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消息,在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教育董事长兼总裁俞璇、普信教育联合创始人兼全球儿童总裁、精英教育集团副总裁焦电、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共同探讨了“OMO:下一个主战场”的话题。
核心要点:
宇轩: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扬长避短”,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平台。
张世彤:每个人都在谈论三四线战略。我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地区领导人的权力。我们认为科学家设计的产品模型好,没有地区领导我们下不去。就像我们做好产品一样,不能在自己的学校里推下去。我们做了一些很好的教材,你们老师不用。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抓住他们的核心痛点是什么。
焦电:现在教育行业所谓的OMO有几种形式。一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服务;二是线下教学和线上服务;第三,线上教学和服务兼具线下教学和服务。
宁:在OMO的情况下,在为用户提供最完善的教学服务的情况下,新创业者的机会很少,因为我可能打不过你们其中一个,你们30个围着我转,我可能做不到你们。
以下是现场记录,已经被很多人梳理过了:
除了一般概念之外,OMO探索的几种具体形式
主持人:今年全行业加了一个关键词“OMO”,大概是2019年初开始的。许多大型机构相继启动了OMO战略。你怎么看待这个关键词?
俞璇:由于韩晶是一家传统的线下企业,我们一直专注于个性化教育,直到2018年,所以我认为OMO对线下教育机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在这个机会中,我认为线下教育可以思考我们未来将使用什么方式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线和线下集成为我们的客户带来价值。
我觉得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扬长避短”,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平台。
其实人们对OMO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我用线上服务拓展服务,或者我用线下服务拓展触角,或者我用IT赋予老师和客户权力。
我认为韩晶将开放市场营销视为一个问题,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教育。这两件事分开做,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打开整个教育服务的链条,我们在思考IT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比如我们的家校沟通,收费,老师的课程安排,在线试卷,老师可以智能生成试卷,进行个性化的教案或者个性化的教学。
第二阶段:我们还在怀疑教育服务是否可以系统化的进行,而不是每个所谓学术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根据时间节点和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告诉学校管理员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计划来帮助他。
什么样的老师配什么样的学生。在这些纬度上,今年大家都在谈论ABC的各种IT互联网手段,如何把教育线和服务链的很多环节带到IT或者线上,或者通过大数据获取学习的学习行为数据,这样可以更好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
我认为对韩晶来说,我们是整个在线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对于OMO来说,韩晶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我们觉得对于一个线下的教育机构,我们更注重体验,比如。今年我们在六个城市建立了九个校区。
众所周知,今年教育行业面临着所谓的合规问题。我们不符合要求的楼层应该移到符合要求的楼层。我们的一些校园必须搬迁。在搬迁的过程中,我们重建了整个校园。
在整个校园重新装修的过程中,我们按照OMO的整体逻辑进行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之前我们在考虑个性化教育,一想起来就是一对一。无非是老师教学生,收费贵一点。
但是,我们觉得这并不是客户的最终需求。客户的需求是我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班级,教案,老师。
我觉得我们在思考OMO的时候,是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觉得线上工具,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下老师都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客户最重要的需求。
当我们改造整个校园,一对一的教室,一对多的教室,甚至是有阶梯和双师课程的教室,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整合到一个校园里。换句话说,线上老师和线下老师都可以教孩子。谁来决定如何教育这个孩子?经过我们的个性化评估系统,韩晶在过去的19年里一直作为我们的学术管理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个学术管理员承载的更多,一个叫匹配,一个叫知识。匹配什么?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当你有了个性化的教案,如何通过不同知识点掌握的不同情况,推合适的课程和老师,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件事,很多机构都在做所谓的知识点切片,我们切片不同科目,不同年龄段,然后做知识点。
然而,韩晶试图做另一件事。我们称之为教育管理的切片。我们把一个学校管理者需要做的所有匹配工作和知识工作从不同的工作类型细分到对学生的所有情感支持、学业支持、择校和学科选择,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时间线细化的。
所以通过一个全新的学校组织,把线上和线下的场景放在一起。但学生家长和学生并不负责选择学生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学校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为他们选择线上或线下。他们在同一个校区,也就是可以在网上选择很多优秀的课程和一些好的教案。当然也有韩晶提供的,也有韩晶合作伙伴或者市场上优秀的在线教育提供商提供的。
与此同时,还有来自韩晶的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线下服务。我们应该谈一谈未来的理想,我们对未来抱有希望的理想,因为我认为教育的最终发展无非是两个大的极端。
极端一:我们这个阶级是无限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线上大班,可以很有实力,可以做大班。一个老师可以教很多学生。
极致2:极度个性化。小时候有很多专业的老师为每一门学科或者学习,心理,情感服务。
我认为韩晶可能属于后者。我们从极其个性化的角度切入这个市场。当我们从个性化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时,我们觉得我们必须看看所有的在线和离线工具,最后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客户在相同的场景下做出最佳选择。
主持人:为什么2019年会成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OMO的重要节点?
