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
申卫伟
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胡适传》、《茅盾传》、《薛恒学派评论——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薛恒学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大学》、《民国大学语境》等。
9月26日,沈卫伟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云讲堂,做了“第一院士地理分布与浙江院士故事”的讲座。
讲座中,沈薇薇给了浙江很大的褒奖。他是河南人。在研究第一批院士的地理分布时,他发现浙江在第一批院士的评选中是“惊艳”的。81名院士中,浙江籍18人。“这在当时全国引起轰动,标志着浙江科学和人文的繁荣。”不仅如此,“很有意思的是,在这届大会上,最年轻的院士和后来寿命最长的贝院士都来自浙江。”沈卫伟在分析浙江为什么人才济济的同时,也讲了很多民国浙江院士的故事。
在首届院士评选中,浙江的人数遥遥领先
"中国第一位院士是从1947年开始选拔的."沈维维介绍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为了表达综合国力,想从中国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中选拔一批院士,于是选拔工作就开始了,整个过程持续了半年。
“第一步是推荐每个大学和研究所的候选人。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可以自我推荐。结果全国共推荐候选人数百人,经过酝酿确定候选人500人。之后500人中选了150人。经过三个月的宣传和五轮投票,1948年3月27日选出了81名院士。”沈卫伟说,第一批院士现在指的是中央研究院从1947年到1948年选出的81位院士,分为三组,即人文组28位院士,数学组28位院士,生物组25位院士。
让浙江人骄傲的是,在81位院士中,浙江的民族最多。”1948年9月24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安徽有81位院士,只有我一人。”“浙江18人!”根据胡适日记中的统计,浙江籍院士19人。但是因为当时表格上有人填了出生地,也有人填了出生地等原因,后来验证了浙江院士应该正好是18。“沈维维说,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因为很多省份只有一位院士。作为北大校长,胡适觉得中国教育的地域分布太不一样了,高达18:1甚至18:0。
这18位浙江院士是:
数学组9人:姜立夫、许、、苏、、、朱家华、翁、朱克真;生物组6人:、贝、童迪周、钱、罗宗洛、;人文组3人:张元济、马寅初、陈达。
其中,陈省身是嘉兴人,当时才37岁;北张世,祖籍宁波镇海,生活在107年后。“这很有趣。首批院士中,不仅有大批浙江人,还有最年轻的院士和寿命最长的贝院士,他们都是浙江人。”
其实当时选院士的中央研究院和浙江的关系也不一般。中央研究院的两位院长蔡元培和朱家华都是浙江人。有人说,有没有可能因为院长是浙江人,就有很多浙江院士当选?“不!浙江地处沿海,经济发达,愿意投资教育,大量学生出国留学。1905年废除科举后,现代大学教育兴起。浙江学者领导中国大学教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学校长,也造就了许多院士。”沈卫伟认为,这是浙江人才济济的主要原因。
民国最好的大学几乎都是浙江的校长
从第一位院士的评选中,沈维维诠释了许多有趣的内容:
比如81位院士中,数学与生物组有53位院士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人文组只有6位院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浙江18位院士中,只有张元济没学过。“这说明留学或者全球一体化的教育对中国院士和中国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很好的诞生。民国时期,中国人生活那么艰苦,但还是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出国留学。他们出国后,看到了差距,努力学习,回来报效祖国,特别令人钦佩。”
例如,数学与物理组的28位院士中,有5位是数学专业的:蒋立夫、许、、华、苏。除了华,其他四位都是浙江人。“可以说,中国的大学里,最著名的数学家几乎都是浙江人!”
在民国文化教育史上,连续有四位浙江人出任北大校长:何燏时、胡仁元、蔡元培、蒋梦麟。此外,1928年至1930年负责清华、1932年至1941年负责中央大学的罗嘉伦、1936年至1949年负责浙大的朱克真、中山大学校长朱家华也是浙江人。“可以说民国时期,全国最好的大学都是浙江的校长。”沈卫伟说:“他们为这些学校的振兴和在中国地位的确立贡献了他们的智慧。”
在第一批院士中,宁波人贝堪称“传奇”
在首批18位浙江籍院士中,有3位是宁波人,分别是北张世、翁文浩和佟棣州。沈维维详细谈到了贝张世,他认为贝张世的一生堪称“传奇”。
贝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镇海,2009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在他107岁的生命中,有61年的学术年,是寿命最长的院士。贝·张世先后就读于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是制定毛泽东遗体不腐不朽专项计划的主要参与者。
沈卫伟介绍,贝张世留学德国时学的是生物物理,也就是生物和物理的结合。后来,他的研究扩展到一个更新的学科——细胞重建,然后他做了生物物理学的研究。“他脾气好,心胸开阔,是事业的寄托。他从未停止学术研究,并不断追求新知识。”沈巍巍认为,这也是贝张世长寿的主要原因。
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后,贝·张世在浙江大学任教并创办了生物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与苏联科学家合作研究。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他的研究设备和资料都没了。我该怎么办?根据留学德国的知识和与苏联合作10多年的经验,贝·张世创造了自己的研究条件并一直在探索,工作没有中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许多生物专家出国留学。70多岁的贝·张世也在实验室里和年轻人一起工作,并且一直在学习。“老人一直有事业追求和精神寄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解决。他有一种只要活着就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而且,贝张世长期在实验室从事细胞重建研究。他严谨扎实细致的手艺也很让人佩服!”沈薇薇说。
沈薇薇的推荐
1.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与重构
作者:郭金海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从1947-1948年第一次院士选举的历史入手,考察民国时期院士制度的建立。1955年,教务处委员会的成立,实际上是新中国“院士”制度的确立,但并没有“院士”这个名称。中国大陆院士制度的重建于1993年10月完成,即学术委员更名为院士。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充分展示了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和重建过程。
2.《大大学》
作者:沈伟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聚焦民国大学学术史上的几个问题。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研究对象,即“薛恒学派”对民国大学思想、学术和文学的影响。同时,相对于北大,涉及清华、中山、武汉、浙江等高校。民国时期的北大、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分别代表了激进和保守的传统,即“新青年派”和“薛恒派”。作为一种文化姿态,他们激进保守的传统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了展示,也展示了他们所支撑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同时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思想观念、学术观念和文学风格。
1.《浙江人在中国的地位 沈卫威:70多年前的首届院士评选 浙江“惊艳”了全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浙江人在中国的地位 沈卫威:70多年前的首届院士评选 浙江“惊艳”了全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9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