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区采石场几年税收100万左右,但是生态修复花费了近千万,破坏了生态环境,真是得不偿失!”桂林七星区副区长易立东感叹《经济信息日报》记者。

桂林山水甲天下,被誉为“中国山水名片”的漓江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漓江流域曾经存在的采石挖沙活动,特别是一些采石场甚至无证非法采矿,严重破坏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自去年以来,在中央环境保护监察局的监督下,地方当局努力纠正非法采石的问题,20多个采石场被依法取缔,37人被追究责任。在过去,采石场已经被生态绿化,并覆盖着草植被。但山地恢复难度大,周期长,漓江流域仍面临挑战。

调查:

漓江“诗情画意”一度被采矿破坏

众所周知,桂林的风景以“青山、碧水、怪石、怪石”而闻名海内外。桂林漓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漓江作为桂林的核心景观,是中国美丽的“名片”。

然而,漓江周围疯狂的采石和开采石灰石扰乱了漓江的“诗情画意”,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有些场景很震撼。去年3月,《经济参考报》记者驱车沿着漓江,从桂林走到阳朔县,走了100多公里,一路看到很多采石场。阳朔县葡萄镇的一个采石场,开挖了三座相邻的小山,其中一座小山即将被夷平。采石场的一位负责人指着小山的数量给记者看:“这五座小山已经和村民签订了10年的租赁合同,相当于被我们买断了。目前日采石量1500立方米。”

漓江周边采石挖沙投资小,但利润巨大,导致疯狂挖掘。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一个山场的租金一年才几千元、几万元,矿主赚了不少钱。”他们还举报说,非法采石、采砂不触犯刑法,处罚也不重,管理难度加大。

桂林漓江于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风景名胜区进行开山、采石、采矿、开荒、修坟、立碑等活动。”前年,桂林市政府将六区两县的64个采石场按照停业、停业整顿、限期整顿三种类型进行了分类。但是,有些采石场经过整改,还是挺过来了。

“漓江流域的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薄,植被难以生长。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郭表示,采石和开山具有掠夺性和破坏性,会加速喀斯特石漠化进程,破坏沿海河流的蓄水能力。而且喀斯特地貌的地下网络密集如毛细血管,部分污染源可能通过开矿口和溶洞进入漓江,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被污染和破坏的巨大风险。

回访:

很难修复稀疏的绿色植物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前往桂林及相关县区进行回访。在陵川县大圩镇廖家村,记者看到三个露天采石场的采石设备和厂房已全部拆除,在山的平地上种植了狗芽草等草,在陡峭的山上种植了一排排植物,并铺设了水管。悬在山上的电缆在施工时还在。远远望去,原来的山上长满了绿树,而被采石破坏的山已经修复,可以看到稀疏的绿色植物。

“修复这座山极其困难。山的整体坡度达到80度,不能机械的走。只看劳动。”陵川县甘塘江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荣良说。工人需要在陡峭的山上打洞,插入钢筋,扎铁丝网,铺无纺布,建V型槽,然后把土倒进V型槽里种植植物。

记者在阳朔县葡萄镇东风采石场看到,入口处铺了一层厚厚的红土,三名工人正在红土上种植植物。以前堆石头的平地上虽然散落着碎石,但斑马草等植物长得很好,山上一排排V型凹槽里种着草。

桂林市七星区副区长易立东表示,七星区嘉兴采石场露天开挖多年,山体西侧和北侧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西侧破坏严重,局部形成危岩体。最大坡度高达150米,坡度70-90度,局部形成许多反坡。山下平台采用堆土、放坡的方式种植树木、灌木、草类进行恢复,山上采用V型凹槽、种植袋进行恢复。

据桂林市环保局介绍,丽江风景名胜区18个采石场和陵川县3个采石场已完成关停和注销证照工作,工厂设备全部拆除。生态修复工作已按“一工程一政策”方案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只有21个采石场投入了约2.58亿元用于绿化和恢复生态."

据自治区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丽江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非法建设采石场,桂林市相关部门共追究37人责任,其中部门级干部15人。

后续:

靠山吃山的村民生活困难

马家村村民马干生几年前就发现运石“有利可图”,于是购买了一辆中型卡车,主要是把石头运到各种建筑工地进行采石,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利润。采石场关闭后,他只能低价处理卡车,现在他到处打零工。不仅仅是马干生,马家村的40多辆运输车都卖了。

马家村田少。采石场曾经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涉及3个村民小组约230名村民,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70万元的租赁收入,安排大量工作岗位。采石场关闭后,村里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村民们只能呆在家里或者出去打工。

然而,大多数村民表示支持关闭采石场。“爆炸导致一些房屋开裂和损坏。没几天,桌子上就积了一层厚厚的灰。虽然有收入损失,但环境变好了。”大圩镇干兴村委会副主任熊说。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表示,采石场的关闭和恢复改善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止了“青山绿水”的进一步破坏。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依山吃山”的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上也有困难。易立东感慨道:“七星区采石场几年税收100万左右,但是生态修复花了近1000万,破坏了生态环境,真是得不偿失!”

“目前,村里已经和企业签订了合同。村民们用土地购买股份。企业开发原采石场,种植花卉,发展观光农业。门票收入的30%分配给村民,但旅游业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真的需要时间。”廖家村党支部书记马连满说。

基层干部反映,采石场关闭后,石材价格大幅上涨,仅灵川县石渣价格就从每立方米30元左右上涨到80多元,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许多项目不得不进行预算。有些人还抱怨建筑成本的增加。他们呼吁迫切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安排,确保建筑材料的供应,同时保护绿水青山。

专家:

尽快建立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作为中国风景旅游的世界闻名的“名片”,漓江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和管理刻不容缓,建议尽快建立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尽快立法势在必行,让漓江保护有法可依,执法有据。郭认为,既要关注漓江核心景区,又要忽视与其紧密相连的周边地区。根据“大漓江”的保护理念,尽快制定漓江上下游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确保漓江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行,形成切实有效的环保工作格局。

其次,漓江流域的综合治理要从更高的层面进行。目前已投入2亿多元用于20多个采石场的绿化工作,后续仍需加强绿化维护。同时,漓江及其支流的截污工程也需要大量资金。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桂林经济总量小,金融实力弱,现有的金融资源已经无法完全履行保护漓江的职责。他们希望把漓江流域的综合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制定总体规划。

第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口支援建立漓江生态保护基金。部分受访者认为,漓江沿岸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群众参与漓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对漓江上游和沿海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补偿费向受益人收取。受益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生态税。

1.《桂林采石收税百万生态修复却花千万 官员叹得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桂林采石收税百万生态修复却花千万 官员叹得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90577.html