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称庐陵、冀州。虽然庐陵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升为县,但县衙现在在太和澄江镇西门。看来当时的古吉安市区应该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很难和现在的相比。
东晋咸康八年,庐陵郡太守孔伦将郡迁至吉安市孔家湾,逐渐兴盛。从此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名字如何变化,吉安城再也没有移动过。所以孔伦应该算是吉安古城的创始人。可惜,市里没有他和县里的踪迹,只留下一个叫孔的地名。
隋炀帝十年,庐陵县改称冀州,行署迁至赵公堂、青石街。
唐永春元年,赵公堂旧城被废弃,在冀州区北门街所辖地区修建新城。芦岭县令也是从石羊古城迁来的,石羊是历代的城址。宋元时期,虽然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城市规模变化不大,古代吉安城的雏形逐渐形成。
从上图可以看出,吉安古城大致是方形的,外面有城墙,周围有护城河。城市里的主要场所是行政、军政、学校、祭祀,称为城市和内城。城外有集市,有作坊,有房屋,称为城和外城。城市和城市合称为城市,这就是现在城市名称的由来。原来古城有东、南、西、北、小东门五个门,人是通过这五个门进出的。
东门,旧称英恩门,位于吉安宾馆和吉安一中之间,向北通往古洛湖大桥。东门几乎是中国古城最重要的城门。东方,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充满希望的方向,也是伟人的方向。在古代,东门的普通百姓从此不能入城,只能拜见朝廷官员和皇帝,或者是朝廷官员下跪迎接圣旨。连现代都比较顺从。在六七十年代的著名红歌《东方红》中,没有“东方红,太阳升起来了,中国有一个、、、”这样的歌词,我们习惯于称我们的国家为“东方之龙”!
南门,原名奎居门,位于纪氏附属小学东北侧附近,是南方商住区的重要出入口,也是最繁忙的城门。我们古人很遵循南方,帝王、房屋、墓葬多朝南。首席,第一位,第一意;奎居是众多达官贵人的聚集地,可见这座城门的重要性。但是古代南方还是人烟稀少,不发达,不如现在繁荣。现在听说去深圳海南旅游很刺激,但是哪里知道原来流放在那里的官员和犯罪的犯人打得很辛苦很辛苦?
西门,原名永丰门,位于现在的米西饭店附近。西方有个说法,夕阳西下,仙鹤西去,大家都不太喜欢。所以正常从这里出入的人估计会少一些,只有落败的官兵,降职免役的官员,犯罪的犯人或者殡葬队才会到这里来。
北门,原名嘉禾门,位于北门路和井冈山大道的交叉口,靠近现在的北门。北方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我们的祖先都想在那里跑步。为什么,我觉得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有“权利”。中国的古都大多建在北方。想当官发财,就要去那里为祖先打拼。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句诗说“臣心如针石,非南不肯休”,因为当时文被囚禁在北京,故国在南方。现在只是反过来理解方位。当然,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才是文大人的心。第二,有“美”。在《诗经》中,最熟悉的是《关雎鸠》,在河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描述,以及西汉音乐人李延年,也有歌词证明“北方有美女,她们是独立的。一旦你关心城市,那么你就关心国家。”。
小东门,原名欢文门,位于现金牛四店附近。返老还童,光彩夺目,意义鲜明;桓温应该文化辉煌,文章辉煌。出了桓温门,向东通往赣江上的金牛古渡口。古渡口对面是白鹭岛,叫兴县古渡口。最早的两艘古渡船是坐船来来去去的,后来又造了一个浮桥。我相信很多70、80前的人都走过浮桥,但是从来没有走过或者至少没有见过。浮桥之外,有江南四大名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学院的名字和历史不用我介绍。也许你知道的比我多。古城一般有四道门,但我们古吉安的官员为了方便师生特意开了这道门,也取名“浣文”。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不愧为“文章仪之邦”。
白鹭洲书院张赟馆
说完了城门,我们又进了城。这座城市过去有房子、寺庙、审判法庭、学校、图书馆、军事部门、小修补匠和其他功能齐全的建筑设施。不幸的是,随着岁月的流失,大部分都被完全摧毁了,只有孔庙里的一些建筑还屹立着,告诉我们历史。夫子庙是我们祖先祭奠圣人孔子的地方,也是用来读圣旨的。当时的官员都是带着诏书从北方过来的。英恩大门口,文官下了车,武官下马。然后他们走进迎恩门,穿过迎恩桥,最后来到夫子庙门口,当地官员跪在那里迎接圣旨。为了表示尊重和秩序,除了官员之外的人通常从其他几个门进入。夫子庙南面还有一座桥。这座桥的原名现在还不知道。吉安名人文天祥考上状元后,曾去孔庙拜佛。后来为了纪念这个事件,人们把这座桥叫做“一号桥”。此后,所有通过一级考试的人都将通过这座桥前往夫子庙向孔子致敬,并受到吉安官员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其实古城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县衙,大概就在今天十字街周围的区域。只是废墟早已消失,所以这里也有一条街叫仙前街,留给我们回味。当时南方是县政府,北方是办事处,都在一个城市,就像现在的吉安市政府和区政府一样。大家一起做事方便,但县官未必高兴。
此外,古城内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建筑,即钟鼓楼,面朝赣江,隔水面向白鹭洲。钟鼓楼,顾名思义就是放钟鼓的地方,在农村的祠堂里也常见。只是祠堂一般是作为礼仪使用的,当时最大的作用就是除了礼仪之外还能报时。这座建筑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原名古清源台。清雍正元年,钟楼加三层,底部建底座,顶部双檐落水,底部滴水。屋檐四角飞起飞落空,下面有铁马铃铛,在风中响,声音清脆。楼的灰白色琉璃瓦,楼上挂着一个大钟,重达一千多斤,一击之声如雷,传遍全城。
1.《吉安麦地 记忆吉安之——吉安古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吉安麦地 记忆吉安之——吉安古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9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