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中国石油大学
成功需要200%的努力
“回旋加速器打开原子核所看到的新现象,并不比在野外用地质锤打碎岩石所看到的现象多。”中科院院士朱日祥,让中国石油大学的李海鹏毅然转专业,选择了地球物理。而且他还上交了6门课的满分和10门课的99分,这让他连续3年成为第一专业。
由于课程设置不同,李海鹏需要选修所有地球物理专业没有选修的课程。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放弃了所有的假期休息,一年下来两年一共完成了31门课程,几乎每门课程在专业里得分都是最高的。
由于时间冲突,他不能参加所有的课程。李海鹏只是通过在线课程自学,逐渐掌握了它们,然后学得很好。他一个学期学完了三门主要的物理课,光学、电磁学、热学,一度让他觉得很吃力。“在高强度、短时间的物理学习中,我慢慢感受到了不同物理分支之间的相似性,这对我很有利。”。
随着地球物理研究的深入,李海鹏明白,只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他才能在学术领域取得真正的突破。开始巩固数学基础,参加各种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他在学校度过了六个寒暑假。大一自学了高阶课程偏微分方程和复变函数,大二自学了小波变换和泛函分析等研究生课程。
努力得到了回报,2018年山东省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李海鹏获得数学竞赛大满贯。
在前期扎实的学术基础上,李海鹏在海底起伏地表地震波的数值模拟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作为第三、第四作者,在国内著名地球物理期刊《应用地球物理学》发表两篇SCI论文,同时担任德国地球与行星科学期刊《地球物理学报》的审稿人。
现在,李海鹏已经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深造。他希望进一步探索地球的深层,用尖端技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偷听地球的“悄悄话”。
孙淑坚-浙江大学
立志成为微卫星领域的探索者
虽然博士还没毕业,但孙淑健的科研简历里全是“干货”。承担18颗9型卫星的研制任务,承担5个型号的总体工作;三位教授提出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载荷方案获得一等奖,入选嫦娥探测器载荷备选库;在该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浙江大学航空航天空研究所博士生孙淑健,在自己热爱的微卫星领域,成绩甚微。
在孙树健看来,微型卫星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卫星发射是按卫星重量收费的,高达每公斤3-5万美元,重量小意味着发射成本低。
“微型卫星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重构性,能够承担大多数大型卫星所承担的任务。”他引用了一组数据说,目前小型卫星的数量已经占全球发射卫星总数的50%。
在浙江大学的Pixing-2任务中,孙淑坚担任了两个关键平台的总设计师:轨道控制系统和卫星平台的主载荷。在发射任务中,他担任发射调度员,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广播中喊出了Pixing-2的所有密码。
“只有那些对整颗卫星非常熟悉,并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的人,才能担任发射调度。”孙淑坚表示,这是领导和同事对他能力的信任。任务结束后,郫星二号总指挥、浙江大学校长吴教授授予他“郫星二号任务重要贡献奖”。
平时孙淑健不仅对科研着迷,还对航空空航天科普情有独钟。自2017年起,应公益教育机构邀请,开始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偏远地区的中学生进行航空空航天科普讲座,至今已举办讲座20余场。
这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以后我还会从事微型卫星领域的研究。”他说:“目前,我国在微型卫星领域有很多技术,与欧美仍有差距。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推动相关技术向前发展。”
雷寒中国地质大学
抗癌病房发表的SCI论文
“读博之路漫长而艰辛,脚踏实地地找到正确的方向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机电信息学院地质装备工程博士生雷寒的微信签名。
雷寒一进大学,就有了明确的计划。本科第一年进入实验室学习,开始和兄弟姐妹一起做一些科研项目。二年级时,他组队参加了一些科研比赛,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以他优异的成绩,在我校免读硕士,通过了硕士和博士的申请。
在研究的第二年,雷寒因长期头痛而去医院,被诊断为恶性胶质瘤,扩散迅速,难以治疗,复发率高。因此,雷寒休学半年,退出了苦心经营的创业公司。
