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尧舜时叫载,在夏时叫年,在商时叫司,在周时叫年。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中,春节不仅是最古老、最隆重的礼仪,也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饕餮盛宴。一年之中,过节吃的食物最丰富,最精致。除了饺子,年糕也是春节期间许多食物的主角之一。
从饺子到年糕
自汉代以来,春节从立春过渡到正月初一,因此被称为“元旦”。所谓“三元日”,就是年龄、时间、月份的元。西汉时确定正月为年初,正月初一为新年。新年的前一天是除夕,是“月穷年满之日”。大年三十和元旦恰逢年循环的枢纽,所以特别容易触动人的敏感神经。它们一直受到强调“慎始、尊终”的传统社会的广泛重视,成为中国文化圈最大、最重要的节日。
品尝美食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自汉代以来,元旦吃喝已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后汉书·汉书·礼记》的记载,中国的制度规定,每年元旦,王侯要向皇帝道喜,这叫“郑超”,皇帝要设宴招待王侯,王侯要享受节日的气氛。此后,在魏晋至唐代,庆祝新年问候,皇帝的宴会成为定制。比如曹植的诗《慧远》,描写三国魏国新年祝福辞的宴云:“元元年才好。是为了嘉惠,在这高厅里宴饮。”晋朝元旦拜谒皇帝时,皇帝不仅请了一次宴会,还增加了官员的工资。
其实品尝美食是从元旦前一天开始的。南北朝时,《荆楚年谱》已经记载:“岁末,家私香喷喷,留在时代的位置是迎新年。聚一聚,好好喝一杯。留到新年12号吃年夜饭,弃街而去,以为自己会去新的地方。”年夜饭会洒在路上,淘汰旧迎新。唐人有守时的习惯。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迎新,等到大年初一,整个大年三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场酒席上度过。长安朝廷会举办宴席来守农历新年,皇室后裔和一些官员会与皇帝共度良宵。唐代孟浩然在《跨年乐城张少府》中写道,跨年要“续明催画烛,守旧年收长筵”,宋代吴在《梦》中也说,跨年“家家有筵,笑语喧哗”。至于清代吴县人所作的《陆》,则是“除夜,家宴,老少聚咸,多以吉祥语写成。它被称为“除夕”,甚至出现了“除夕”的名称。
早在明朝,在广袤的北方地区,春节期间饺子就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饺子在明宫被称为“平食”。根据刘若愚《明朝天启》中的宫廷杂史,正月初一,明朝人烧香放鞭炮迎接新年。北京故宫的老婆三次把门楣扔到院子里,叫“跌一千块”。然后“喝椒盐酒,吃小吃,即平食。”这种“扁食”就是后来的饺子,后世称之为“饺子”。是“饺子”的谐音。除夕吃扁平的食物,有庆祝和祝福的意义。有的饺子包着一两块银钱。吃这样的饺子意味着好运,这个人会有一个好的新年。清朝时,根据夫差邓冲在《燕京年谱》中的说法,“一天,无论贫富,都用白面当饭吃。叫烧饼,全国都一样。
这个有点夸张,改成“都在北方”就合适多了。当然,这里的“国家”可能特指首都。但是,这部《燕京年谱》虽然参考了很多先人的著作,包括《南北朝荆楚年谱》,但夫差邓冲可能并不重视《卓中志》中的另一种说法,一些明朝的北京人也吃年糕而不吃扁平的食物。这些人在大年初一起床洗衣服,就会吃小米饼,叫“年糕”,谐音“年糕”。后来记载崇祯年间北京风俗的《聚中志》《帝京风光》也明确指出:“正月初一...年糕,年糕。”可见明代年糕一直是帝都过年最好的当季产品。
“拆毁香门城救了姑苏人”
那么,年糕是从哪里来的呢?年糕是用糯米做成的,年糕的饮食习惯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自然逐渐形成的。197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籽粒饱满、保存完好的稻种,表明江南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长江以南水网密布,适合水稻生长。在古代,这里生产的优质大米经常作为贡品送给朝廷。
河姆渡出土的稻种
