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战略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系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规划对于实施国家生态文明顶层布局和系统设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明确定位。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在“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先导和灵魂,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载体,社会建设是条件。这五个主要结构相互作用、嵌入并相互影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作为一项综合规划,在各行各业的规划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图1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

第二,做好两个衔接。

纵向上,配合做好《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关于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估考核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横向上,做好与地方环保、发展改革、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三是形成三个统一。

统一认识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高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领导水平,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增强各级行政部门和公众的认识,让决策者和实施者认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全社会团结一致,真正把政府自上而下的意志和群众自下而上的意志统一起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统一布局

目前,各有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专业规划,有的以经济发展为主,有的以土地或城市规划为主,有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不同方案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或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府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统一布局,可以实现“多规融合”的目标,落实“优化生态空”的理念,将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专业规划有机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平台上构建符合科学发展、有机联动的发展规划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

统一监管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各级政府管理。某部门很难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现。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各行政部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职责和分工,提出各部门的具体行动目标和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调度和协调,建立各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执行力的高度统一。

第四,遵守四项原则。

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优化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全面推进,突出特色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空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土地空格局,大力提高环境质量,探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和制度改革,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典型示范

深化生态文明体系改革创新,构建产权清晰、多方参与、激励约束并重、体系完备的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生态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创新载体的示范和推广,形成生态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效应。

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

综合运用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和社会的“自主的手”,建立健全密切相关的制度框架,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构建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主体参与、多方互动的生态治理模式。

五是规划五行。

计划时间

规划周期一般为5-15年。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明确界定为行政管辖范围。

规划目标

环境恶化,身体退化,心灵硬化,语境萎顿,都是后现代都市人的苦难。通过这样的苦难,有必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天共享”。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终极福祉。因此,生态文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空生态优化、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生活生态和谐、文化生态繁荣、制度生态完善。

规划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框架由系统层、核心层、目标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组成。其中,/land空房间包括三个目标层:生态空、生产空和生活空。生态文化包括三个目标层:生态管理、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生态经济包括绿色、循环和低碳三个目标层。生态环境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两个目标层。生态生活包括三个目标层次:环境服务、生态服务和社会和谐。生态系统包括三个目标层:环境容量、法律法规、环境权益。

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是指在系统分析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指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程项目,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六,构建六大体系。

坚持格局优化,构建科学、合理、集约的生态空体系

1)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有效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和整治,构建国家生态红线安全格局。

2)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国家土地空按照开发模式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个主要功能区。合理控制发展强度,调整优化空之间的结构,实施空之间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3)逐步实行环境分区管理。为保证各片区的环境功能,制定了各环境功能区的主要环境功能目标,建立了“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水、气、土等专项环境质量目标、指标和管理要求。下定决心。

坚持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体系

1)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发展转型。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两型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支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

2)规范企业管理,实现节能减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规范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企业清洁生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发展特色产业,注重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方便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生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绿色物流产业、绿色生活服务业和新兴绿色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产业生态文明意识和节能减排水平,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和创新能力。

坚持标本兼治,构建清洁、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体系

1)增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

优化和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建设绿色公园,有计划地改造和升级现有的路边森林。同时,拓展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塑造水陆环抱的景观,打造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组合式人工湿地模式。

保护和恢复河岸生态系统。优化各水系的地表径流,形成“树枝状”连续网络结构,以维持河流健康,保持水流通畅的状态特征,保持其天然河堤。沿海地区应有足够的绿化带空,采用河道疏浚、河岸加固、生物湿地处理和生态修复等方法,全面恢复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绿化美化生态系统,重点建设升级一批社区公园,提高建成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化、住宅绿化、河道亲水绿化的质量和面积,推进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保障饮用水安全,确定水源保护区等级和边界,设立标准标志,制定拆除、整治和总量控制计划;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安全应急预警系统,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应急预案。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加强扬尘控制,从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等方面提出控制交通污染的措施。

加强噪声源控制,主要包括工业设备应选择国家相关机构认证的低噪声产品,推广使用低噪声路面材料降低交通噪声,限制城市娱乐场所的营业时间和音响设备的音量。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和土壤重金属控制,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针对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地区、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等土壤污染高风险区域,从加强土壤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和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3)全面整治农村,全面建设美丽农村

结合各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基础工作和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落实“以奖促治”政策,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同时,实施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全覆盖、拉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在开展乡镇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进种植业污染防治中,提出了连片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农村的措施。

坚持规划先行,建设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人居体系

1)建造绿色空房间,营造优美的生态景观。建立“绿网+绿色街区”的生态网络,构建以生态廊道为骨架、街区绿地为基质的生态格局。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绿化景观的有机融合,完善“林、水、山、城”的区域生态系统,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网络型的生态景观结构,突出城市特色和自然气场。

2)建设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建设给排水设施、能源通讯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市政设施。协调城乡市政设施布局,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配置市政设施,增加市政设施覆盖面和密度,提高市政设施质量,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3)推进社区建设,建设健康宜居家园。将生态效益理念应用于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居住区,逐步推广生态住宅。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美化人居环境,营造节能、高效、优美的人居环境。

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和谐、文明、多元的生态文化体系

1)传承特色文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立足地方文化基础,着力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独特基因,加强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创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创业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2)培养生态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以政府、企业和公众为主线,全方位培养生态道德意识,通过绿色器官创造、引导和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倡导公众绿色消费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的生态道德、环境责任和生态环保意识。

3)深化生态创造,夯实生态文明基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目标要求,开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色细胞工程建设系列活动,不断巩固和深化建设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通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到机关、企业、学校和农村,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理念认知水平,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坚持城乡统筹,完善高效、民主、完善的生态体系

1)推进绿色政府建设,完善绿色政策体系。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程序和管理措施,制定绿色采购标准,优先采购列入国家、省、市“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将政府绿色采购与绩效考核体系相结合,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培育和严格实施绿色采购制度。积极推进“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绿色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环境资源交换平台,完善排污权交易和生态税收制度,探索建立生态核算体系,完善企业退出环境资源获取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行政体系。

2)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完善问责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绿色GDP”评价体系,使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评估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长效、动态监督和问责。

3)创新环境管理机制,确保区域共建共享。建立环境决策会议信息公开、听证会制度和专家协助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整体协调机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标准,优化区域环境资源配置。推进环保领域整体合作,协调信息互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合作。

4)加快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推进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在线视频监测系统,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建设,增强日常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和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天地一体的环境监管体系,从环境管理组织和队伍建设、环境管理信息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执法、环境教育和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建设一支合法文明的执法队伍。

第七,完善七大保障。

组织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领导,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加强统筹协调,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明确责任目标,加强评估。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土地与之间的开发保护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清理和修改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机制保障: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通过法律程序和渠道让更多公众参与决策和监督;二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作机制,包括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交流机制,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模式,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条件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财政保障: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保证年度增长;二是要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设备融资、发行公司债券、福利彩票、上市融资等方面支持生态项目;第三,推进生态建设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科技支撑:一是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生态产业等方面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第二,要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开展环境现状普查,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数据综合集成。三是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人才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评价机制,优化领导干部岗位配置机制,选拔最佳干部机制,监督干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制定生态文明人才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教育培训档案制度和报名制度。加强生态文明人才引进,建立区域人才需求信息系统,创新区域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提高人才引进服务水平,优化生态文明人才发展环境。

舆论保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拓宽思路,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使生态文明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八个结论

生态文明,规划第一。如何做好生态文明规划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能通过一定的技术、产业或制度单独进行,而是需要多种渠道综合布局,引导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系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系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7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