“当时这是对我的沉重打击,我觉得天要塌了。”面对癌症,雷寒和大多数人一样,起初感到绝望和无助,但他并没有被疾病吓倒。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调整,他选择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当我解决技术问题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我身体很好。如果我停下来,我会想一想。”雷寒把大量专业书籍搬到病房,甚至在住院期间也一直阅读。他的病情一稍有好转,就立即投入学习和科研,每天工作六个多小时。
住院期间,雷寒没有停止科研工作,在病房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在雷寒的顽强拼搏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挖掘机SY850H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投入使用。
该模式的成功发展表明,我国在大型和超大型铲式液压挖掘机机构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彻底打破了国外铲式液压挖掘机机构专利技术对我国的长期垄断。
2018年10月,疾病再次来袭,雷寒被诊断为最后一个脑瘤“未清洗”。这一次,他显得更加冷静,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继续致力于挖掘机配置和串联机器人的研究。住院期间,雷寒发表了两篇SCI论文。他说:“学业成绩是我对抗脑瘤的动力,也将是我下辈子和工作的动力。”
张嘉译天津医科大学
用青春的温度保护志愿服务的初衷
对于23岁的张嘉译来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保存,随爱心医疗服务团赴西藏筛查农牧民眼病,定期到社区和养老院开展医学筛查等活动...他做这项志愿服务已经五年了。
他清楚地记得,他考上天津医科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参观了人生意义的展厅。在一个专门的教室里,展出了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著名医学教育家、内分泌学家朱捐赠的部分器官标本和700多名遗体捐献者写的遗嘱。
“这是非常庄严和神圣的。”张嘉译说他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爱和震撼他灵魂的力量。这也成为他以后从事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军训期间,他参加了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讲座,深受感动。“这是可以拯救生命的东西。”当时对医学没有深入了解的张嘉译,有了初步的意向,不久之后就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收集和储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他说:“我要用8毫升血样向我生命中的十万人致敬。”
这也是张嘉译志愿服务生涯的开始。2016年暑假,他随天津医科大学爱心医疗服务团赴西藏,对西藏近2000名4-18岁的青年农牧民进行了眼病筛查,填补了西藏儿童眼病基础数据的空空白。
五年来,张嘉译已经不记得她参加了多少志愿者。“我未来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医生,同时继续做志愿者服务。”他说。
韩-东北师范大学
决心在癌症研究领域留下好印象
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生韩的生活中,“肿瘤”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词。大二那年,韩的父亲因病失业,家里开始入不敷出。高考前夕,她妈妈突然发现她得了癌症。那是在炎热的六月,但突然的变化让她掉进了雪里。
韩看到自己曾经无所不能的母亲生病时感到很无助。"研究肿瘤,治疗肿瘤,让母亲不再痛苦."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把生物科学作为高考的首选。
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到大学后,韩开始努力学习。为了掌握专业课的知识,她上课总是保持高度的专注。为了看英文文档,她每天早上四点半出现在自习室背单词。
除了学习,韩还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利用业余时间做各种兼职赚生活费,在赶公交车补习的路上经常用课本背知识点。当她获得专业第一名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36项荣誉时,韩知道,她用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但是为了研究癌症,光学习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二那年,她主动加入课题组,进入实验室,主动申请了一个癌症相关的研究项目。打开专业软件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和“科研”的距离:全屏基因序列对她来说就是天书。为此,努力查阅大量文献,反复学习相关知识。终于,当她的蛋白质样本像蓝海豚一样出现在塑料板上时,她知道自己成功了!