宇轩:第一,我们选择在2019年尝试这个OMO,是因为这个市场有很多地方做好了准备。
在这个时间点上,在线教育的类别、产品、内容、工具都变得非常丰富,在线产品、内容、教师的提供者也更加开放,愿意下线。他们也觉得线下与我们的客户、孩子、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他们的产品进入更深层次的客户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认为有机会。
第二,线下教育机构也一样。我相信很多线下的教育机构都在他的DNA里,或者说他刚起步的时候,他的团队没有做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能力。这时候如果他能打开自己的平台,把线上的内容、工具、产品打开到线下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基于学校的监管更好地将这些在线内容、工具和老师带到我们的线下
主持人:朴昕去看OMO的时候,他的思维会不会和其他机构的思维不一样?
张世彤:Park Xin是一个收购平台,所以我们自己的OMO未来看起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因为我们每个机构本来就不属于我们,它的产品体系和老师的教学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把一个不属于教材体系和培训体系的内容交给一个原本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机构,那就非常排外和排外了。
当我们想到OMO的时候,我们是从现场来思考的。
OMO的第一种模式叫“谁先扣钱”,就是我先以一种形式服务,再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我。
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服务行业,所以我们会利用在线课程让用户提前感受到服务。比如大部分线下机构还是跨季打专班,而不是同季的专班。跨季特种班期间,如果我想报暑期特种班,这个学生很有可能会在3月份报特种班,但是如果我不启动服务,我的暑期特种班开学的时候,很多教室很可能是空的,因为这个学生很有可能报三四个机构的特种班,到时候他可能会选择其中一个。
所以为了让这位同学能来我们的线下专题班,我们会提前准备好线上内容,从你进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为你服务。
除了线下先服务,还有线上先服务吗?我们现在有许多在线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或经验点。原因是什么?
除了体验式营销,客户单价高的教育产品之一,肯定是一种高度亲密的转型,所以他其实是在寻找可以直接转型自己的私域流量的用户,成为他在各个城市的合作伙伴,这样转型才能进行。所以这个场景以线下为入口,然后上线。所以第一种OMO方式就是我先以一种形态发球,然后再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第二种是OMO,大家都称之为常识。新东方第一次私教是一种尝试和体验,相当于周中加个复习提价。之后以后又进行了改革,就是学生可以报三到四科,而我网上只报一到两门,然后再网上报两到三门。
第三是我们现在有很多外教项目,相当于线下学英语,然后我在网上放了一个扩展部分。在柏诚的推广期间,我们刚收购的时候,所有的机构都没有上线。我在柏诚负责IT和线上工作,然后第一年我们的营业额在3%左右。所以我觉得线下机构想上线,是有门槛的,可能只会让你的营业额增加3%到5%。
因为你的产品边界在扩大,它带来的其他好处也非常高。比如你的特殊类转换率可能会提高,你的常规类转换率可能会提高。而且,当他真正思考现场的时候,他会非常细致。如果理科课教什么的话,他可能只是把我们留下的作业都讲了,文科可能模块化很多,类似于我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我讲阅读理解,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对场景和事物的思考。
主持人:今年年初,Elite说未来对OMO的投入会非常大。Elite是如何理解OMO这个概念的?
