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怎么看书?

金克木

现在读书有个问题:书越来越多,怎么读?

汉代人东方朔自诩有“三冬,足以文史”。唐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人们不敢吹风气了。因为印刷术的普及,没人敢把书都看完。所以分为“正经书”和“闲书”。“正经书”仅限于经典和历史,甚至只需要读“九经三史”。其他的书或多或少都可以。

现在我们的阅读负担更大了。不仅要看中文书,还要看外文书、杂志和报纸。就算让电脑帮你做,恐怕也不行。总之,我看不懂。不能只看基础书:量小质高,难懂,读不快,打不开基础,得盖楼。怎么办?再说说中国古籍。古籍整理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恐怕印的书会多而不是少,因为会印很多珍贵的古籍和手稿。而且古书要加标点注释和序跋,薄书成厚书。古籍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死,而是还在成长。数量好像是有限制的,其实不是。《易经》和《老子》从汉墓中挖出了不同的书籍。又一本《红楼梦》从国外回来了。不会再有殷墟、敦煌、吐鲁番。

很多少数民族古籍至今完好无损或者口头流传。古籍现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少。也许科学的情况更好,已经现代化成了新书;但是新书的数量惊人,恐怕比文科增长更快。其实无论文理法工农医哪个行,读书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更有甚者,各学科的分解、交叉、渗透越来越不可预测,书籍也随之成长。研究自己的课题,不看其他任何书都可以,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中的人,他似乎永远是一个“爱人”。。

现在如何学习?似乎是成年人对这个问题感到迫切。儿童和青少年自己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老年人的阅读能力,至少视力和记忆力不如以前了。所以不能看书的问题大概主要是二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以知识为职业的人的烦恼。给这些人讲基础经典当然不对。这可能是有些人想提倡读基础书而得不到回应的原因之一。很多卖的比较多的书,不一定会被很多人看。放不下书的可能手里有武侠和侦探小说或者试题答案。那些哭喊着没时间学习的人,可能并不急于读书,但聊几句读书的事,似乎也没什么坏处。

按照我的想法,作为一个读书人,读同类的书,只讲数量,18岁的人读的书不会比80岁的人多多少。所以,你不用担心没有老教授读书多。应该问的是:18岁的你是否超越了80岁老人的处境?如果超过或者大致相等,可以放心;如果更糟,是时候担心了。读书不仅比数量好,而且比质量好,看什么书,看什么书。我觉得教书的人,尤其是教大学的人,应该要求十八岁的学生超越十八岁的自己。我教过小学,中学,大学,感觉比学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应该教后者,而不是前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没有被我的学生多次带走教书的原因。甚至有两三次同学下课突然鼓掌,让我很吃惊。事实上,我在那堂课上所说的并不是我的独特之处。由此,我从学生身上学到了一点,读书可以当老师,只要我利用它的优点,不怪它的缺点。

话又说回来,如果二三十岁的人想读自己学习以外的书,又怎么能在书海中航行呢?我在航行中迷了路,不能充当指南针。如果你一定要说什么,你可能必须说出来。我觉得最好是学会看书,最好是兼具图书管理员和报纸编辑的技能。这当然是一句老话。我深深地觉得,如果我在旧社会学会了这三种人的技能,读书可能会更有效率。其实这三件事只是一种技巧,古语叫做“观气”。古人常说“观夜观天”,或者说能看到哪里有“冲击波”,谁就有“天赋”。虽然迷信,但也有一个道理,就是他们一眼就能看到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换句话说,它可以被认为是格式塔格式塔,这是奥地利哲学家埃伦费尔斯在1890年首次提出的,后来被一些心理学家接受和发展。

在20世纪,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讨论了整个问题。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末,包括分析、综合、推理、实验在内的各种学术,现在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越来越科学化、数学化、哲学化。这与技术发展同步。也许到了21世纪,就像19世纪一样,会出现新的情况,让人类的眼界更开阔更深邃,从而恢复自信,减少文化自杀和自我寻求毁灭。

以前看相的人常说,人有一种“格局”。这和看风水差不多。王充《论衡》有骨貌一章,从古至今可见。就像炼金术、化学、占星术、天文学一样,这些迷信与科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并非毫无关联,毫无用处。确实有“格局”,无论是人还是地。

以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没有电脑和其他工具,甚至书目也是书本式的,没有变成单独的卡片。书在书架上,你看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书。所以小图书馆的人可以像藏书家一样“跃跃欲试”,一看到纸墨、版本、字体就知道新旧版本。不仅可以看一本书的形式,还可以看它的性质,随时可以看它的价值。过去,熟能生巧。编书的目的,看书库找书的,借书还书的,可以自学,但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书和人有一些相似之处。有些人能认出人,有些人不能。书也有点像字画。

以前报纸的分工没有现在这么细。当时的编辑要“广管”,要和其他报纸竞争。所以到了半夜,临近出版的最后期限,大量的新闻文章蜂拥而至,他们真的很紧张。你一定要判断快,要有大局观。很多人养成了所谓的“新闻眼”、“新闻味”、“编辑头脑”。

如果我们能通过看空气知道书的“格局”,知道书的“相”,知道我们能看到书的时候处于哪一种、哪一个框架,有能力通过看而快速判断它们的“新闻价值”,那么我们就能有“看一群书”的能力。所以,你可以“博览群书”。都说诸葛亮读书“不过是个粗略的想法”,但不知道是不是。

其实上面说的格式塔知觉是从婴儿期开始的。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但是很少有人注意锻炼和发展自己。练这种“望气”功夫,也就是“简略望气”和“广泛望气”,比学武术和气功更难。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就是把书换成人,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学会给人一种新型的“看相”,对比一下,以便把人当书看。对人无害,对自己有益。“一种方法是通用的”。

1.《越怎么读 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越怎么读 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9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