为了研究癌症,韩选择了继续她的研究生学业。发完免试材料一个月内,她收到了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名校的橄榄枝。最后,她坚定地研究癌症,选择了北京大学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专业,顺利通过了北京大学的直接面试。
未来,她将继续在癌症研究的道路上奋斗,立志在癌症研究领域留下自己的“美丽形象”。
鲁伏芝南京大学
瑶族山妖支系第一名博士生
26岁的鲁伏芝是瑶族山妖支系的骄傲。他是中国仅有8000多人的瑶族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
鲁伏芝出生在云南省富宁县的山区,云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小时候,他家住在茅草屋里。村子与外界没有公路连接,唯一的小学在十几公里外的村委会。
为了上学,鲁伏芝在童年时吃了很多苦。六岁时,他开始爬山去上学。学校没有食堂,学生需要自己做饭。每个周末,刘福志都会扛着6斤大米去学校,在路上打柴。
由于家境贫寒,鲁伏芝经常付不起教科书费。“没有课本,下课就跟同学借。没有作业本和铅笔,我就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回忆道。
2011年高考,鲁伏芝获得全县理科第一名,考入南京大学学习地理,成为瑶族支系第一名大学生。鲁伏芝说,他选择地理的原因是通过他的知识来预防和减少灾害。
为此,他一直努力学习,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2018年,他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山妖分校的第一名博士生。
在过去的八年里,鲁伏芝作为第一作者,致力于研究并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三篇高水平论文。
除了学习和研究,他还热衷于公益活动。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去他就读的中小学做辅导,讲课。去年,鲁伏芝还带领南京大学“竺可桢讲师团”到家乡开展科普、关爱学生励志讲座,并通过义卖筹集4000元资助20名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生。“我希望我们的行动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点燃他们的梦想。”鲁伏芝说。
洛桑西藏大学曲珍
带奶奶去学校
洛桑的曲震很小就成了孤儿。幸运的是,一个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没有孩子的孤独老人收养了她。从此两人相依为命,洛桑的曲珍称她为“奶奶”。
为了让曲珍在洛桑受到良好的教育,奶奶把她从林芝带到了拉萨。两人租了一个小房间。在曲珍对洛桑的印象中,奶奶为了方便上学,搬了七次家。在洛桑曲真看来,贫穷的生活和艰辛的成长是她最宝贵的财富,这也给了她自立、自强、永不放弃的精神。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二的时候,突然发生车祸,奶奶的身体没有以前强壮了。洛桑的曲珍逐渐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做饭、洗衣服、陪奶奶看病……这些都成了她繁忙课业之外的日常工作。为了照顾奶奶,她放弃了几次走出高原去内地读书的机会。为了补贴家用,她每个假期都出去兼职,发传单,做家教,做服务员,打字员……而天黑的时候,奶奶就在她家门口,等着这个关心。
高考成绩出来,洛桑的曲珍心中充满了喜悦,烦恼随之而来。前几次放弃了去大陆的机会。这一次,是否报考内地的大学,选什么专业,学费怎么办,外婆怎么办……这些都成了洛桑曲珍心中挥之不去的问题。“想一想,为了自己,我不能把快90岁的奶奶留在一个无人陪伴的城市。最后我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带奶奶去上学!”
在西藏大学的支持下,洛桑的曲珍和奶奶租进了学校,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照顾奶奶。与同龄人相比,她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忙碌,但她明白做好每件事有多难。
“我在最艰难的时候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在我的身后,总有很多好的人在支持我,鼓励我。”洛桑的曲珍表示,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了她无偿的经济支持,西藏大学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周围的老师同学也给了她无私的爱。以后,她会继续传递这份爱。
蒋芬芬-衡阳师范学院
继续在生活的轨道上奔跑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蒋芬芬和其他人略有不同。这位22岁的湖南女孩生来就有不幸:她的左手功能受到脐带绕颈引起的轻度脑瘫的影响。但由于家境不好,在她9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谋生,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看到江芬芬一天天长大,她的左手运动功能障碍越来越明显。当体育老师的叔叔在很多方面证明,他认为脑瘫最好的恢复方式就是体育锻炼。他带着蒋芬芬进行各种运动训练。
2014年,蒋芬芬偶然被湖南省残联纳入田径队训练。刚开始因为基础薄弱,经常跟不上训练进度,完成不了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成为队里最差的球员。
“或者回去学习,这样学习会耽误的。”一个来自心底的声音说道。但另一个声音却在不停地喊:“我不愿意!”在教练、队友和家人的鼓励下,江芬芬下定决心要战斗。
2014年,蒋芬芬代表永州在湖南省第九届残奥会上夺得3枚金牌,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2015年9月,代表湖南省参加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1金2银。
就这样,蒋芬芬跑进了国家队的预备队,开始了为期11个月的强化训练,为巴西里约残奥会做准备。2016年4月,获得世界残疾人田径大奖赛单人100米第二名;女子4×100米接力获得第一名,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并获得里约残奥会门票。