焦电:其实OMO是线上-合并-线下,线下机构肯定不满意。喜欢线下-合并-线上没关系。这个最早的概念其实是李开复老师在2017年提出的。当时是针对新零售的。所以OMO在新零售的具体落地,比如Boxma先生,是比较典型的。
在我们教育行业,所谓的线上-合并-线下,或者线下-合并-线上,从你的角度来说,有几种形式。
第一,线上教学和线下服务。
比如线上教学就是一个纯粹的线上机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然后做一些可能接近线下事件的服务。
二是线下教学和线上服务。
我们可能会把重心放在线下机构上,把我们一些教学方法的七步、六步等一些环节移到线上。
第三,线上教学和服务兼具线下教学和服务。
这是未来教育最难也是最终极的形式。这种终极形式涉及到组织结构和业务形式是否能够支持您的业务格式。比如我们现在的教研如果涉及到线下或者线上,如果你纯粹是在做一头,当你打到另一头的时候,你的教研体系里的人才能不能支撑,你能不能做一个传统的教研人,你的知识切片能不能更精准,更适合线上的教学服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是线下完成的课,网上放了一些作业,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对你的操作系统和教研系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要同时教,你的知识体系、结构、切片都要非常精准。其实你的教学科研和运营压力很大。
目前精英主要是线下教学,然后一些环节放到网上,还有一些线上教育机构内部孵化,我们尝试在内部突破这个生态链,看看我们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否可行。
目前,网上链接,如一些批改作业和家校沟通,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对教学科研影响较小的链接,应该先放到网上,提升他的体验。
主持人:作为我们整个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包括你自己,你曾经是老师。如何看待现在大家对OMO的探索?
宁:说到OMO,从2010年到2014年,我开始做思维堂,相当于升级版的学习与思考。比如学习和思考一小时60元,我们可能一小时130元。要想达到130元,必须升级整个教学体系和教学服务。事实上,我们特别关注在线部分。
我们是第一个做数学思维交互式白板课程的,也是第一个做Ipad课程的。也是第一个为学生课后做移动app的。线下培训班第一款手机app,不是为了学习和思考好,而是做一个莫比思维堂。那时候我们不叫OMO,我们叫O2O。当时我们指的是线下二在线,即整个人类社会是由物理空间向数/[/k组成的。
印象特别深刻。我开战略会议的时候说O2O其实是错的。是O&O,而不是从线下到线上。我认为整个在线和离线服务是为了学生或家长学习以达到最终结果。这可能是我们在2013年和2014年今天对OMO的简单理解。
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各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行业线下融合的先例,包括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的先例“盒子马先声”,教育行业OMO的很多例子。现在我们正在寻找增加在线服务的培训机构。当你看到那些离线开放的所谓在线服务机构时,你不应该感到惊讶,因为你的服务将扩展到你的最终用户可能到达的任何地方。
从我们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OMO真的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空形式的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与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已经达到了充分发展的形式。
韩晶、蒲鑫和景瑞在OMO探险中穿越的河流
主持人:韩晶在OMO登陆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例如,如果离线学习中心有大量不同形式的产品,这种质量控制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是由韩晶负责所有的质量控制,还是由合作伙伴负责?
宇轩:我们所有的质量控制都是韩晶做的。其实这不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首先,在线教育产品的第一层次是质量控制。我们引进好的,不把不好的介绍给客户。还有一个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的问题。
我认为作为我们一直做教育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一线员工和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尤其是这次想做OMO试点城市的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了解哪些不同的类别,教学形式和教学产品有什么区别,如何对应不同孩子的特点,是最难的一点。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
刚才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最难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无非是组织和人。要做好整件事的理解和执行过程。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计划。
因为个性化,我觉得IT不仅需要IT逻辑,更需要主观判断。我们不能用一个冷冰冰的评价来做出所有的判断,而必须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然后把评价和不断调整的定期主观评价结合起来做出这个判断。
所以感觉对合作伙伴的产品特性和内容都很熟悉。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内容和产品推给合适的孩子和家庭。可能是因为学习特点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智能潜力不同。我们身后有几件事:
1、教育切片,细化服务和流程。
2.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的智力潜能都是切片的。有的孩子可能语言优势,有的可能数理逻辑优势。你用的是什么样的产品,是用的多了去讲,还是给他看,还是边做边学,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不同的方式?
