力。不怕皇帝,不怕贼。怪孩子,如松柏。高耸傲人的霜雪之上。良好的纪律,如坚固的墙。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政治第一。思维好,能分析。好的分析大有裨益。易在哪里?团结。军民团结一心,努力看看世界上谁能成为敌人!”
1963年11月29日晚,中南海怀仁堂上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当男孩在剧中脱下军装想要离开公司的时候,毛主席一脸焦急,喃喃自语:“孩子,你不能走!去犯错吧。”男孩回到公司,毛主席笑着微微点头说:“回来真好,改变真好。”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走上舞台,和演员们握手。他边走边说:“连长赵达和老班长表现很好。”
《霓虹灯下的哨兵》被拍成电影
1963年底,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拍摄。周恩来甚至要求台词不要变,演员也不要变。1964年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平执导,沈锡盟等负责编剧和参与演出话剧《霓虹下的哨兵》的原团队成员在南京路完成了同名电影的拍摄,并将该剧搬上银幕,在全国发行。
“好八连”这个名字响彻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正文综合解放日报、乔峰、乐楚的文章,图为新华社图片)
1955年独立自由一等勋章有多少人获得?
抗美援朝志愿者“冰雕公司”:三家公司被冻死
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的飞虎队去了哪里?
非常历史
非常每天
1.《南京路上好八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怎样享誉全国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南京路上好八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怎样享誉全国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9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