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一广场东北侧,山西大学堂旧址后面,有一条安静的老街——地梁宫街。千年古刹崇山寺就坐落在这里。

崇山寺现存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门、钟楼、东西翼、大背寺等。是山西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梁宫街

崇山寺正门

变迁史

崇山寺始建于唐代,初名白马寺。宋元时期叫延寿寺,最早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元统志》:“延寿寺在阳曲县东二里,宋大中祥符三年。就绝对而言,它就像一片山林...已经废弃很久了,现在有一个寺庙的重建。”明洪武十六年,公瑾王朱焕在延寿寺的基础上开始扩建,以纪念孝顺高祖马史,历时8年完成。晋王赐“崇山寺”。

明代崇山寺按照标准的宫廷风格建造,占地245亩,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250米。有6个正殿,18个庭院,近千个厅、堂、楼、亭、台、廊、台。中轴线上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北殿、金陵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每一个正厅的两侧都建有对称的斜厅、画廊和雅培。在浩瀚的建筑中,最雄伟的是大雄宝殿,宽9间,高33米。四周是白石栏杆,屋顶装饰着蝉头和海鱼。它被称为“玉佛堂”。金陵庙实际上是一座“没有王座的皇家祠堂”。在大殿的左右两侧,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小庭院,点缀着花园。它们既庄严、优雅又美丽。它们不仅对称,而且均匀。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正殿和东西方第六宫的布局十分相似。从依然存在于寺内的《崇山寺建筑全图》中,可以领略当年的建筑之雄伟壮丽。当年的崇山寺不仅外观宏伟,而且有着普通寺庙无法企及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也是朱明王朝的祠堂。因此,它享受了比普通寺庙更繁荣的熏香,度过了最繁荣灿烂的岁月。

清同治三年10月15日中午,寺内突发大火,风助火势迅速蔓延,寺前半部分瞬间化为灰烬...大火扑灭后,寺庙一片狼藉,只剩下被墙壁隔开幸存的大悲堂。

清光绪八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征得朝廷同意,在崇山寺遗址上重建太原文庙。从此,崇山寺被劫余生,只剩下大背寺一群建筑,面积只有原来的1/40。知道它还能自成体系,继续香下去,真让人欣慰。

崇山寺老照片

剩余景点

崇山寺山门前有盘龙琉璃墙,造型典雅,工艺精湛,为明代遗存。

崇山寺山门无梁密檐,青釉瓦盖,三门宽,中门书《大悲胜天下》,左门书《居唐废墟》,右门书《金元神经》。

明朝以前,崇山寺只是一个小庙。有人说这是杨迪皇帝游览太原时的宫殿,也有人说这是武则天年轻时出家的旧址。现在山门右侧的“唐朝遗址”四个字,大概就是源于这些传说。

门外平台上的两只明代铁狮子,古朴而威武,铸造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

步入古色古香的山门,沿着花间的过道,到达大悲心堂。寺前有两个青铜香炉,山门附近有方形香炉,后面是圆形亭香炉,香火无穷。在重檐正中,大悲殿的檀地上有一个金雕框的竖匾,韩浪宝祥的黑楼上有一个金雕框的横匾,就挂在殿门的正上方。这块匾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两边黑漆木对联:“千手万花,大悲大智,大愿为王。”

崇山寺大背寺

寺庙内保留着丰富而优雅的石碑,标志着古代禅宗寺庙在千年中的崇高地位和辉煌历程。大悲堂两侧有东厢房和西厢房,西厢房为两层建筑,楼上住僧人,楼下住客房。在东侧,有一栋新建的两层楼。一楼有一座观澜寺,寺内有一尊关公像,两个厢房绘有五关六将的壁画。

钟楼和鼓楼最初建在寺庙里,也是在明朝建立的。现存钟楼高20余米,楼上挂着一座郑德元年铸造的大铁钟,高2米,外径1.8米。它自称总重9999公斤,实际上超过了1万公斤,主要是为了避免“1万”这个词,所以标称重量是“缩水”。时钟的声音范围很广,敲击声圆润低沉,优雅悦耳,而敲击声响亮有力。每次庆典,整个城市都能听到丰富悠扬的钟声。

大背寺的台基不高,但寺前的平台很大,几乎占了整个大院的2/3,这可能是整个大院因为楼高而不拥堵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平板平台,聪明的古代建筑师在平台两侧增加了两个六边形的小亭子,左边是鼓楼,右边是钟楼,分别对应鼓楼和钟楼。钟亭和鼓亭用琉璃瓦盖着,用砖围着。雕刻精美,风大,也是明初的珍贵建筑。