3.我们对儿童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进行分类。从孩子的感知过程来看,孩子是独立的还是依赖的,是应该去上一对一的课还是去上工作班,我们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认知模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什么样的事情会给他带来学习动力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然后和我们的课程匹配,线上课程匹配,线下课程匹配一一对应。只有这样,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像你说的做好质量控制。
主持人:朴昕在做OMO的时候,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张世彤:我之前在朴信推过OMO项目,因为我管理IT,整个在线管理。当时我们第一年就赚了近7000万。怎么做?
我们是一家线下教育公司。其实也很痛苦。比如我们组拿了一堆课程,我去这个学校,我说你现在是在卖你的课程。如果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我在里面记录了一些题目的讲解,你就和你的课一起卖。
老师会说一句话“他说得比我好太多怎么办?”真的是个现实问题。第二,“他跟我说的进度不一样怎么办?”很多问题,除非你得到他的共识,否则是推不下去的。
那怎么解决呢?在这个OMO板块,我们做了一部分,做好教学内容,做好动态效果,做好每个题目的PPT。来这个学校说一下你们学校初中或者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研室有多少老师?他说,我们12个老师。我说,正好。一个人讲一章,就成了一整套课程。可以买。所以有很多外化的部分,那怎么办?我们还告诉这些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都会把图片剪下来做表情包发给小组。所以,就变成了亲密关系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真正下线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是信息部分,我一定要把最好的内容给孩子。事实上,这个孩子第一次在网上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做出了选择。他喜欢这个老师。你为什么不让他教他?
所以当时我们做了第一个改动,让各个学校的教研组按照小组的大纲和内容记录自己的课程,卖给这些孩子,一年更新一次。一套课程多少钱?一套课程可能要三四千美元。说实话,我没有给他们低价。事实上,他们卖得很多。如果一个学生一个学期上30个小时以上的网络课,我多收他200元。其实这个利润值很高。
在第二个州,我们知道有很多城市的入学率很低,所以很多城市的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城市上高中。如果我是成都的孩子,成都的名额没了,也许我会去一个地级市上高中,很多私塾,中学,高中,每周放一天假,或者每个月放一天假,真的很痛苦。
除了小学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在初中和高中做工具,就是让这些学生有个上课的地方,用这种方式拓展我们的边界。像一对一,很多三四线的孩子都是先来省城上一对一的课,但是到了学校就回去了。我该怎么办?再来补充一下这门课。
朴鑫还接待过很多全日制学校,艺考学校。我们知道艺考学校的文化课经常被退。怎样才能重新构建我们的文化课体系?所以我们就加上这部分的文化课体系。
刚才老师们都在讲其他行业OMO的例子。我分享一个其他行业OMO的说法。我们常常希望用户数字化,但其实我们最大的努力应该是在供应链的数字化上。
我们之前一直在这部分工作。供应链数字化肯定是不规范的。他不是说我有一个标准化的公式。如果你们都进来,直接按照我的标准化公式上传,就可以成为一个组织。真的是一个个推人。你有一个单独的包裹吗?两个人有折扣吗?在供应链里真的很详细。
所以,在每一个线下机构,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好OMO,我们真的要为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老师做它非常细致的数字化。我说的是小机构和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个机构,而不是一个全国性的大结构体系,所以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对大家多一点帮助。
主持人:朴信有一套针对那么多原本收购的子品牌的有针对性的节目课程?