2016年9月,蒋芬芬在里约残奥会上以50.81秒的成绩获得女子T35-38队4×100米接力冠军,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这是她和队友第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她说,作为一名运动员,她可以代表国家,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看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2018年,她当选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履行职责时,她关注特殊群体教育教师和基础设施。她还发放了一部分奖金来帮助有特殊教育困难的学生。在人生的轨道上,蒋芬芬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车轩重庆医科大学
维和行动绽放青春之花
橄榄绿和维和蓝是重庆医科大学学生车轩的背景色。
大二那年,车轩怀着对军人崇高的敬意和当兵的理想应征入伍。在新兵连队,她训练刻苦,表现出色,被评为女兵中唯一的“全优新兵”;离开公司后,她作为一名卫生员加入了卫生队,完成了许多出色的任务,并被授予“好兵”。
当车轩第一次参军时,他特别想家。每周打卡5分钟,时间从你拿到电话的那一刻算起。有时候打不通,或者打不通,要再等一周。有一年过年,她特别想家,有一次在厕所哭。
服役第二年,车轩入选各级别,加入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如果参军是一种义务,维和就能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多么光荣的使命!仅此一点,我就应该背过身去。”。
从入营到出营,车轩训练了将近一年。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她日夜陪伴着自己的枪,磨掉手上的茧。南苏丹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大部分当地人说阿拉伯语,她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学会了阿拉伯语。考虑到国外复杂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她还进行了各种场景模拟和演习。
在南苏丹,在复杂的政治环境、极其困难的生活条件和极其危险的工作任务下,车轩和他的同志们完成了守卫联合国营地周边、在朱巴市巡逻、联合搜索难民营和高标准保护平民等多项任务。她还与当地的妇女儿童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多次去朱巴拉的杰夫教书,给孩子们教中文和中国歌曲,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15年12月15日,车轩成功完成维和使命,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2016年9月,由于母亲突发意外,父亲患病,车轩经军队批准退休,回到重庆医科大学,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照顾家人。在家庭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到处兼职,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生活的困难,用勤奋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最后,我妈不仅康复出院了,还顺利进入了研究生院。
“我们比出生在南苏丹的孩子幸福多了。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回忆起饱受战争蹂躏的南苏丹,随处可见的AK-47和拥挤的难民营,车轩说:“我希望有机会再次回到那个地方,尽可能多地献出我的爱。”
高-河北大学
站起来
在学生眼中,河北大学舞蹈系21岁的高是一个乐观开朗的男孩。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身上还隐藏着一个难以启齿的励志故事。
高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2008年5月,一个不幸的事实几乎毁掉了他原本幸福的家庭:44岁的母亲肾衰竭。“为了给妈妈治病,我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还欠了几万块钱的债。”高说:“经过一段艰难的求医之路,我妈妈终于好了,但她必须吃进口药来维持,她每个月至少要花1000元。”
这段坎坷的经历让他很早就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他咬牙坚持学习,以一等奖考上了河北大学舞蹈专业。
“我从小就喜欢跳舞。”高说,考上大学实现了他的舞蹈梦想,但面对一年8000元的学费,他瞬间感到压力。2016年暑假,白天做舞蹈老师,晚上做保安。他每天只睡6个小时,努力工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2739元。
高从小也有一个梦想——去当兵。2017年,他主动报名绿色军营,来到河北省邯郸市消防队七社路中队当消防员。
在消防中队,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2017年,在一次架设双消防梯的攀爬训练中,由于战友的失误,消防梯突然脱落。为了防止同志们从高处坠落,高立即将手指伸进消防梯的固定孔中,卡住了下降的梯子。虽然疼痛难忍,但直到战友们安全下了梯子,他才把手指拔出来。“训练结束后,我的三根手指韧带受伤了,我再也不能伸直了,但我不后悔。”他说:“我觉得三根手指换一条命,哪怕是一家人的幸福,都是值得的!”
现在,高已经从消防中队退下来,回到大学继续深造。他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带着痛苦的舞蹈,他想带着微笑跳遍全世界。
努力,脚踏实地;感恩,追逐梦想;开拓创新,立志高远。这就是新时代青年模特的优秀品质
寻找年轻的榜样,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将继续为“强国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励新时代的年轻一代胸怀大志,奋斗者、追梦者,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自强不息
向英雄和英雄致敬
追寻“红愿”
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搜狐忻州法律顾问:陕西太益律师事务所-盛涛18734133715
1.《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揭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揭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2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