大背寺前的钟亭

寺内主要建筑大背寺建于明朝洪武十六至二十四年。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曾两次局部修复,洪武时期大部分构件仍为原装。大背寺高约20米,气象雄浑,形制古老。它是太原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太和殿早29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宽7厅,深4厅。大殿上部覆重檐,歇息山顶,铺五道拱门。它有一种庄严的美。前檐配有隔断扇,后檐配有板门,大殿配有天花板,檐顶有斗拱支撑,瓦顶黄绿色琉璃瓦修剪,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进殿,开阔明亮,从内柱、梁芳到平吉,都采用了宫廷常用的平棋和镀金画,处处给人一种浓郁典雅的感觉。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还在于它的雕塑艺术和佛经。

灾难过后,大背寺再次经历了近代战争,但寺内的三尊菩萨雕像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庙前须弥座上,并排立着三尊泥塑和金菩萨,高8.3米。他们是观音、文殊、普贤,被称为“三圣”。三尊雕像,比例适中,身材窈窕端庄,体态丰腴,脸型圆润,容貌秀丽,舒泰,衣着华丽,衣纹流畅,有着温婉、典雅、美丽、妩媚、善良、可亲可敬的魅力,是中国明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它们形成于明朝洪武十六至二十四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雕塑风格基本继承了唐代饱满丰富的风格,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这座雕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覆盖着金箔,闪闪发光。

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身前正中,左右各有二十臂,每只手正中各有一只眼。40手40眼乘以佛教徒的“二十五少年”,构成了数以千计的手和眼。手持各种器械,高高擎起日月,展现了佛教文化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象征意义,观世音菩萨形象多样。大悲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属于密宗的“六大变相”之一,象征着可以洞察世间一切祸福。飘飘的衣衫,行云流水的线条,情绪化的面容,处处展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内蕴之美。

德国建筑师贝尔特曼1908年拍摄的崇山寺观音像

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的崇山寺观音像

观音像前有释迦牟尼坐像。观音菩萨的左边是数以千计的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和口才闻名,所以它的名字叫“大支文殊”。大悲堂的这尊文殊菩萨,只有三头六臂,所以叫千手千碗千释迦牟尼,因为她身后的相轮是由一圈圈的臂组成,每只手捧着一个金碗,里面坐着一个精雕细刻的释迦牟尼佛,每一个释迦牟尼的眉眼都清晰可辨。不努力是很神奇的。根据大乘瑜伽经,这也是文殊的变相之一,和观音菩萨有着同样具体的象征意义。

观音菩萨右边是一位千圆万花的菩萨。以理、以德著称,名曰“莆仙大银行”。标准方法是随心所欲的牵手,坐在莲花座,下面有一只六齿白象。所谓文殊启德,始于莆仙。一般来说,普贤菩萨是集知识与实践于一身,重在应用与实践的菩萨。

在三尊雕像的两侧,供奉着像地球一样的菩萨和像朱蒂一样的菩萨。菩萨像的两面都是为了保护龚和韦陀。韦陀的雕像是一个兼具形式和精神的木雕珍品。体型和真人差不多,铠甲整齐,身体微微前倾,手持金刚杵,杵在地上,眉宇间、眼睛间、嘴角间呈现出一种坚毅和英雄气质。这座雕像已经完全摆脱了宗教雕像类型的束缚。

还有一尊铜佛,一尊缅甸玉佛,还有十几尊身高不全尺的小铜佛。

三宝崇山

崇山寺有三宝,一是藏经,二是仿壁画,三是菩萨造像。

藏经:大悲堂两侧有几十个古董藏经柜。据统计,自北宋以来,寺庙内已有3万多卷印刷和手写的经文。有宋代的沙藏,明代的普宁藏,明洪武五年的南藏,明永乐八年的北藏,明代的真金本《华严经》,清代的僧刺血书《华严经》,日本临摹的《大燕经》这些珍贵的佛教、道教版本都是难得的奇书,不仅是中国木刻印刷术史上的早期标本,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艺术、印刷技术和宗教历史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国内外僧人、学者和游客的青睐。

仿壁画:明代,大雄宝殿两侧长廊绘有两幅壁画:《萨迦世尊显图》和《福娃五十三参考图》。当时有人临摹,留下复制品,让后人看到当时壁画的美。据说这两套复制品历经500多年依然璀璨如昔,被称为“宝石画”。

大悲堂的这些珍宝,再加上明初雄伟壮丽的建筑,以及三大宗师的婀娜瑰丽的塑像,在佛教、文物、历史上都是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赋予了崇山寺独特的地位、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持久的魅力,同时也为这座古老的禅寺增添了一丝神秘。

轰轰烈烈的崇山寺在战火中幸存下来。大悲堂的雄伟姿态依然傲然屹立在太原古城的如乡,就像一个读过沧桑的智者,静静守护着汾河岸边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守护着城市和淳朴善良的人们...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太原日报》上

1.《太原崇善寺 历尽劫波犹崇善——走进太原崇善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原崇善寺 历尽劫波犹崇善——走进太原崇善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8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