张世彤:因为你不能统一销售,因为你总是要请别人帮你销售。为什么孩子要开那条线上课?他不缺上课的台词。他真的很喜欢这个老师,因为他为班级开路。
你会发现这种事情叫情感联系,你总觉得我们应该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打开视频的那一刻,他的兴趣点,打开率,完成率,往往比它是否是一门真正绝对意义上的好课程更重要。
去年底跟沙云龙老师说,我不想当高管。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打,这是全球儿童的品牌。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是冷启动项目,所以没什么。
我觉得现在创业有四个必备的内容:
1.你的产品实力足够好。
2.你的牌子应该可以。如果不行,就不应该叫包装炒作。现在包装不够,要炒。
3.你模型的创新。
4.系统力。
其实Park Xin的意思就是模式创新加制度动力,制度动力就是我们能管理好一个学区或者机构。模式创新是我买的,这其实也是朴鑫的核心竞争力。
当时我们选择儿童这个类别的时候,我们的模式创新是什么?首先,如果你懂的话,中国从事保险、直销、微信业务、垂直系统的人大概有7000万。阿里曾经有个报道说,未来五年,三四线有一半的人会是一线城市大公司的合伙人,因为三四线很多公司会倒闭。这些人呢?他会选择一线大公司合作,分销他们的好点子和产品。
所以大家都在说三四线的策略。我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地区领导人的权力。我们认为科学家设计的产品模型好,没有地区领导我们下不去。就像我们做好产品一样,不能在自己的学校里推下去。我们做了一些很好的教材,你们老师不用。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抓住他们的核心痛点是什么。所以当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模型,就是我需要一个单品和爆款的产品,也就是儿童版块。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的研发,我们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在一亿多元。我们去研发炸药产品,很快就上来了。
然后我跑遍全国寻找合作伙伴。希望每个城市都有200人能帮我卖教育产品。现在社交电商或者微信业务系统都没有教育产品,但这仍然不是我们的业务。我该怎么办?当这个城市有200人帮我卖儿童爆炸性教育产品的时候,当这个城市大约有两三千人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的时候,第二步,我将在这个城市同时开18家店到20家店。你可以认领这200个人。你想开就开,不开我就开。我们有分级的方式,然后这个城市会有200人帮你招生。
主持人:这是城市伙伴的天性吗?
张世彤:是的,只有200人会帮你招生,而且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使用过你的产品,所以我们会非常快下线。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包装好后,我可以同时在全国的后半区开1000家店,以这个速度做我们整个的混批部分,但是你要有系统的能力,所以你有能力在一家店做好,做好。
所以我觉得OMO除了产品层的OMO,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包含了OMO,你可以拿出来做哪一部分,以后赚哪一部分。
主持人:精英探索在这里是什么体验?
焦电:众所周知,精英教育的核心业务是个性化,有点像韩晶。首先从操作的角度,我分三个层次来说一下OMO实现的难度。
第一,线下个性化一对一移动到线上一对一在用户体验上几乎是一样的,对操作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也相对容易。
接下来的两个更具挑战性。
第二,同构模式。也就是说,线上学习的空和线下学习的空是不一样的,所谓相同的配置就是相同的班级类型。比如你有25个人下线,25个人上线,配置一样,相对容易。
第三,异构模型。就是线下是我,你带着一对N去网上上班,或者网上变成一对一。你对你的整个教研和老师的课程安排体系影响很大,这是最重要的。
而且,优秀的老师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不管是什么知识切片,最后都需要人去解读教学结果。好老师呢,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已经完成了线下和线上教学。还是一样的24小时。这是你无法克服的身体限制。我们每个人其实只有24小时。这就是从一对一到同配置再到异构型,不断增加。
精英接近第一种,因为我们的主题业务是个性化的,现在是线下一对一到线上一对一,用户的视角体验也趋于接近,但是他的授课时间空变了,但是一对一和老师的互动效果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同构,甚至是后来的异构,是精英发展方向吗?
焦电:这是绝对的。比如在异构模式下,如果你的AI切片切割的足够准确,你可以在大类直播的时候使用一些AI技术作为辅助,比如AI伪直播。除了我们的老师,可能还有一个真正的AI老师,其实是录播班,因为它的切片切的很准很细。
其实一对N已经接近录播班了,因为用一对N的时候你导师根本看不到。比如峰值达到3000的时候,整个聊天窗口的记录都是他举手不能兼顾的,所以基本接近录播类。所以可以用AI的伪直播。只要切片切得足够细,它的整体演讲逻辑和整体教学逻辑都没有问题,也还可以。
再者,线下小班改为一对一,以排课为主。我们对内称之为高水平,对外称之为“优秀教师毕竟少”。如何合理安排他的输出时间?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可能有两个很大的考验。第一,背后的制度一定很强。第二,整个组织能力要精英化,包括老师的课程安排,不同种类课程的老师如何线上线下安排课程。
焦电:是的。
第一,操作系统涉及到老师的课程安排,他对时间进行精确的切片。你需要知道每个老师的主要输出时间。
第二,如果一对N直播,这就是直播技术,是多线并发结构。
如果你有外教,也许你的ID线等硬件设施也要准备好。异构结构主要涉及我们的教研系统,也就是AI伪直播的切片。
所以是三大体系的支撑,也就是说以后做好了,就从三大体系入手。
主持人:你预计精英们还要多少年才能达到更成熟的OMO状态?