另一个传说也将年糕的诞生与盛产大米的江南联系在一起。传说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夺取了吴的王位,并帮助他一年四季强盛。何律野心勃勃,命伍子胥建“何律城”以表功德。城墙建成后,王子认为他可以放心地拥有一座坚固的城市。伍子胥见此情景,深感忧虑,便对仆人说:“我死后,国家若有难,百姓必饥,可掘三尺于襄门取粮”。后来伍子胥被陷害自杀。越王勾践于是出兵伐吴,包围了吴国都城姑苏城。吴军被困城中,粮食断绝。街上的妇孺哭得很惨。随从们想起伍子胥的指示,就带领居民到香门拆城挖地。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湘门的城砖不是用粘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砖”。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百姓,暂时度过了饥荒。这就是苏州民间谚语所说的“拆湘门城救姑苏人”。吴国人推崇伍子胥爱国爱民的精神。从此以后,每年冬天都要把米粉做成砖一样的“年糕”。
今天的苏州香门塔
这个说法可能不成立,但是年糕组已经存在很久了。汉代年糕被称为“年糕”、“鱼饵”、“饼”。汉代杨雄方言中已有“鱼饵叫饼”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古人也有一个从年糕到年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慈》中有一种制作年糕的方法叫“白茧糖”:“如果米饭在杵臼煮来煮去,就叫年糕,一定要煮得很熟,而不是米饭……”也就是说,糯米蒸熟后,趁热煮成米饭。
上海小吃粉饭糕
在同一时期的北魏,用米粉做蛋糕的方法出现在贾思勰的《齐民舒窈》。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丝过筛后,加水、蜂蜜做成硬面团,在面团上粘上枣、栗子,用竹叶包裹后蒸熟,接近今天的年糕。
到了唐代,洛阳出现了正月十五吃玉梁饼的习俗,这大概是已知最早的春节吃饼的记载。根据《金枝记议》分析,元代大部分地区,正月初,“人以黄米为核心饼”,可视为春节吃饼。明嘉靖年间的顾,出现了“年糕两食,意为撑腰”,这标志着“年糕”一词首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
天下年糕
不管伍子胥发明的年糕是真是假,年糕确实成为清代苏州春节的主要时令食品。专门用了一整节的篇幅介绍鲁的“年糕”,其中还包括“方头糕”、“薄荷糕”、“糖年糕”、“长条头糕”等各种年糕产品。清朝的《苏州府志》也说:“正月初一,从黎明明开始,放鞭炮开门,给老幼穿衣服,祭拜五祭和祖先,用药丸和粉末祭拜他们。在古代,所谓的元宵节和春饼不是在白天做的。”可见当时吃年糕的习俗是苏州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常腊八节过后,苏州人需要家家户户准备年糕。这是清朝的蔡邕说的:“走在La中间太吵,小户储米,大户不好意思。给了和尚七宝粥后,听说过年应该是蛋糕。”一般富裕家庭因为消费大,往往会雇饼工回家自己蒸。这些家庭会用年糕作为对仆人的奖励。这些年糕大多狭长,俗称条头糕。有些年糕形状像元宝,叫做元宝糕,是给亲戚朋友的好礼物。直到春节后的二月初二,农民们会把去年的年糕炒到金黄。这种饼在顾叫“撑饼”,据说这种饼在这次月食中能治腰痛。在鲁那里,“把年糕切成短条,用青油煎,嫩黄色,年年难摆风,怪五娘腰少”就是这个风俗的意思。
支撑蛋糕
同样在二月初二,清朝北部的一些地方也有煎炸和吃春节遗留下来的年糕的习惯,意义深远。日本人过年吃年糕,寓意事业和生活长久昌盛,身体永远健康。正月初一,日本人把“镜饼”放在家里作为祭品。所谓“镜糕”,就是用纯糯米做成的白色年糕,一般是两层叠放,上面放一个橘子、柿饼或者海带。
这种年糕被称为镜糕,因为日本人相信所有的神都在镜子里。根据地域不同,将镜饼作为祭品放置数日,然后进行“开镜饼”仪式。镜饼用木槌捣碎,全家人分开吃,表示新年结束,新年开始。虽然含义略有不同,但制作和食用年糕作为一种民俗在中国和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悠久的传统,并被固定为一种民间符号。
1.《年糕怎么吃 2018春节吃什么 吃年糕习俗怎么来的 年糕的做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年糕怎么吃 2018春节吃什么 吃年糕习俗怎么来的 年糕的做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2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