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缓缓升起,雾气在森林里消散,古镇的轮廓逐渐勾勒出来。青砖瓦,歪角飞檐,一条又长又弯的胡同两旁,有高低木门,栗色门柱,雕花窗户...最近,边肖来到江油市二郎庙镇清林口村,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城市,但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岁月味道。

青林口的起源得益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巴山的王叶山和人字山呈纵横走向,形成陡峭的谷口;法师,通江之源,接山河,形成开阔的河口;此外,千年蜀道的路与金牛路在此交汇,形成了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埠,从而留下了一批较为完整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堂、古刹、古刹、古亭以及大量的木屋。

三条古道交汇处

打造“取之不尽的绿色林口”

建于元末明初的清林口古镇,位于江油、梓潼和剑阁的交界处,被誉为“纪明三县”。明清时期,古镇有100多家商店,当地产品不断销往成、渝、Xi、北京、上海等地。

商队由南向北,形成了三条进出清林口的古道,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据清代《梓潼县志》卷五:“青林场,东通宝鉴,西达张江,步骑自行车,往来不息,通衢。”

北路是川西北到陇南的一条古道。陇南与川西接壤,但被龙门山阻隔。青林口位于龙门山北段断裂带的南缘。从这里经过六合、青川、白龙江峡谷到甘肃碧口、文县,道路比较短且平坦。陇南商人到达青林口要经过山区,然后只经过小山丘南下成都,所以青林口是当时川西北与陇南之间重要的物资交流集散地之一。

“渭南的悍马车队把文县的花椒、当归,碧口的生漆,陇西的党参、皮毛,宁夏的枸杞运到青林口古镇,或者继续往南运到成都交易,然后运输布匹、日用品。铁、药、盐等。回渭南。”聂薛永,一位80岁的青林口人,告诉记者,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他的祖先称来自陇南的骡队为“文仙子”。

东道是川西北到关中的古道。从四川到北方省份的道路被秦岭封锁,极其困难和危险。李白曾感叹,因为吟咏难,所以难于上青天。但历史上四川还有很多古道可以进入关中。清朝到民国,北上的商队可以选择从青林口经过剑阁五莲镇,进入川陕大道,翻越秦岭到关中。

南岛是川西北至成都南部的通道,主要负责青林口及其周边地区与成都、自贡、宜宾、云南之间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比如盐、茶、布、铁器等大宗物资,以及来往于省会的书信、公文,都是通过南道运输的。南来北往的商人口音不一样,所以历史上有句话叫“青林口不缺”。

现在青林口古镇还有很多店铺,大部分以卖茶叶、木耳、中草药等土特产为主,而制造业、金融业、纺织业早就没落了。“现在来青林口的外国人大部分都不是买卖货物,主要是观光。”聂薛永说。

在一家专卖店前,一位来自甘肃的游客正在尝试吃豆腐干。“好吃!有很多种口味,有辣的,有五香的,有藤椒的,有烧烤的。我想带一些回去给我的家人和朋友。听说古代陇南想吃四川特产,坐商队来回至少要一个月。现在,交通便利,离家不到一天就能品尝到正宗的川菜。”

遇到水就建桥

促进贸易和人员交流

清林口古镇建筑布局呈T型,一边是老街,一边是新街,全长约1000米。老街建于元末明初,新街建于明清。记者鸟瞰山景,却见古镇依山傍水,以红军桥为纽带,老街沿通江之滨向北延伸,新街向西南山脚徘徊,宛如云烟中的巨龙。

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边肖进入古镇新街。街道不宽。古石路两侧有古宅,建筑有古檐式木结构、四合院、三向台式建筑和奇特的吊空吊脚楼,都是明清时期的典型建筑。家家门前种着阔叶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沿着长长的石路走到廊桥,廊桥在新街的西端。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桥,长23.7米,宽6.5米,高7.8米。桥面上建有木桥楼、斗拱屋架、小蓝瓦屋顶、歇山顶,是典型的川北古石拱桥。桥内每块拱石沿横向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石拱结构技术的局部色彩。桥面上有精致的桥梁建筑,刻有各种图案和几个浮雕图形,造型优美。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二郎庙镇副镇长介绍说,1911年,冷、胡奋岩等村民为了方便新旧街道交流,繁荣商业,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名为“”。光绪年间,当地商人集资修建桥梁建筑,成为今天的规模。1935年4月,红军穿过剑阁,沿着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金牛古道进入青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仪桥改名为红军桥,现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和青年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过红军桥是老街。沿街的房子沿着河边排列。外面看起来很低,不显眼。走进去,发现有个吊脚楼,分三层。每层楼的空房间都足够明亮。因为老街的地基比河高,房子底层建在地基下面的河堤上。