焦电:我觉得当线下占了我们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业务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是OMO成功的第一阶段。
OMO的机会将在大型机构,而不是企业家
主持人:你觉得现在OMO在整个行业的探索方向如何?你的视角是观察者、评论员、参与者三重角色。
宁:我想说几点,因为我们是投资,现象就是本质。如果大家都在说OMO,我觉得可能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从用户共识的角度,从创业者意识的角度,从整个行业对这件事的看法来看,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我觉得他希望解决的是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低效率。
本质是什么?教育培训行业的整个价值链非常短,非常粗糙。最早的时候只有你解决了师资、招生、教学名额的问题,整个服务就完成了。经过20年的发展,其实是25年。如果新东方成立的话,25年的发展就是让整个教学价值链更加细化和全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OMO整体上顺应了这样一个大趋势,希望在更多的场景中解决学生或家长的多维需求。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核心业余其实是在做前期投资。从前期投资来看,今天不能再投精英、朴鑫、韩晶了。他们已经过了前期,我们会怀疑我们投的新公司怎么能干掉他们,还是还有空幸存者在他们的魔掌下。
主持人:蓝象投资项目的思路是什么?
宁:蓝象的思维肯定需要把重点放在年轻人身上。第二点,我觉得很重要,技术真的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不同的人对科技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人对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所以我觉得解决一个教育问题,比如自动驾驶,和其他行业的服务是符合标准的。他对科研的理解,对技术的理解,对工程的理解,对确定真正人工智能知识的问题的理解,我们教育中某些部分的划分不确定性,对场景的理解,对用户的理解,对渠道的理解,对品牌的理解,其实对于今天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最先进的行业对。
主持人:OMO只有大机构才能做,创业者有机会吗?
宁白宇:我说的是很实际的情况。比如近五年来,资本第一次开始在教育风险投资领域发挥实际作用,无论是支持普信去并购还是支持精英上市大笔资金完善自己的后端系统,还是支持VIPKID或者ape辅导之类的机构,做大量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用户普及。比如在此之前,资本对上市前的学习和思考的发展影响不大。
到今天为止,可能还有20家公司剩下5亿多美元。像在座的各大行业组织一样,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市场,但这里已经有二三十头大象了。不要假装看不见他。
所以,在OMO的情况下,在为用户提供最完整的教学服务的情况下,新创业者的机会很少,因为我可能打不过你们其中一个,你们30个围着我,我可能做不到你们。
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它的机会在于说,当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的认知杠杆和人才的认知优势,低成本的解决某一个问题,在一片细节中解决某一个问题。OMO在这个大规模团级重操作领域,其实并不是最适合创业者的领域。
所以从创业的角度,就像christensen说的,特别简单,就是“低端服务的创新是最好的”。都越来越重了。可能一个客户一年收一万块钱为你服务。牙齿,但我认为最好的机会是那些从未被服务过的人。他一年买不起一万块,可能一年两三千块。我给他一个产品,我现在就跟你做。
所以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说,那些人需要的OMO和他们现在做的价值网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新创业者总会有机会,因为总有人服务不好,总有人想有更好的服务,所以我觉得创业者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很多新书《改变与重生》《培训行业2014-2018珍藏版》都在发售!独家揭示教育行业23名顶尖选手的“潜力、知识和技能”。直接点击小程序购买。
1.《omo 教育行业OMO:破局点会在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omo 教育行业OMO:破局点会在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58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