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子明,你正站在生活和时代的门槛前!”

这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李冯在改编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山羊不吃天上的草》时的剧本题字中写的一句话。

7月7日至10日,中国第一部“成长剧”《山羊不吃天上的草》在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作为开场剧目与观众见面。目前大部分儿童剧趋于年轻化、娱乐化的时候,这部作品似乎在逆“潮流”而动。因为,它不仅把观众“养大”到不受市场青睐的青少年,还聚焦于一群远离城市青少年的打工子弟的成长故事。

但在李冯看来,对于处于特殊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相对于“字数之外”、“数学物理”等学科而言,似乎“无用”的文艺,对于改善人性、塑造完整人格、滋润心灵是“大有用处”的;以英雄“子明”为代表的城市打工子弟成长故事的背景和人群,是一个独特历史时期的见证和记录,它所表达的生命追问和价值坚守具有永恒的意义。因为,无论社会地位,年龄,每个人,每一刻,都站在不断选择,不断成长的门槛前。

“我第一次和曹文轩合作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作品?”

关于记者的提问,李冯解释说:“2016年,当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时,我们表示愿意与他合作。因为中国的儿童剧需要更有分量的作品。事实上,曹的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看了他的大部分小说,最终选择了这部社会背景扎实,思想内容深刻,又有他在90年代初创作的独特寓言的小说。当时曹文轩老师听到我的选择,沉思了几秒钟,对我点点头说:‘很有眼光。’"

在儿童文学领域,有一种文学风格叫做“成长文学”。曹文轩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这部剧之所以被定义为“成长剧”就是借鉴了它。在李冯看来,所谓的成长不仅仅是针对青少年的——人们一生都在经历着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是通过不断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的。每个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艰难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这部同名小说和剧,都以“成长”为题。通过一个孩子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从孩子到成年人的精神成长过程,观众在不断穿越“沟渠”,在诱惑与危机的悬崖边驻足,在生活的艰辛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成长为一个成人故事。让观众在这个陌生的社交群体中看到。

但是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变成一部戏剧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说毕竟是“叙述”的艺术,多靠文字;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需要通过戏剧动作和人物台词来完成。一部20万字的小说,剧情需要经过“化学反应”后重新选择、组装、组织。因此,好的改编应该是保持小说的文学品质,创造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除了改编过程中的艺术技巧,编剧李冯希望两种形式在艺术追求上能达成一致,即同名剧也能有这样一种“民族性”和“世界性”。

世界安徒生奖评委之一的艾莉森女士曾这样评价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曹文轩对人生沉浮的描写很有中国特色,但同时又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鸣。”表达具有民族个性的人类共同话题,是曹文轩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他获奖的根本原因。

“我在改编的时候一直有意识地追求小说的这种品质。希望通过熬过这一关,能熬过走进剧场的人去理解剧中这些“底层人”;可以通过对成年人和青少年成长心态的了解;不同国家的人都能理解中国的故事。好作品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可以无限制地打开一切界限。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可以反映时代的成长,国家的成长。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看这部剧,相信会有更多的感悟。”李冯告诉记者。

1.《好的作品可以打通边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好的作品可以打通边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8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