老街的尽头是一座横跨通江的电缆桥,叫做永济桥。铁索桥铺木板,宽4米,长128米。这座桥设计独特。那一年,附近专门建了一座三层楼一厅的云楼,叫“锁水寺”。它的寺庙建在三檐的屋顶上,屋脊檐上有彩陶人物和动物,生动、可爱、逼真。

会馆两旁是庭院

文物的突出价值

镇上有许多庭院。现在,广东会馆和黄家院保存完好。建筑宏伟,文物价值突出。2013年3月,青林口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青林口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青林口古镇保存下来的大殿大多是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修建的。明末,位于甘陕川蜀路交叉口的青林口爆发战争。它曾被饥荒摧毁。清政府实行“招人回川”、“移民四川”的政策。湖北、陕西、广东、福建等七省移民帮助老幼陆续进入青林口恢复生产,安居乐业。

会馆是外省移民为了联系农村友谊、团结互助、发展商贸而修建的。据刘志忠介绍,青林口建有四个大厅,其中只有广东厅被保留下来,精致的剧院是川北必去之地。整个剧场宽19.7米,深13.2米,面积225平方米。它悬在山顶上,只有一个屋檐,两翼很高。四根柱子托起屋檐后面的横梁,柱梁之间的弓刻得很精美。舞台上方有一个沉箱,绘有戏曲人物,左边是童话,右边是白蛇故事。舞台地板铺青石,两边是音乐楼,里间三间,两扇“出将”“入相”。仔细看看走廊和勾栏,雕刻和装饰都很微妙。远远望去,巨大的圆柱和大殿气势磅礴,幕布间仿佛有千万大军。

黄家院是古镇最著名的老院。“黄家院原本是当地乡绅的院子。解放战争时期,红四军经过青林口,黄家院改为红军粮组,为驻扎在此的红军提供粮食。”刘志忠说。

后来拍《西游记》续集的时候,黄家大院曾经是其中一个地点。今天,黄家大院已经变成了一个酒店。王伟和媳妇一起经营酒店生意。“2004年,父亲买下了黄家院。庭院保持了100多年前的原貌。除了修复一些旧门窗,还有青苔铺满的青石地板,雕梁画栋的房间和厅堂,还有刻有精美图案的大水箱。我们都留着。”

继承300年

在高高的架子上,表演独特的技巧

在青林口,高皋戏是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剧种。据考证,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清初,流行于中国岭南、福建、广东等地。古代叫“举亭”。从闽粤移民带到江油,至今已有340多年。2008年,青林口高皋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巡逻队!文昌在巡逻!”青林口古镇突然鞭炮齐鸣,原本挤在狭窄的街道上四处张望打听的村民迅速退到两边的街道边缘,为文昌的巡逻队让路。72岁的邓俊超在古镇举办的高泰歌剧巡演中喜气洋洋。

邓俊超,青林口人,从小热爱川剧。他一直是青林口业余川剧团的顶梁柱,擅长演文武生。上世纪末,青林口组建了一个高空歌剧的民间表演团队,邓俊超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著名角色”。每年的高空歌剧巡演都离不开他的“搭台”。

高泰歌剧院以舞台表演被高高挂起而得名。那么“高平台”是怎么捆绑起来的呢?邓俊超描述说,在一张厚厚的方桌中间,竖立着一块中间曲折的钢铁。首先,一个孩子站在方桌上,靠在钢铁上。他化妆时,巧妙地把钢的下半部分藏在长袍里。然后,把另一个孩子抬起来,让他的脚踩在钢的曲折处,戴睡袍帽的时候把钢的上部藏起来。

“这个舞台需要四个人,前面两个,后面两个。站在高台上的娃娃会做一些动作,比如水袖或者花。”邓俊超介绍说,高泰歌剧院的演员大多是儿童,通常每个舞台上有两三个人表演。“青林口的孩子从小看高级剧长大,化妆,穿戏服,但是演得很好。”

《秋江》《踏伞》《打雁》《白蛇传》《西游记》...高抬剧都是经典川剧。农历二月初一,桃花节,清林口将举行盛大的高抬剧游,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在街道、影剧院、厅堂之间。表演由狮子和化妆仙人制作,配以川剧锣鼓和唢呐,还配有踩高跷、凉船、打钱棒、烧火龙、打龙灯等表演。街道上的居民点燃熏香蜡和鞭炮,祈祷好天气和良好的国家安全。

但是,这种流行的民间戏剧,后来却因为演员的辛苦表演,低收入,以及后继乏人。“我虽然老了,但还是要游很多高调剧,毫无保留的培养高调剧的接班人,让我们古镇保留高调剧的灵魂,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邓俊超说道。

1.《江油青林口古镇住宿 江油这个小镇登上《川报观察》,速速围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江油青林口古镇住宿 江油这个小镇登上《川报观察》,速速围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9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