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5月1日电:伶仃洋超级工程建设者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田剑川和黄伟
一望无垠的烟雾,独自在海洋上。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施工现场正如火如荼。
这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的又一条跨海通道。该项目为“隧道、岛、桥、水下互通”四位一体,连接深圳和中山,全长24公里。预计2024年竣工通车。
据深华通道管理中心介绍,该项目已全面恢复,员工超过8000人,超过春节前的员工人数。
4月25日早上6点,装配工张志军带着徒弟来到中国交通第一航空管理局西人工岛施工段,想趁着早上天气凉爽赶紧开工。
他的工作是组装现浇埋管段主体结构的模板。这是人工岛与海底沉管隧道连接的关键部分,张志军不敢大意。五六人一组,将面积约20平方米、重量1吨的模板准确放置在预定位置,两个模板之间最薄的时间只有0.8米。
工人们在两个模板之间工作,就像被夹在一个薄薄的三明治里一样。“他们害怕阳光灿烂。气温升高,进去就没意思了。”58岁的张志军说,他经常呆在家里四五个小时,不能喝太多水,因为出去不方便。
上午9点,钢筋工人余和他的同事在脚手架上搬运了12米长、118公斤重的钢筋。钢筋放好以后,他拿起钳子熟练地拧着,几秒钟就把钢筋绑好了。
当泵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泵入钢筋笼时,混凝土工人陈超的工作开始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拉起一根重50多公斤的振捣棒,慢慢地从底部将其吊起,一层一层地将混凝土中的空气体振捣出去,以确保主体结构牢固。
陈超需要继续拉动振动杆来移动。“除了杆的自重,还要克服混凝土阻力和重心站在钢筋上不稳,站不起来。”他说。
中午,工人们停下来吃饭休息。
14时30分,在CCCC二期伶仃洋大桥施工段,潜水员王德长戴上口罩,穿上厚厚的潜水服,准备下水。他的工作环境比起在炎热的海上施工来说“太爽了”。
入水后,王德长沿桥墩围堰间隙用土工布密封。水下5米仍能看到灯光,工作轻松。他下去的时候能见度基本为零,只能摸索着继续用手遮挡,直到水下15米。
虽然他已经适应了水压,但是在水里泡两三个小时还是会让他感到关节疼痛。在伶仃洋大桥的标段,7名潜水员每天可以封堵600多米的缺口。
18点,白班工人陆续下班,路上欢声笑语迎接夜班工人。他们在工地旁边的海上生活区生活吃饭,未来几年将是最亲密的工友。
在生活区,深华通道管理中心和施工单位共同打造了“工人之家”。整天努力工作的工人可以看电影,看书,下棋。
夕阳西下,余晖落在海面上。在伶仃洋上,超项目建设24小时不间断。
1.《伶仃洋大桥 伶仃洋上超级工程建设者的一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伶仃洋大桥 伶仃洋上超级工程建设者的一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6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